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06 23:0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化学常识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氧气
B.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CO、CO2、SO2、NO2等有毒气体和粉尘
C.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金属是铜,因为铜相对铝、铁性质不活泼,更易冶炼
D.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所见,铁相对铝更易生锈,据此判断铁比铝更活泼
2.下列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是
A.Ag B.Zn C.Al D.Fe
3.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B.
C. D.
4.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
B.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氦气>氢气
C.氯元素的化合价:
D.金属活动性顺序:
5.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其中乙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甲、丙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将丙浸入甲的盐溶液中,丙的表面有甲析出,则甲、乙、丙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6.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锌两种金属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产生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7.苏泊尔不锈钢锅具在近日经检测发现:制造材料不锈钢中添加锰金属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锰在不锈钢中主要起耐磨性作用,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
A.Mn + H2SO4 = MnSO4+H2↑ B.Mg + MnSO4 = MgSO4+ Mn
C.Fe + MnSO4= FeSO4+ Mn D.Mn + CuSO4 = MnSO4+ Cu
8.R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金属,某同学将足量R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R+2AgNO3=2Ag+R(NO3)2 。对于该实验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B.反应所得溶液可能为浅绿色
C.R可能是铝 D.将金属R放入足量稀盐酸中,可能无气泡冒出
9.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Fe,溶液质量与加入Fe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三种
B.b点得到的固体为两种
C.c点溶液是无色的
D.从图像无法判断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0.张超、夏烨和赵小天三位同学都是班里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他们分别设计了3个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他们的方案如图所示:
以上方案合理的是(  )
A.方案一、方案二 B.方案二、方案三
C.方案一、方案三 D.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11.中国科学家以CO2和H2为原料,经催化可转化为有机物,其微观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4H9
B.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C.催化剂Ⅰ、Ⅱ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均不变
D.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12.现有铜、铝、银三种金属。若只用一种试剂,通过方便快捷的方法验证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则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稀硫酸 B.硫酸铜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氯化铝溶液
13.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下列从图表中获取的信息及应用不正确的是
A.根据金属的熔点数据,可判断金属的导电性强弱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判断金属是否容易被盐酸腐蚀
C.根据元素周期表,可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D.根据空气质量报告,可知道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
14.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CO2(CO) 通入过量的氧气,点燃
B 氯化钾粉末(MnO2) 加入适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铁粉(Cu)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
D CuSO4溶液(H2SO4) 加入适量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15.将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上,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铁和锌,待反应停止后(不考虑反应中水分挥发,不考虑空气成分参加反应),请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若天平仍保持平衡,烧杯中的铁一定没有剩余
B.若天平失去平衡,指针一定偏向放锌的一边
C.反应后两只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都比反应前的溶液质量减轻了
D.放铁的一边产生的氢气一定比放锌的一边产生的氢气多
16.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关系为:Fe>R>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R放入Zn(NO3)2溶液中,有锌析出
B.金属铁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固体的质量变小
C.金属铁(足量)放入R(NO3)2溶液中,溶液变黄色
D.金属R放入CuSO4溶液中,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二、综合题(共6题)
17.请按要求完成下列物质性质的实验。
研究一: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
研究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向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将滤出的固体与稀盐酸混合,产生气泡。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铁、银和铜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铁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铜或硝酸铜和硝酸银
18.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填字母)。
A 铂金饰品 B 铁锅 C 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四种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4)炼铁的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露天放置的钢铁容易生锈,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发生化学应,若除去铁生锈可用稀盐酸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6)工业生产中常用10%的稀盐酸来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室若要配制该盐酸200g,则需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密度为1.19g/mL)______mL(计算结果保留至0.1);实验室在配制10%的稀盐酸的过程中,除了用到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仪器有_____。
(7)某钢铁厂每天需消耗4900 t含Fe2O3 76%的赤铁矿石,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Fe 98%的生铁的质量是_____t。
19.港珠澳大桥、贵州“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蛟龙号载人潜入器、国产C919大型客机、国产航母等等,说明国家的进步与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
(1)我国“蛟龙”号载人潜入器上使用了钛合金,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仍光亮如初,这是因为它______。(填字母代号)
a.易加工 b.密度小 c.熔点高 d.耐腐蚀
(2)国产C919大型客机上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铝,同时得到氧气。计算电解20.4t氧化铝,理论上能生成铝的质量是多少______。
(3)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金属材料的再利用也非常重要。废旧手机的电路板中含有铝、铁、铜、银、金等多种金属,随意丢弃既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污染土壤和水体。能否回收其中的铜?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 ;不考虑金、银发生类似反应。
①将电路板粉碎成粉末的目的是______。
②步骤A所得滤液中的溶质除H2SO4外,还有______。(填写溶质的化学式)
③步骤B中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______。
④步骤C中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
⑤步骤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0.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普遍使用。
(1)乐乐同学将一枚生锈的铁螺丝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一段时间后,又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黄铜为铜锌合金,用途极为广泛。小华同学从家里带来了黄铜碎片,准备与同学一起测量其中的铜含量。他们决定先测定黄铜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的量,再计算。
①小华用设计出的图A方案测定:
Ⅰ.称量黄铜样品、锥形瓶及稀硫酸的质量。
Ⅱ.黄铜样品放入锥形瓶并倒入稀硫酸。
Ⅲ.待反应完毕后再测锥形瓶和反应后混合物的总质量,反应前后总质量差为产生氢气的质量。
②小海对小华的设计提出改进建议:在上述方案中的锥形瓶上加一装有干燥剂的干燥管,测定反应前后装置的质量差。请你说明小海进行改进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③欢欢同学为了测定黄铜样品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50.0 50.0 50.0 50.0
取稀硫酸质量(g) 40.0 80.0 120.0 160.0
产生气体质量(g) 0.4 0.8 1.0 1.0
试计算:
Ⅰ.经分析,在第3份样品测得的数据中,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完全反应了,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Ⅱ.经计算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1.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填字母)。
A 铂金饰品 B 铁锅 C 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四种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4)炼铁的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露天放置的钢铁容易生锈,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发生化学应,若除去铁生锈可用稀盐酸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6)工业生产中常用10%的稀盐酸来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室若要配制该盐酸200g,则需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密度为1.19g/mL)______mL(计算结果保留至0.1);实验室在配制10%的稀盐酸的过程中,除了用到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仪器有_____。
(7)某钢铁厂每天需消耗4900 t含Fe2O3 76%的赤铁矿石,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Fe 98%的生铁的质量是_____t。
22.硅(Si)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以石英砂(主要成分为SiO2)为原料制得纯硅的生产过程如下图所示:
(1)反应①中会排放出CO,CO极易与血液中的 _____________ 结合,从而使其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
(2)反应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反应③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____ ;物质A的水溶液可用来除铁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00 t含SiO2 90%的石英砂,理论上可生产纯硅的质量是 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空气中含量第二的成分是氧气,选项A错误;
B、CO2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污染物,选项B错误;
C、最早发现并利用的金属是铜,就是因为其易冶炼,选项C正确;
D、铝比铁更活泼,更易与氧气反应,但其生成的是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隔绝了氧气与铝的进一步接触,使铝具有强抗腐蚀性,选项D错误。故选C。
2.A
【详解】
A、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银位于氢之后,不能和盐酸反应,正确;
B、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位于氢之前,能和盐酸反应,错误;
C、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铝位于氢之前,能和盐酸反应,错误;
D、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铁位于氢之前,能和盐酸反应,错误;
故选A。
3.D
【详解】
A、K2CO3+CaCl2=CaCO3↓+2KCl,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H2CO3=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故选D。
4.A
【详解】
A、地壳中元素含量:Fe<Al<Si,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44、28、2,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氮气>氢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Cl2属于单质,故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氢元素显+1价,设氯化氢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y,可得:(+1)+y=0,则y=-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KClO3>Cl2>HCl,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属活动性顺序为Ca>Mg>Zn,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B
【详解】
由题意可知,乙能与稀硫酸反应,而甲、丙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了金属乙的活动性大于甲、丙,丙浸入甲的盐溶液中,丙的表面有甲析出,则金属丙的活动性比甲强。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三种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乙>丙>甲。
故选:B。
6.B
【详解】
A、根据分析,等质量的硫酸与足量的镁、锌反应,则酸全部参加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图象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不同,不符合题意;
B、图象中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且镁的斜线最陡,表明镁反应的速率快,锌的斜线最平缓,表明锌的反应速率慢,镁反应的时间短,锌反应的时间长,符合题意;
C、图中锌反应的时间短,镁反应的时间长,表明是锌比镁反应的速率快,错误,不符合题意;
D、图中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
A、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说明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之前,锰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锰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说明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镁之后,镁能与硫酸锰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说明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铁之前,铁不能与硫酸锰反应,符合题意;
D、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说明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铜之前,锰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锰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
A.由于此反应中硝酸银转化成了单质银,有新的单质生成,所以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反应可以是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溶液就为浅绿色的硝酸亚铁溶液,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知,R为比银活泼的+2价金属,而铝通常在化合物中显+3价,故错误,符合题意;
D.由于金属R只需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银前即可,所以不一定排在氢前,加入足量盐酸中,可能无气泡冒出,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9.A
【分析】
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Fe,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待硝酸银反应完后,铁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
【详解】
A.a点是铁和部分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因此,a点溶液包括未反应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铜溶液、生成的硝酸亚铁溶液三种,A正确。
B.b点是铁和硝酸银溶液正好完全反应,得到的固体只有银,B错误。
C.c点是硝酸铜溶液也正好与铁完全反应,得到的是硝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C错误。
D:从图像可判断出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故选A。
10.C
【详解】
铁可以置换铜,但不能置换锌。故方案一正确。铁,铜均不和硫酸锌溶液反应。故方案二错误。锌,铁均与硫酸反应产生气体,铜与硫酸不反应,锌比铁活泼,产生的气泡快。方案合理的是C. 方案一、方案三 。
11.C
【详解】
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4H10,A错。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物为H2O和C4H10生成物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B错。
C、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都不变,故催化剂Ⅰ、Ⅱ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不变,C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①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水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C。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按照铝、铜、银的顺序依次减弱,故只用一种试剂,应该选择中间金属的盐溶液,故答案选择B
13.A
【详解】
A. 金属的熔点与金属的导电性没有什么联系,此选项错误;
B.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容易被酸腐蚀,此选项正确;
C.元素周期表左上方数字是原子序数,中间是元素符号,正下方是相对原子质量,此选项正确;
D. 根据空气质量报告,可知道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此选项正确。故选A。
14.B
【详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不会被点燃,此选项错误;
B、氯化钾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此选项正确;
C、铁粉能与过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Cu不与过量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此选项错误;
D、CuSO4溶液和H2SO4均能与适量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还会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5.B
【解析】
A、若天平平衡,说明硫酸不足,全部参加反应;
设金属的质量为1g
Fe+H2SO4═FeSO4+H2↑
56 2
1gg
Zn+H2SO4═ZnSO4+H2↑
65 2
1gg
根据计算可以知道,等质量的硫酸消耗的锌粉的质量要多,所以铁粉可能有剩余,故A说法错误;
B、若天平失去平衡,说明酸过量,金属全部参加反应;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硫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质量比锌多,故天平会指向加锌的一方,故B说法正确;
C、根据A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大于生成氢气的质量,故反应后两只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都比反应前的溶液质量增加,故C说法错误;
D根据A分析可知:若酸不足,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放铁的一边不一定比放锌的一边生成的氢气多,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6.D
【详解】
A、由题文可知,金属R的活动性比铁弱,所以R的金属活动性比锌更弱,所以金属R放入Zn(NO3)2溶液中,R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没有锌析出,选项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Fe+2AgNO3=Fe(NO3)2+2Ag可知,参加反应的铁与生成的银的质量比为56:216,所以金属铁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固体的质量变大,选项错误;
C、由题文可知,铁的金属活动性比R强,金属铁(足量)放入R(NO3)2溶液中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金属R,硝酸亚铁溶于水后溶液呈浅绿色,选项错误;
D、由题文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R位于氢前面,即金属R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金属R放入CuSO4溶液中反应生成R的硝酸盐和铜,观察到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选项正确。
故选D。
17.
(1)放热
(2)AC
【解析】
(1)
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放热;
(2)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向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硝酸银反应完,若还有铁粉,铁才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铜,反应停止后过滤,将滤出的固体与稀盐酸混合,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银、铜均不与稀盐酸反应,说明滤渣中含有铁,即铁是过量的。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同时一定含有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铜、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铁是过量的,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
18.C ①④ MgCl2 Fe、Cu 3CO+Fe2O3 2Fe+3CO2; 氧气、水 Fe2O3+6HCl=2FeCl3+3H2O 44.2 烧杯、玻璃棒 2660
【详解】
(1)铝制成导电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填:C;
(2)①铝与硫酸铜反应,可验证铝的活动性比铜强。银与硫酸铜不反应,可知银的活动性比铜弱,可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①是可行的方案;
②银与硫酸铝、硫酸铜都不发生反应,可验证铝、铜的活动性比银强。与但不能验证铝、铜的活动性,不可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②是不可行的方案;
③铜、银与硫酸铝都不发生反应,可验证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但不能验证铜、银的活动性,不可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③是不可行的方案;
④铜与硫酸铝不反应,可知铜的活动性比铝弱;铜与硝酸银反应,可验证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可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④是可行的方案。故填:①④;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①由于镁的活泼性大于铜、铁,能与氯化铜和氯化亚铁反应,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MgCl2,不能确定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存在;②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Fe,还有置换出的Cu,Mg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故填:MgCl2;Fe、Cu;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填:3CO+Fe2O32Fe+3CO2;
(5)露天放置的钢铁容易生锈,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填:氧气、水(或O2、H2O);Fe2O3+6HCl=2FeCl3+3H2O;
(6)设需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密度为1.19g/mL)的体积为x。
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有:
200g×10%=1.19g/mL×x×38%,
解得:x=44.2 mL。
实验室在配制10%的稀盐酸的过程中,除了用到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故填:44.2;烧杯、玻璃棒;
(7)设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Fe 98%的生铁的质量的x,则:
x=2660t
故填:2660。
19.d 10.8t 增大与硫酸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更快速 A12(SO4)3和FeSO4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烧杯、漏斗、玻璃棒
【详解】
(1)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仍光亮如初,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
故选d。
(2)设生成铝的质量为x
答:生成铝的质量为10.8t。
(3)①将电路板粉碎成粉未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②步骤①所得液中的溶质除硫酸外,还有稀硫酸和铝、铁反应生成的硫酸铝和硫酸亚铁,化学式为:A12(SO4)3和FeSO4。
③步骤B中铜和过氧化氢、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能够观察到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④步骤C中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⑤步骤D中反应是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是:。
20. 氢气会从溶液中携带出水蒸气 锌 每加入40g稀硫酸产生0.4g氢气,而第3份样品,加入120g稀硫酸,产生了1.0g氢气,且第4份样品中,加入160g稀硫酸,也产生了1.0g氢气 65.0%
【详解】
(1)铁表面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铁锈完全反应后,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②氢气会从溶液中携带出水蒸气,使测得氢气的质量偏大,在锥形瓶上加一装有干燥剂的干燥管,可以吸收水蒸气,干燥氢气,减少误差;
③Ⅰ、黄铜是铜锌合金,黄铜与稀硫酸反应,实际上是锌与稀硫酸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40g稀硫酸产生0.4g氢气,而第3份样品,加入120g稀硫酸,产生了1.0g氢气,且第4份样品中,加入160g稀硫酸,也产生了1.0g氢气,说明第3份样品中,黄铜样品中的锌已经完全反应。
Ⅱ、解:设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x
x=65.0%。
21.C ①④ MgCl2 Fe、Cu 3CO+Fe2O3 2Fe+3CO2; 氧气、水 Fe2O3+6HCl=2FeCl3+3H2O 44.2 烧杯、玻璃棒 2660
【详解】
(1)铝制成导电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填:C;
(2)①铝与硫酸铜反应,可验证铝的活动性比铜强。银与硫酸铜不反应,可知银的活动性比铜弱,可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①是可行的方案;
②银与硫酸铝、硫酸铜都不发生反应,可验证铝、铜的活动性比银强。与但不能验证铝、铜的活动性,不可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②是不可行的方案;
③铜、银与硫酸铝都不发生反应,可验证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但不能验证铜、银的活动性,不可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③是不可行的方案;
④铜与硫酸铝不反应,可知铜的活动性比铝弱;铜与硝酸银反应,可验证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可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④是可行的方案。故填:①④;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①由于镁的活泼性大于铜、铁,能与氯化铜和氯化亚铁反应,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MgCl2,不能确定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存在;②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Fe,还有置换出的Cu,Mg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故填:MgCl2;Fe、Cu;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填:3CO+Fe2O32Fe+3CO2;
(5)露天放置的钢铁容易生锈,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填:氧气、水(或O2、H2O);Fe2O3+6HCl=2FeCl3+3H2O;
(6)设需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密度为1.19g/mL)的体积为x。
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有:
200g×10%=1.19g/mL×x×38%,
解得:x=44.2 mL。
实验室在配制10%的稀盐酸的过程中,除了用到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故填:44.2;烧杯、玻璃棒;
(7)设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Fe 98%的生铁的质量的x,则:
x=2660t
故填:2660。
22.血红蛋白 Si+2Cl2SiCl4 置换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 42t
【详解】
(1)根据CO的有毒性分析;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原理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解答;
(3)根据反应类型、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原理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解答;
(4)根据相关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
解:(1)CO有巨毒,反应①中会排放出CO,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其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
(2)反应物是硅和氯气,生成物是四氯化硅,反应条件是加热,故反应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2Cl2△ SiCl4;
(3)反应③是氢气与四氯化硅反应生成硅和盐酸(A),故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物质A的水溶液可用来除铁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4)设理论上可生产纯硅的质量是x。
根据题意有下列关系式:
SiO2 — Si — SiCl4 — Si(纯)
60 28
100t×90% x
x=42t
答:理论上可生产纯硅的质量是4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