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6 21: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训练题2
一、单选题
从友好交往走向反抗侵略是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之一,以下事件能反映该特点的有( )
①郑和下西洋②戚继光抗倭③郑成功收复台湾④设立厂卫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文天祥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戚继光 D. 郑和
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有:( )
①开始与非洲交往,并到达印度洋沿岸②开始遭受西方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他)把明朝的铁锚拋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
A. 出使西域 B. 西游天竺 C. 东渡日本 D. 七下西洋
英雄从未走远,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 抗辽 B. 抗金 C. 抗倭 D. 抗清
下列不符合“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的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游 C. 郑和下西洋 D. 戚继光抗倭
如图人物是一位古代民族英雄,若请你为他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明成祖给了他一封敕书:“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 不可欺寡, 不可凌弱, 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材料说明郑和船队远航的使命是( )
A. 国力的宣扬 B. 贸易的促进 C. 航线的开拓 D. 和平的传播
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该历史事件(  )
A. 主要目的是提高清王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 相关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 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地区的了解和往来
D.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亚非海上交通线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戚继光 C. 郑和 D. 岳飞
郭裴《广东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A. 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 B. “岳家军”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
C.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 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歼灭倭寇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材料反映的内容属于郑和下西洋的( )
A. 根本条件 B. 基本特点 C. 出行目的 D. 主要方式
电影《荡寇风云》主题曲歌词: “上报天子兮, 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 觅个封侯。”与歌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武王伐纣 B. 国人暴动 C. 葵丘会盟 D. 戚继光抗倭
英雄从未走远,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 抗辽 B. 抗金 C. 抗倭 D. 抗清
二、材料解析题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概貌。
材料二 有一副对联这样描述图1人物:“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材料三 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朝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驶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朝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回答:
(1)与材料一中图1、图2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 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请再举一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典型史实。
(2)唐朝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朝的对外贸易情况如何
(4)图3人物实现了明朝时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 其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5)通过材料二的描述以及材料一中图1、图2人物的事迹,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 (郑和下西洋) “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 吴晗指出 : 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 范围之广, 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 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 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 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 却从不征服异族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 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多赍金币。造大舶, 修四十四丈、广十八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 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 首达占城, 以次遍历诸番国, 宣天子诏, 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列传》
史料二观夫海洋 ,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天妃之神灵应记》
(1)史料一中的“和”指的是哪位航海家 “永乐三年”是哪一年
(2)根据史料一分析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综合上述两则史料,简要评价郑和及其船队的远航。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要求具备识记的能力。
【解答】
①②③.根据所学知识,从友好交往走向反抗侵略是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之一,在明清时期的对外事件有:①郑和下西洋;②戚继光抗倭;③郑成功收复台湾,故①②③正确。
④.设立厂卫制度属于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故④错误。
故选B(①②③)。
2.【答案】B
【解析】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3.【答案】D
【解析】由“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结合所学,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知,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郑和。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B
【解析】略
5.【答案】D
【解析】“(他)把明朝的铁锚拋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七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题干关键信息“把明朝的铁锚拋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规模以及作用。
6.【答案】C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明朝中期抗击倭寇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本题考查戚继光。民族英雄是抗击外国侵略的历史人物。
本题以戚继光抗倭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时期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是为了反抗倭寇的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属于对外友好往来,故选择D;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是唐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民族英雄戚继光,要求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C.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故C正确。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抗元名将文天祥有关。故A错误。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与北宋的词人辛弃疾有关。故B错误。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与南宋爱国英雄岳飞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根据材料“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出郑和远航是以和平传播为目的。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D.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D符合题意,排除B。
A.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故A错误。
C.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欧洲,排除C。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本题以诗词内容考查相关的历史人物。题干材料最后一句“杀尽倭奴”说明了该人物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可知他是戚继光。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据所学可知,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题干材料表明了当时明朝国力雄厚,这就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
14.【答案】D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杀尽倭奴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歌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懈,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戚家军”, 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率军开赴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故选C。
16.【答案】 (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2)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文化先进。(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宋朝对外贸易活跃。
(4)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与图1有关的史实是鉴真东渡,与图2有关的史实是玄奘西行,这充分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当时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第(2)问主要从当时唐朝的国力等方面作答。第(3)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朝的对外贸易活跃。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第(5)问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富强。
(2)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早、和平交往。
(3)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富强。
(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早;据材料三“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和平交往。
(3)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18.【答案】 (1)郑和。1405年。
(2)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国威。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解析】 第(1)问,依据史料一中“永乐三年”“通使西洋”等信息,可判断史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此可知“和”指的是郑和;“永乐三年”是1405年。第(2)问由“成祖疑惠帝(建文帝) 亡海外, 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可以看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国威。第(3)问结合两则史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42页,共2页
第3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