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07 15:2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白醋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白烟
2.下列化学方程式与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发生变质  
B.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  
C.用稀盐酸除铁锈  
D.向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除油污也是应用了乳化作用
B.活泼金属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C.将酚酞滴入碱性溶液后显红色,则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烟
B.装有CO2的软塑料瓶倒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D.向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铜,溶液显红色
5.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用水鉴别NaCl、NaOH、NH4NO3三种固体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2、N2三种气体
C.用Ba(OH)2溶液鉴别KCl、K2SO4、KNO3三种溶液
D.用CO2鉴别NaOH、KOH、Ca(OH)2三种溶液
6.“三星堆”遗址是目前我国已知年代最为久远的先秦时代古遗址,三星堆“青铜器”出土后震惊了全世界。青铜器最初制作完成后的初始颜色呈黄色、金色,由于长时间理藏氧化生锈,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青绿色。青绿色物质中含有“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了研究碱式碳酸铜的元素组成同学们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试管口有小水珠可以说明碱式碳酸铜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说明碱式碳酸铜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C.试管中剩余的黑色固体一定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D.要确定试管中剩余黑色固体的成分,可以在黑色固体中加足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7.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先装入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粗盐提纯操作”中,在蒸发结晶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D.“探究酸碱中和”实验中,测定溶液的pH时应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湿润
8.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只有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才能灭火
D.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所以放出热量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9.下列区别各组物质的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通过观察颜色来区别硬水和软水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N2、O2、CO2
C.用澄清石灰水区别CO和H2 D.用蒸馏水区别碳酸钙粉末和氯化钙粉末
1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CO气体
B.中和反应都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升高温度可以将饱和的硝酸钾变成不饱和,升温可以将任意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
D.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溶液
11.物质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些食物的pH范围如下表所示,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食物 西红柿 鸡蛋清 胡萝卜 西瓜
pH 4.0~4.4 7.6~8.0 4.9~5.2 5.2~5.8
A.西红柿 B.鸡蛋清 C.胡萝卜 D.西瓜
1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先后顺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再称量
C.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石灰石,再加稀盐酸
D.稀释浓硫酸时,先将水加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浓硫酸
二、简答题
13.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洗涤剂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汽油也可以去除油污,二者原理有什么不同?_______
(2)工业上用稀硫酸来除铁锈,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4.实验室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当大试管内观察不到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通常认为,剩余溶液呈中性。有同学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2,你猜想,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1)测定中,将“将上层清液滴在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_______。
(2)简述你的验证方案:_______。
三、推断题
15.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依据表中元素回答问题。
元素名称 氢 碳 氧 氯 钠 铁
元素符号 H C O Cl Na Fe
(1)若X和Y反应生成两种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向X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再滴加Y溶液至溶液变红,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
(2)若某元素的单质A及其氧化物B均与D溶液反应,分别生成该元素的化合物E和F。且这种元素在B和F中的化合价相同。B与D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6.A、B、C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略去),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C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2)由A转化成B的的反应是一个______(填“吸热”“放热”)反应,B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其实验现象是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写出C物质转化成A物质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17.如图A、B、C、D、E为初中五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氧化物,且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B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C中含有两种元素,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图中“—”表示两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请回答:
(1)请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写出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C与D反应的微观实质:______。
四、实验题
18.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若用⑤收集CO2则气体应从_______(选填b或c)进。
(3)③中,若X为澄清石灰水,则③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是因为生成_______(填写名称)其形成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
(4)③中,若X是水,④中能观察到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④中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则X可能是_______(填字号)。
A.NaOH溶液 B.CaCl2溶液 C.浓硫酸 D.稀盐酸
19.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如下实验来探究微粒的性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注: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性物质变红,遇酸性和中性物质不变色;氨水属于碱性物质,水属于中性物质)。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通过观察现象能得到的结论是: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氨水可以使酚酞_______。
(2)实验Ⅱ:如图1中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从微粒性质的角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
(3)某同学为使实验Ⅱ结论可靠,设计图1中乙实验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做该对比实验是否有必要?____(填“有”或“无”),理由是_______。
(4)实验Ⅲ:如图2所示,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借用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性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于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①PQ段能够说明氧气的一个物理性质是_________。
②MN段和NP段相比较,从微粒运动角度说明_______。
③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在接近________时几乎不再变化。
五、计算题
20.用酸碱中和法测定样品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称取质量10g的样品于烧杯中,加水稀释,用带有刻度的滴管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0lg·mL-1的稀盐酸,边加边振荡,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0 2.0 4.0 6.0 8.0 9.8
烧杯中溶液的pH 13.0 12.9 12.8 12.6 12.3 7.0
(1)写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利用实验数据,计算所称取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应选用稀盐酸的体积为______mL;
(3)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1.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试回答:
(1)图二中B点时溶液中溶质为______。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5.A 6.C 7.B 8.B 9.D 10.B 11.B 12.A
13.
(1)前者是乳化作用,后者是溶解
(2)
14.稀盐酸的浓度太低(或碳酸钙不足,反应完了,盐酸剩余。合理即可) 30秒内将试纸显示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对,读出pH值 实验步骤:用试管另取石灰石,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试管,振荡;
实验现象:没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稀盐酸的浓度太低,低于一定值不和碳酸钙反应了。
(或实验步骤:取出剩余溶液中的固体于另一试管,加入原来的稀盐酸,振荡;
实验现象:没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碳酸钙不足,反应完了,盐酸剩余。其他合理即可)。
15.
(1)HCl、NaCl
(2)
16.
(1) CaO CaCO3
(2) 放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分解
17.(合理即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或)
18.
(1)试管
(2) ② b
(3) 澄清石灰水浑浊 碳酸钙 CO2+Ca(OH)2=H2O+CaCO3↓
(4) H2O+CO2=H2CO3 AC
19.
(1)变红
(2)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红色 分子在不断运动
(3) 无 B烧杯中本身含有蒸馏水,滴入酚酞不变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4)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21%
20.
(1)
(2)9.8
(3)设反应中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x=0.396g
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96%。
21.
(1)NaCl
(2)解: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x=3.65%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