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7 08: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世纪90年代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这说明(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B. 农业产业比例上升
C. 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D. 工业产业比例上升
2.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 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3.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
A. 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 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 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 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传统,以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出现了(  )
A. 经济繁荣的局面
B. “滞胀”困境
C. 虚假繁荣
D. 知识经济
5.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  )
A. 重视发展轻工业
B. 农业和工业发展并重
C. 大力提倡商业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6.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这里推动“魔力经济”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自由放任
B. 宏观调控
C. 科技进步
D. 福利制度
7.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于1914年通航,是国际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1999年,当地政府从哪国手中收回该运河的全部主权(  )
A. 西班牙
B. 英国
C. 葡萄牙
D. 美国
8.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 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 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 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 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9.二战后拉丁美洲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有(  )
①捍卫国家主权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都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10.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说明的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失败
B. 国家呈变多、变小的趋势
C. 战争威胁削弱
D. 多极化趋势发展
12.《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美苏战时同盟破裂
B. 冷战政策正式开始
C.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 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13.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A. 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
B. 服务业的兴起
C. “福利国家”的建立
D. “新经济”的出现
14.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 列宁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1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受到巨大打击,这暴露出来的问题是(  )
A.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B.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C. 发展最不平衡,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D. 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
16.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和可观的生活资产,到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趋于稳定。“他们”指的是(  )
A. 从事服务业的人
B. 白领工人
C. 蓝领工人
D. 中间阶层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其中著名的领导人有(  )
①圣马丁 ②尼赫鲁 ③玻利瓦尔 ④纳赛尔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8.下列不属于二战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A. 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B. 积极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
C. 所有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D. 巴西和阿根廷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19.二战以后,美国各种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其中与“罢乘公共汽车运动”相关的是(  )
A. 黑人民权运动
B. 妇女运动
C. 学生运动
D. 反越战运动
20.1943年,《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发表,该文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透露出罗斯福对战后安排的一些设想。但1945年杜鲁门就任总统后,逐渐改变了大国合作的政策,把苏联看作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B.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
C.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存在冲突
D. 两位总统存在激烈利益之争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会上亚非拉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在世界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75 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1974年4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 《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主张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应建立在“公平互利、主权平等、相互依赖、共同利益与合作”的基础上。此后,该集团成员国不断增加,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十七国集团”成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七十七国集团”提出的哪些主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两年后,新中国诞生。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材料二 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相同的国际影响,并简析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不同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
23.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杜鲁门:我们必须教导他们(指苏联)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材料三 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1)材料一中杜鲁门的主张体现了什么目的?举例说明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在经济领域实践这一主张的。
(2)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包含哪些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对其作简要评判并说明理由。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79年保守党上台后,撒切尔首相就决心采取强硬的措施进行福利国家的改革,在社会保障方面,大力削减财政开支,改变以往的“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原则”。开始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此外,还直接降低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撒切尔主义的一个主要成就就在于扭转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福利国家政策之间的历史性联系,在当代英国把市场价值观念注入到人们的社会福利观念之中。就整个改革过程来看,通过私人化和市场化实现责任由国家向个人和社会的转移,将原由国家承担福利供给的“福利国家”转变为由社会承担福利供给的“福利社会”,实现福利供给来源的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是撒切尔政府福利改革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撒切尔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改革福利制度?你对此有何评价?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服务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改变了“中间阶层”的构成,故选C。
2.【答案】C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造成苏联解体,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滑坡,故B项错误;材料中“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否定,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材料的观点站在民族统一的角度认识了东欧剧变: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以此为据,得到的观点是“不能一概否定”,说明材料观点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故选C。
4.【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传统,以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了战后经济发展的繁荣局面,A项符合题意;美国经济“滞胀”困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并不是战后初期,B项不符合题意;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出现虚假繁荣的现象,C项不符合题意;美国知识经济(新经济)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D项不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斯大林模式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故A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重视发展工业,忽视农业,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业贸易,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沿用了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在1973年之后,美国经济陷入“滞胀”,表明国家干预经济不再有明显的效果,所以“魔力消逝了”。故选B。
7.【答案】D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到“热战”,故A、B、C三个选项均错误;冷战是指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9.【答案】A
【解析】③④中的“都”表述明显不符合历史史实,可排除,①②表述正确,答案选A项。
10.【答案】B
【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而题干的时间是二战后,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B。
11.【答案】D
【解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杜鲁门”可以看出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外交目标,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题干提及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据此排除A、B;C项说法错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组建,符合题干要求。
13.【答案】C
【解析】“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即高福利,不会消除从属关系和剥削,即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A、B、D项与题干不符,正确答案为C项。
14.【答案】B
15.【答案】A
【解析】亚洲国家受金融危机打击巨大,说明对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依赖大。故选A。
16.【答案】D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中间阶层”的特征,故选D。
17.【答案】C
【解析】圣马丁、玻利瓦尔是19世纪初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故选C。
18.【答案】C
【解析】不是所有国家,是“大多数国家”。
19.【答案】A
【解析】1955年,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帕克斯在公共汽车上拒绝让座给白人,被警察逮捕,引发长达一年多的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故选A。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43年处于二战期间,大国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反法西斯,故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而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因此两国走向对抗,由此推知国家利益决定了双方关系的变化,C项正确;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A项错误;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双方关系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而非总统利益,D项错误。
21.【答案】(1)广大亚非拉美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亚非拉美国家具有发展本国经济的强烈愿望;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亚非拉美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等。
(2)国家主权独立的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国家间互利互惠的主张;国家间平等交往的主张;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的主张;加强国际合作的主张等。
22.【答案】(1)影响: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方式:中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本国的反动政府;印度是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的斗争,迫使英国殖民当局“和平”移交了政权。
(2)问题:地区冲突;国内政局动荡;边界争端;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原因: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23.【答案】(1)积极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
不足之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24.【答案】(1)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实践: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内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表现:从越南撤军、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3)观点:美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应寻求国际合作。评判:观点基本正确。理由:①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单极世界不符合实际也违背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意愿。②美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综合考虑自身与他国利益,走和平发展之路。
25.【答案】措施:政府削减福利开支;强调个人的权利与义务,降低保险津贴;努力推动社会福利,实现福利供给来源的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
评价:撒切尔政府的福利政策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推动“福利国家”向“福利社会”的转变,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