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屈原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屈原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6 11: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课前准备
1、现在属于课前准备时间,请已经上线,并且能正常听到老师声音、看到ppt翻页的同学在文字互动区回复一个ok。并确定电脑的文字输入和语音功能正常,上课期间老师会随时和你互动。
2、请准备好语文课本,昨天的预习作业,在老师上课期间随时做好笔记。
屈原(节选)
雷霆( ) 污秽( )
犀利( ) 鞭挞( )
罪孽( ) 镗鞳(   )
徘徊(   ) 稽首( )
睥睨(  )
tíng
huì


niè
tāng tà
pái huái

pì nì
字词积累
戏剧文学的分类
①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②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
③根据容量的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④以题材的时代为依据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⑤以地域特色为标准可分为越剧、川剧、京剧、粤剧等;
⑥根据演出场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广播剧、电视剧。
同一剧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属不同的种类。
如《屈原》
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悲剧
根据艺术形式——话剧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多幕剧
根据演出场合——舞台剧
根据所反映的时代——历史剧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
屈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作品一览:
《离骚》一篇
《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天问》一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江以死。
——司马迁《屈原列传》
郭沫若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
诗集:《女神》(第一本新诗集)
历史剧: 《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走近作者
全剧分为五幕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们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两场:
第一场:看守卫士从死槛中救出婵娟。
第二场,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①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奉南后旨意,密谋欲毒死屈原
②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③结局:写婵娟之死。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
戏剧文学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本文的人物语言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两个人物形象?
二人对话的主要内容在于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靳尚:高高在上,阴险恶毒。
郑詹尹:阴险、胆怯、狡诈。
这两人的对话与后文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这两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既引出了屈原的出场,也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方法。
重温经典
哈姆莱特独白
(英) 莎士比亚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当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
听朗诵,完成:
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第一层次 (1-8)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
第二层次(9-13):指斥各类神鬼偶像、土偶木梗。
这个部分一共13节,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研读赏析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富有内涵的景和物?
2、作者在写这些景和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仔细分析一下。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象征手法:
是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用某种具体事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意义。由“象征物”和“象征义”两部分构成。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无形的长剑
土偶木梗形象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象征人民群众;
指坚定的信念;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委婉曲折含蓄 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可感
作用: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屈原》 《棠棣之花》《虎符》 《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皖南事变后,他先后创作了这六个历史剧。有意识地“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写作背景及意图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这段独白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读 品 析
提示:可从修辞手法、句子含义、朗读情感来品味。
呼告、排比、反复、拟人修辞手法。
向往和赞美风这种自然界的伟力。风就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伟大力量的呼唤。
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硬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比喻,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
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
3、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的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读 品 析
运用了排比、反问。
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反问
指出产生黑暗的社会根源,表现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
朗读时应把握作者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①拟人兼呼告
②排比和反复
③多用短句
—爱憎表达最直接有力
—句式整齐,感情表达更强烈
—语气急促,情感激烈
这段独白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这段独白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想象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特点。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往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了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
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
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是”
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根据所搜集历史资料,说说“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屈原的形象
屈原: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虽九死其犹未悔”
概括:屈原是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与英勇无畏斗争精神的人。
这两人的对话与后文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这两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既引出了屈原的出场,也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屈原在独白中表现出来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这两人的猥琐卑鄙、阴险狡诈形成鲜明对比。
概括主题:
课文主要借屈原大段的内心独白,塑造了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以及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戏剧文学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体会舞台说明的作用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等,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形象;
②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
③通过对人物的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夫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jí)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yǐng)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屈原一生共经历楚威王、怀王、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共遭两次流放。
悲剧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郭沫若的《屈原》
关汉卿的《窦娥冤》
喜剧
讽刺或者嘲笑丑恶的落后的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
如:法国莫里哀的《吝啬鬼》
俄国果戈里的《钦差大臣》
英国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正剧
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
一般是先悲后喜,最后反面人物终于受到惩罚,正面人物终于获得胜利。
如: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龙须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