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
1.李二是明代的一个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有( )
A.《史记》 B.唐诗
C.宋词 D.“四书”“五经”
2.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3.“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篇末敷演(叙述发挥)圣人言……”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
A.促进思想解放 B.有利科技发展
C.促进人才创新 D.培养皇帝奴仆
4.他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他是( )
A.李渊 B.嬴政
C.赵匡胤 D.朱元璋
5.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史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明朝的建立应该写在(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朱元璋曾告诫子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
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
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
7.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的史实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
A.司母戊鼎 B.开元通宝钱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8.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9.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⑥葡萄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③⑤⑥
10.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的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的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12.东厂起初只负责侦查、抓人,后经皇帝特许能够越过司法机关任意逮捕臣民。这一改变可能( )
A.改善社会风气 B.激化各种矛盾
C.缓和君臣关系 D.提高刑审效率
13.《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A.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科举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14.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5.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体现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哪位帝王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他的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材料二 一日(赵匡胤)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初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各举一例)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什么?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 案
1.D 2.D 3.D 4.D 5.D
6.A 7.C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C
15.(1)唐太宗。
“贞观之治”。
(2)藩镇割据问题。
措施: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等。(任意一点即可)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等。(任意一点即可)
(3)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皇权高度集中,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