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
1.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政治交往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加强了经济交流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历史上曾长期占领澳门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葡萄牙
3.“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及其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4.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一评价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船队规模大 B.友好交往
C.航行时间长 D.范围广
5.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
6.“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壮举”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半岛最南端
C.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D.阿拉伯半岛最南端
7.“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戚家军的历史功绩是( )
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从金军手中收复失地
C.击败东、西突厥 D.收复台湾全部领土
8.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明成祖给了他一封敕书: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材料说明郑和船队远航的使命是( )
A.宣扬国力 B.促进贸易
C.开拓航线 D.传播和平
9.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10.嘉靖年间,“倭大举犯福建……距城十里……结大营……(戚继光)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乃(于是)旋师”。该材料突出反映了( )
A.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戚家军纪律严明
C.明朝的海防松弛 D.倭寇问题彻底解决
11.当年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史实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明太祖外派使臣50多次
B.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12.明朝前期,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朝对外交流特点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文学艺术的衰落
C.军事实力的落后 D.综合国力的衰弱
13.《明朝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
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帝国产生了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探究学习,设计了如下几个板块:
板块一 草根英雄,洪武大帝
材料一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贫困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1)材料一中“生于乱世之中”指什么历史背景?
板块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板块三 沿海告急,帝国衰落
材料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果如何?材料三反映了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14.明朝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帝国。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多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现在,我们来一起探究、感悟这一辉煌的历史时期。
材料一
(1)从材料一的邮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壮举,你认为郑和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3)材料三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德?
(4)经过对“远航”“抗倭”的学习探究,你从中得到的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答 案
1.D 2.D 3.D 4.B 5.B
6.A 7.A 8.D 9.A 10.A
11.B 12.D
13.(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和平外交,友好往来。
(3)戚继光抗击倭寇。
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驱逐倭寇、保卫海疆、英勇奋战,拯救百姓于水火,不一味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精神。
14.(1)信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
因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
结果: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体现了戚继光不为名利,以保卫国家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崇高品质。
(4)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