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壶口瀑布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5 22:4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凡举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文体知识】
壶口瀑布
作者:梁衡
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
【作者介绍】
铸 告诫 推搡 霎时 驰骋 漩涡
寒噤 迂回 汩汩 出轧 湿漉漉 震耳欲聋
前呼后拥 怒不可遏 挟而不服
【字词学习】
zhù
shà
jiè
sǎnɡ
xuán wō
chí chěnɡ

jìn
ɡǔ

lónɡ
zhá
yōnɡ
è
xié
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成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壶口: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整体感知】
第二次 枯水季节
略写
详写
晋陕两省边境  
第一次 雨季
【精读细研】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根据内容理清这部分的所至和所见。
【精读细研】
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雨季,细读第2段,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涛声
隐隐如雷
弥漫(扑面而来)
雾气
河水
正沸着
瀑布
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 气势磅礴 撼人心魄
【合作探究】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可怕的警觉”“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
3.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最后一段。
凸显水势之大之快
【精读细研】
“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内容。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那种猛烈
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折返迂回的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把水的多样和人的多情联系起来,自然而恰切,使文章意蕴丰富,也为下文的进一步议论作铺垫。
【合作探究】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赞扬黄河柔中带刚、勇往直前的力量和精神,表达磨难造就个性的人生观点。提升了游记的内涵。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去壶口瀑布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
因为这样写从不同季节来表达壶口瀑布的不同的美。正因为雨季的时候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飞瀑,所以才有了枯水季的重游、几笔带过雨季的瀑布,重点描写枯水季的瀑布,使文章自出新意,又详略得当。
【精读细研】
在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面的启示,而自然风物给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与享受。
——《我写<晋祠>》(梁衡)
【合作探究】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合作探究】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合作探究】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合作探究】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合作探究】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经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合作探究】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梁衡在《我写<壶口瀑布>》中说:“《壶口瀑布》是我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篇散文。1987年我正在黄河壶口采访,接到北京来的电话,国家成立新闻出版署,要我立即回京上任,从此结束了我十三年的一线记者生涯。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驿站,几个起止点。对我来说壶口这个地方算一个。黄河于我有特殊的比分。我小学、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汾河边长大。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内蒙古黄河边的临河县。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离河有多么近了……后来当了记者就沿黄河上下采访,河边的人和事,还有黄河因季节不同而出现的万千变化,在我脑子里印象亟深。这篇《壶口瀑布》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背景资料】
【概括主题】
作者叙写了自己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壮丽的气势,赞扬了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作者赞美黄河精神,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地点:
晋陕边境
雨季
隐隐如雷
浪沫横溢
枯水季
钢板出轧
如丝如缕
石:窟窟窍窍
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
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