第 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5 20: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1.秦汉时代,丞相、大臣上朝,可与皇帝“坐而论道”,宋代开始,丞相、大臣只能站着议事了。宋代朝仪的变化说明(  )
A.丞相权力逐渐变大 B.皇权逐步加强
C.统治内部出现裂缝 D.封建制度衰落
2.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废除丞相,实施专制
C.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3.“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大量的文臣得到了提拔和重用,武将正好相反……内忧是避免了,但外患却严重了。”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文官政治的背景 B.武将专政的表现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对外交往的发展
4.《宋史 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玄武门事变
C.黄巢起义 D.陈桥驿兵变
5.为帮助同学们梳理基础知识,某老师制作了如下时间轴,其中“①”处应是(  )
A.黄巢起义 B.北宋建立
C.定都临安 D.元昊称帝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7.【2020 孝感】宋朝的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均高于武将,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当时宋朝(  )
A.藩镇割据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尚武轻文
8.《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9.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10.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出现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
A.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行政、军事分权
C.削弱大将的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D.削弱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
11.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参考人员多元 B.考试规定渐趋严密
C.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改变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
(1)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既是“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也是抑制武将权势的手段。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13.在宋朝,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等俗语都出自宋朝。
材料一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认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
(1)“这场兵变”指的是哪一次兵变?发生在哪一年?
材料二 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 很多人说起宋朝,第一反应是宋朝无能的军队。其实这是一个理解的误区,在建立初期,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相当强的,甚至可以与契丹骑兵进行正面较量。但是仅仅30年之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弱。到了宋朝中期,甚至只有西北军团还拥有一些战斗力,其余的部队都是花架子。
(3)导致宋朝中期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的主要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案
1.B 2.A 3.C 4.D 5.B
6.A 7.B 8.D 9.D 10.B
11.B
12.(1)加强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
(2)政策:重文轻武。
原因: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作用: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3.(1)陈桥驿兵变。
960年。
(2)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的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