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你看到了什么景?感受到了怎样的情?
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惆怅
真挚
朝霞暮霭
浮光掠影
渲染
夔门
(chóu chàng)
(zhì)
(ǎi)
(lüè)
(xuàn)
(kuí)
画山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意境
“意境”如何获得?
除了“意境”之外,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要获得意境,就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匠
意匠与意境有什么关系呢?
昔年吾曾多次泛舟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因略得其意。人在漓江边上,不能见此景也。
——李可染
昔年吾曾多次泛舟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因略得其意。人在漓江边上,不能见此景也。
——李可染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
什么是意匠
古诗里的意境
怎样获得意境
苦心经营意匠
毛主席诗句的意境
提示:关注每段的开头、结尾,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合并论述同一论点的内容。
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
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和意匠的关系
梳理观点方法提炼:
1.概括每段的观点。
2.整理成思维导图(把文章各级观点、概念的关系用直观的层级图表现出来的解读方式就是思维导图)。
课文多处引用诗词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例:《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释诗句本义:友人的船渐渐消失,只看见长江水滔滔向前。
推论上下文:引用李白的诗论证古诗中的意境是“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分析关键字词:最后两句没有描写“人”,完全描写自然景色,但“孤”字、“唯见”二字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目送友人离开时的专注和不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情谊。
策略:解释——分析——推论
策略:解释——分析——推论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解释:这句诗写的是北方冰天雪地的情境。
分析:“千里”“万里”,并非是诗人视线所能触及的区域,这两个词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广阔的胸怀和视野才能写出这种意境。
推论: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是为了论证“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四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解释:这一句是写出了这几个景点的特点。
分析:峨眉山的“秀气”,夔门的“险峻”,剑阁的“雄伟”,青城的“幽深”这四个特点,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才能发现,才能找到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
推论:由此可以论证了“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特色”,“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
素的感情”。
杜甫:
意匠惨淡经营中
语不惊人死不休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①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②。
其二③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④。
其三⑤
山,刺破青天锷⑥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注释】
①此词为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翻越越城岭时所作。②离天三尺三: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③此词作于1935年3月,毛泽东指挥的赤水之战大获全胜,中央红军把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甩开,变被动为主动。④甜:畅快,尽情。⑤此词为1935年10月红军翻越六盘山后所作。在此过程中,中央红军不仅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军,摆脱了追敌,且翻越六盘山之后就抵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顺利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⑥锷:刀剑的刃。
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诗人的意匠(表现手法);联系写作背景,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词中的意境(景十情)。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首小令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人与天的距离说成“三尺三”,凸显山之崇高;民谣说过这里的山“马过要下鞍”,而红军战土却依然骑马飞驰过山,凸显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联系当时背景,1934年中央红军翻越越城岭,即“老山界”,这是战土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首小令表现了红军战土面对艰险的乐观心态,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品质的赞美。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首小令化静为动,第一句把群山比作倒海翻江的巨浪,表现山的连绵和雄壮;后一句中的“奔腾急”,又把群山比作奔马,再次表现了山的雄壮。
联系当时背景,1935年3月,毛主席指挥的赤水之战大获全胜,中央红军把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甩开,变被动为主动。这里写的虽是“万马战犹酣”,但是我们能想到英勇作战的是马背上的红军战士。所以这首小令虽然没有人,却用山和马写出了红军战士的伟大。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⑥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这首小令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山比作刀剑,山把天都刺穿了,足见山之峻峭。之后,诗人展开了联想一一“天欲堕”,但即使天塌了,这些山仍能像天柱一样把天支撑住,足见山的力量之大。
联系当时背景,1935年10月,红军翻越了六盘山。在此过程中,中央红军不仅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军,摆脱了追敌,而且翻越六盘山之后就抵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顺利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由此可知,把天刺穿的不是山,而是红军,体现了共产党力量之大。
作业:
读袁行霈《论意境》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两篇文章,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内涵。
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敏感、善思的心灵,去感受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
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山有水,有诗有画,有情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