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6 14:13: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和“诗魔”的白居易,聆听他们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和白居易两大名家在本单元呈现的三首诗歌名篇,就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知识卡片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人称唐代形成的格律严密的诗歌为近体诗,而将唐以前的各种体裁的诗以及仿照唐以前的诗体写作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在平仄、句数等方面不像近体诗那样受到格律的严格限定,因而吟诵时行腔使调比较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自然的音乐美。
结合作业本预学一,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作者简介
石壕吏
杜甫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资料链接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活动一:多层朗读训练,读准字音和停顿
活动二:复述故事,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根据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要求:一句话;讲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根据诗歌内容,补全差役的对话或行为。
(2)诗人一向关心人民疾苦,在这首诗中却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对此,你是怎么理解?
活动三:探究作业本导学任务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资料链接
歌 行 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时代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活动一:多层朗读训练,读准字音和停顿
结合文中注释,细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完成作业本导学一(3),提炼概括相关内容。
1、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
2、概括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情。
活动二
作业本导学一(4):将原文和小文压缩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三
活动四:对比讨论两首诗的写法
《石壕吏》是“客观”叙述,不直接表露情感、态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具体描述,直白抒情、议论,你更喜欢那一首的写法?简要阐述理由。
卖炭翁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料链接
介绍“宫市”
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宦官就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活动一:朗读训练,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鲜明
卖 炭 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活动二
1、自读《卖炭翁》,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完成,读懂诗意。
2、结合作业本导学二,依据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活动三:作业本导学二(4)
注:
“推镜头”指摄影机向被摄物体推近或是用变焦距镜头逐渐拉长焦距,使观众有一个移近被摄物的感觉。
“拉镜头”则和推镜头正相反,造成画面上的被摄物逐渐远离观众视点的感觉。并逐渐扩展视野范围。
有人认为《卖炭翁》完全符合“视觉形象”的要求,就仿佛电影中的“推镜头”,白居易作为出色的编剧导演,带着我们由“远景”而“中景”而“近景”,最后再推回“远景”。作者的情感在这“推”的过程中一一彰显。请你从四个场景中任选一处“推镜头”经行分析。
活动四:作业本导学三
(1)听出来的《石壕吏》(2)无处不在的“秋风” (3)《卖炭翁》中的颜色
结合本课三首诗的细节,任选一则,或自拟选题,做简要分析。
课后拓展作业
在本课三首诗中任选一首,发挥想象,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可以增加一些细节,如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也可以修改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