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 ,造化无为字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居易
乐天
唐宣宗 李忱 《吊白居易》
导入
—《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________。
—《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
春风吹又生
春来江水绿如蓝
浅草才能没马蹄
在地愿为连理枝
琵琶行
白居易
(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白居易
生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安史之乱755-763)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安史之乱755-763)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知人论世
小故事: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致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百物方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不久就名动京城。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作者、作品
简介
前期:仕途顺利,为民请命
讽喻诗(如《卖炭翁》等)
后期:贬为司马,独善其身 闲适诗、感伤诗
(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曾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是反映社会不平、讽刺政治弊病的讽喻诗。
白居易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情味浓厚
思想:“兼济天下”;
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诗歌反映现实。
地位:(杜甫之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文学主张: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学成就: 讽喻诗
(“新乐府”50首与《秦中吟》15首)
作品:《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近三千首。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浔阳楼楹联
枫叶四弦秋,
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上别离情。
注:枨,chéng触动。
四弦,琵琶。
课文题解
琵琶行
琵琶:是一种拨奏弦鸣乐器,原称“批把”,因弹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或五弦、有四个相(品柱)的琵琶自西域传入内地。从白居易的不朽名诗《琵琶行》足见琵琶在唐宋时期相当盛行。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自述
琵琶女自诉
课文朗读
请给下列字词标上拼音:
贾 人 荻 花 管 弦
六 幺 钿 头 呕 哑
嘲 哳 虾 蟆 陵
ɡǔ
dí
xián
yāo
diàn
ōu yā
zhāo zhā
há má
阅读:
自读《序》,找出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再找出与《序》中的句子与《诗》段落相对应的关系。
整体感知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为:古义:于是写成;
今义:连词,表原因
命:命名,题名。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述琵琶女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作用:
诗前小
序有什么
作用?
凄切伤怀
第一段: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引子)
交代时间、地点、起因、自然环境
强调凄凉情景,琵琶声的巨大吸引力,
为全文定下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第二段:写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全文重点)
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不幸的身世。
前后对比:早年技艺超群,奢侈惬意
如今年长色衰,寂寞悲凉
第四段:写诗人自叹贬谪之苦。
第五段: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课 文 结 构 分 析
江头夜送客图
第一次听到琵琶声
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
五 幅 图
夜听琵琶曲
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歌女自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凄凉
悲苦心境
诗人自叹谪居苦
写作者的感慨,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重闻琵琶青衫湿。
试着思考作者为何泪湿青衫?
你知道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找出描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
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请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江中听诉身世苦
昔日
现在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艳盖群芳
艺压京城
门庭若市
纵情欢乐
对比、反衬
如今
昔日
才高位显居京城
谪居浔阳处境艰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琵琶女(明)
京倡
商妇
白居易(暗)
京官
谪官
琵琶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句)
怨
恨
琵琶女
诗人
艺压京城
艳盖群芳
年老色衰
委身商人
位至谏官
名动京师
谪居卧病
飘零天涯
共同点
盛
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
直言敢谏却被贬的忠臣
情
( )
( )
( )
( )
( )
( )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表达诗人极其孤寂伤感、凄凉落寞的心情。
诗人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遭遇相同 情感共鸣
出自京都
才华出众
落魄失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名扬京城女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犯言直谏贬江州
主 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
三次写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
第二次:(明写)
第三次:(明写)
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女演奏琵琶曲
琵琶女述说苦身事
诗人自述“迁谪意”
琵琶女促弦又一曲
江州司马青衫湿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主旨)
第一次:
举酒欲饮无管弦 (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之高超)
情之初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一次演奏:
朗读第一段
“惨”! (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排遣孤寂
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
(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作用: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做铺垫,
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方法:
(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悲凉、伤感
……,添酒回灯重开宴。……,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诗 人
寻
问
移
邀
添
回
重开宴
千呼
万唤
琵琶女
停
欲语
迟
抱琵琶
半遮面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邀 见
第二次: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初为《霓裳》后《六幺》。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情之酝酿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除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其他的描绘方法?
一:大量运用比喻。(划线处)
二:叠词传神。(椭圆处)
三:叙议结合,曲中含情。(方框处)
琵琶女演奏
四:正面、侧面结合。(此处与末句)
第二曲
序曲(初弹):
转、拨、掩抑、思、诉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
、不畅
悄无言
实 写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清(刘熙载《艺概》)
第三次:
感我此言良久立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情之迸发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皆掩泣
无尽的感伤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点评:
(虚 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旋律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水流,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共鸣
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一句话总结全诗:
1、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2、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3、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一词多义
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几 ,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量,名词
说话,回答,动词
曲,名词
4、为: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5、轻:
轻拢慢捻
商人重利轻别离
6、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写,创作,动词wéi
弹奏,动词wéi
替、给,,介词wèi
轻轻,形容词
轻视,动词
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
阑干:
向前:
老大:
颜色:
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本(是)长安倡女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斯(于)人言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省略句,省略谓语
省略句,之,琵琶女
省略句,于,在
省略句,于,被
省略句,于,在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相同点:都反映乐伎的悲惨命运
基调都是凄凉压抑
不同点:《琵》详述演奏过程
《夜》略写演奏过程
《琵》详写乐伎身世
《夜》略写乐伎身世
《琵》外貌描写概括
《夜》外貌描写细腻
比较阅读:
解析: A项,“浦”读pǔ;B项,“舫”读fǎnɡ;D项,“悄”读qiǎo。
答案: C
解析: A项,言:字。
答案: A
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解析: A项“突出”是爆发出的意思;C项“因为”是于是创作,两个词;D项“整顿”是整理的意思。这三项古今意义均不一致。
答案: B
解析: A项停止/与世隔绝;B项吩咐,叫/命名,题名;C项均为随意地;D项挑,拨/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