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名师教案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名师教案第1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07 06:3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摩擦力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内容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中一种重要的性质力,是受力分析问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力。因此,正确的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和大小至关重要。本节课的重点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难点是静摩擦力有无和方向的判断,以及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学情分析 对于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在初中物理中就已经学习过,但是是以滑动摩擦力为主,并且接触的问题较为简单。因此,学生可能对于本节中的静摩擦力的内容难以理解。另外,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涉及到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知识,而学生往往把相对运动方向与运动方向混淆,因此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核心素养 通过《摩擦力》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合作学习,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鼓励科学探究,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信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生活和生产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和方向的判断以及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时,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若有,此时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其大小与相对运动方向上的外力有什么关系? 2.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是否有摩擦力?若有,此时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其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策略 实验演示、启发引导、分析归纳、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优教提示:请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 完成预习任务。 根据优教平台上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导入新课 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小孩轻推箱子,箱子有相对于地面的运动趋势,但他没推动,箱子仍然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小孩推力增大,静摩擦力也随之增大。 学生需要结合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去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 2.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以及大小。
预习检查 1.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时,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若有,此时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其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上的外力有什么关系? 学生需要回忆初中摩擦力和二力平衡的知识,并且学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理解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及大小。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以及大小。
2.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是否有摩擦力?若有,此时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其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滑动摩擦力的知识。并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去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有无、方向以及大小。
学习新知 一、静摩擦力 1.演示实验:探究静摩擦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回答问题。 1.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静摩擦力的存在。 2.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静摩擦力的大小。 3.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2.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的概念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静摩擦力的大小(4)静摩擦力的方向 [思考]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车上有一木箱,试判断下列情况中,木箱所受的摩擦力及其方向。(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1)汽车由静止起步时(木箱和车无相对滑动); (2)汽车刹车时(木箱和车无相对滑动); (3)汽车匀速运动时(木箱和车无相对滑动)。 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学会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观察和体会例题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运动方向的不同点。 1.知道静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判断静摩擦力大小。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4.知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运动方向的区别。 5.判断静摩擦力方向。 6.静摩擦力既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这时静摩擦力充当动力),也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这时静摩擦力充当阻力);但静摩擦力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即静摩擦力一定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
3.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 (1)假设法 (2)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及其方向。[说一说]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实例有哪些?(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人走路时的摩擦力”)(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骑自行车的静摩擦力分析”) 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1.传送带靠静摩擦力把货物送到高处。 2.拿在手中的瓶子和笔不会滑落。 3.把线织成布,把布缝成衣服,靠的是丝线之间的静摩擦力。 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二、滑动摩擦力 1.演示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滑动摩擦力”)(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转化”)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1.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2.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思考]如图所示,A为长木板,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1向右运动,物块B在木块A的上面以速度v2向右运动,试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中A受到的摩擦力的情况:(1)若v1=v2,A、B之间无摩擦力 ;(2)若v1>v2,A受到了B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3)若v1<v2,A受到了B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复习和回忆初中所学滑动摩擦力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观察和体会例题中相对运动方向和运动方向的不同点。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会利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3.知道相对运动方向和运动方向的区别。 4.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5.知道滑动摩擦力不一定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达标检测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 测试题目内容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以及大小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4.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及大小 例1.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能有摩擦力作用 B.受静摩擦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D.物体间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变化,但有一个限度 例2.如图所示,用力F把铁块压紧在竖直墙上不动,设铁块对墙的压力为N,物体受墙的摩擦力为f,当F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增大,f不变 B.N增大,f增大 C.N变小,f不变 D.关于N和f的变化,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3.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物体C上,水平力F作用于A,使A、B、C一起共同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的情况是( )A.A对C有向左的摩擦力 B.C对B有向左的摩擦力 C.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作用 D.C对地有向右的摩擦力 例4.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为11 N,给物体一水平拉力(g取10 N/kg)。 (1)拉力大小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拉力大小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若将拉力由12 N减小为5 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例5.如图所示,一个平板小车在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向右滑行了一段距离x,同时车上的物体A相对车向左滑行L,在此过程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 ) A.水平向左,为阻力 B.水平向左,为动力 C.水平向右,为阻力 D.水平向右,为动力
个性化教学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将物体的运动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问题展开讲解,从而理解摩擦力方向的问题。 2.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避开这些个难点,先从简单的概念和生活现象讲解。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设 计 一、课程导入 二、静摩擦力 1.演示实验:探究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大小 3.思考:汽车的起步和刹车问题 4.静摩擦力的方向 5. 判断静摩擦力有无的方法 三、滑动摩擦力 1.演示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大小 3.思考:相互接触的不同速度物体之间相对滑动时摩擦力的情况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第三节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的概念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静摩擦力的大小 4.静摩擦力的方向 5.判断静摩擦力有无的方法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究性 2.能够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 3.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二、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进度紧和教学任务中,所以不能充分让学生自由研究、自由讨论,个别概念直接给出。 2.由于摩擦力的实际问题复杂,题目也是千变万化,短短几个课时无法充分掌握,所以今后还需不断巩固和加强。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