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文艺的走向时,发出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
A. 一个民族只有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B. 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同
C. 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D.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2.2016年9月4日-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G20峰会,G20峰会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办G20峰会,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这表明( )
①当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②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经动摇
③第三世界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④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4万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额的90%,这说明( )
A. 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经济
B.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激烈
C. 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被清除
D. 跨国公司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美国首位华裔国会议员赵美心访问中国,谈到中美贸易不平衡时说:“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在中国组装,中国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这说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
A. 手机企业的利润在下降
B. 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
C. 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
D. 贫富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5.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日本在中国钓鱼岛进行挑衅。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 )
A. 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B. 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
C. 地区冲突主导国际关系
D. 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6.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的关键词是“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中国文化在诗情画意的演绎中,在与世界艺术作品的交流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这体现了( )
A. 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B. 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C. 各国文化日益趋于一致
D.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
B. 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C.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D. 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8.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 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D. 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
9.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疾病蔓延、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粮食匮乏、毒品泛滥等,种种问题在困扰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全球性问题应是( )
①和平问题 ②恐怖主义活动猖獗 ③发展问题 ④资源问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0.下图是主题为《“民主”推销员》的漫画。该漫画揭示了“冷战”结束后的美国( )
A. 继续与俄罗斯争夺世界霸权
B. 按照自身价值观塑造世界
C.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D.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11.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这说明( )
A. 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B. 信息化的出现推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到来
C. 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 信息化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1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对这一理论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B. 和平问题是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C. 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D. 当今世界发展是和平的前提和基础
13.1945—1948年,联合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相继建立。这些机构的建立最能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C. 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
D.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14.“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蛋糕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
A. 环境污染严重
B. 恐怖主义
C. 毒品走私
D. 贫富差距悬殊
15.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 )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6.《欧洲宪法条约草案》第181条规定:“欧洲联盟促进在尊重各成员国民族多元性、地区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他们的文化,并强调继承共同文化。”其主导思想是( )
A. 文化的多元性是欧盟存在的基础
B. 欧洲联盟多元文化间应当相互融合
C. 地域的多样性是欧盟成立的前提
D. 建立基于多元文化之上的共同文化
17.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
A. 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 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 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 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18.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B. 战争与革命再次成为时代主题
C. 俄罗斯与中国结盟挑战美国霸权
D. 美国丧失干涉地区冲突的实力
19.“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
A. 体现中国继续维持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C. 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
20.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基于以上认识,中国提出了( )
A. 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建议
C.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尽管有着较大的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
材料二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于穿上了一件紧身囚衣。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势必造成失业狂潮,这样中国社会就会不稳定,政府就可能垮台。
(1)据材料一,指出“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根本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逆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2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到19世纪末,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由资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世界经济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面对欧美带来的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
——摘自徐蓝《世界近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如: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都遭到了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在第三十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社会论坛也在开会。
——蒙雨《探析“反全球化”的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材料三 这些反全球化力量主要包括:旨在维持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侵蚀和支配的宗教、文化运动;以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势力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识形态;由于全球化威胁或剥夺其就业而反对全球化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他们构成那里劳工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及其社会基础;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它们带有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
——时殷弘《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力量的主要来源及反对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全球化群体的特点,并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被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
——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材料二 中国崛起是国际格局变革重大的推动因素,日益影响着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进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运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在当前国际格局变革中发挥的作用。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曾表示,当今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他说,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几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这是不能接受的。
材料二 在谈到地区冲突时,普里马科夫认为,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危险。他说,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1)根据材料一,“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2)概括材料二中所说的世界面临的“新的危险”?对于这一问题我国是怎样做的?
(3)材料三中说的“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鲁迅先生的警告其实就是告诉国人,必须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此论断的另一种说法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只有珍视、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同,因此,本题答案选B。A、C、D三项都不是阐述这一思想,故排除。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G20峰会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中国……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办G20峰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合作的表现,这说明当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故①正确;G20峰会是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与政治格局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经动摇,故②错误;当今第三世界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故③错误;G20峰会、“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都体现了中国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故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跨国公司推动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分享产品利润上的巨大差距,说明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故C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内战”“动武”“挑衅”等信息说明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国文化……在与世界艺术作品的交流中”表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A项正确;B、D两项与题意无关,错误;“趋于一致”说法错误,C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并且控制了这些机构的领导权,制定了有利于其国家利益的政策,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面临融资难的状况,因此,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的设立,获得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体现了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紧迫性、必要性,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故A项错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故B项错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全球受惠,不是仅针对区域经济,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许多是发展中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有利于这些国家利用世界经济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导的,带动欧亚大陆44亿人口经济发展的巨大国际战略,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故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一带一路”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和欧亚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但并不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只能够实行利益的优势互补,故D项错误,所以选D。
9.【答案】C
【解析】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人口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冷战”后的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厚的霸权主义色彩,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因此,本题中主题为《“民主”推销员》的漫画即反映了美国按照自身价值观塑造世界的霸权主义行径,故本题答案选B。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D项表述明显错误,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当今世界没有建立起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B项;材料中的国际性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的国际组织都是面对全球性问题而建立的,并不是建立的经济区域性集团,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故选D。
15.【答案】D
【解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环境污染、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充分发展他们的文化,并强调继承共同文化”可知《欧洲宪法条约草案》的相关规定的主导思想是欧盟各国应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建立共同文化,以促进欧盟的一体化,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最终落脚在建立共同文化上,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继承,不是融合,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不是地域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经济地位的提高,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18.【答案】A
【解析】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会使美国面临多重挑战,故A项正确;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故B项错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苏联的解体不会削弱美国干涉冲突的能力,反而加强了美国在部分地区的影响,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联通了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这种互学互鉴、包容互信的精神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引擎,故选C项。新时期中国强调不结盟,而且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故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一带一路”的实施并不是经济援助,因此D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0.【答案】C
【解析】2012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的外交思想的一个突破就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故选C。
21.【答案】(1)根本因素: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
不利影响:妨碍国际贸易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合作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认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应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勇于挑战。
22.【答案】(1)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后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着全球化加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2)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发达国家;斗争方式有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等。
(3)特点:来源广泛,内部成分复杂、诉求多样、发达国家突出等。应对:各国既要注意保卫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3.【答案】(1)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
特点: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国际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表现: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制度的异化;国际公信力下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背景: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24.【答案】 (1)发达国家地位遭到削弱但仍占据优势,并力图继续维持其主导地位;新兴大国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新的协调机制、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形成,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倡导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致力于构筑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5.【答案】(1)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二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成立北约;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
(2)新的危险: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我国的做法: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能够公正合理解决做出积极努力。
(3)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成立;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