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社 戏
鲁迅
学习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品味、领悟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重点)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其效果。(重点)
4.学习小说的叙事视角,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归 省( ) 行 辈( )
嘱 咐( )
怠 慢( ) 撺 掇( )
凫 水( ) 潺 潺( )
xǐng
dài
fú
háng
cuān duo
撮
屹 立
( cuō )
( yì )
皎 洁( )
礼 数( )
照 例( )
欺 侮( )
好 歹( )
家 眷( )
宽 慰
( wèi )
jiǎo
lì
wǔ
zhǔ
chán
juàn
shù
dǎi
钳
(qián)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关于社戏
社,古指土地神。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叫做春色和秋社。社日祭祀活动,最早在社稷坛进行,后来改在土地庙举行。到唐宋,社日成为民间的盛大节日,杀猪宰羊,制酒作羮,一片神鸦社鼓,热闹非凡。发展到后来,一面以酒肉供神,一面以演戏来祭社。这样演的戏就是社戏。
再后来,社日活动渐趋衰落,祭社活动也被迎神赛会的庙会活动所代替,祭的不仅仅是土地神,而是民间的各种菩萨和神,同时也演戏,这种戏也叫社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鲁迅笔下的社戏,就是指这类戏。
三要素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
情节
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其中,“人物”是主要因素
社会环境描写: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
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描写。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文章写于1922年10月。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归航偷豆
深夜返航
速读全文,从“事情”角度概括。可以仿照“夏夜行船”给这几件事起个恰当的题目。参考“思考探究一”。
再谈吃豆
情节
六一公公夸奖
“我”并送豆
早
晚饭
第二天
晚饭后
无法看戏
小伙伴们想方设法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从“时间”角度概括看社戏的主要情节。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核心事件——看社戏
(详写)
(略写)
故事情节的详略
停船吃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略写)
(1、2)
(3)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4-10)
无船出行
(11-13)
夏夜行船
(14-21)
赵庄看戏
(22-30)
(31-40)
再谈吃豆
归航偷豆
深夜返航
线索:
到赵庄看戏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核心事件——看社戏
无船出行
盼望看戏
双喜提议
家人迟疑
伙伴同去
社戏乏味
归航偷豆
再谈吃豆
情节的波澜起伏
“我”
(文中的“迅哥儿”, 十一二岁)
孩子们
六一公公
“我”的母亲
“我”外祖母
八公公
初步感知人物
大人们
有名字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人,在课文中,作者描绘了哪些人呢?试给这些人分类一下。
双喜、阿发、桂生
有名字的:
勤劳、热情、淳朴
淳朴、热情、善良、友好
在《社戏》中,作者描绘了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所濡染的淳朴的人,如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呢?请参考《语文作业本》预学二示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示例:我喜欢( 慈爱 )的外祖母。我从(“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人不早定”,“外祖母也终于察觉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里感受到(外祖母对我的疼爱、理解。)
第二课时
小说写的是“我”幼时看乡村社戏的故事。“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文末说“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作者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演的是什么戏?真的好看吗?为什么
小说写的是“我”幼时看乡村社戏的故事,充满温馨与乐趣,但戏其并不让人欢乐,反而让人备受煎熬,为何作者在文末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
找出“乐”的描写,仔细品味,分析原因。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示例
在你眼里,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
在迅哥儿的眼里,平桥村是怎样的?
偏僻
偏小
乐土
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得到优待
矛盾
乐的原因
朴实真挚的友情
和谐质朴的民风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玩,掘蚯蚓,钓虾,放牛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
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
方法指导:读文章的矛盾处
七上《语文作业本》第49页:
在鲁迅的文章里,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由于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文章中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句法或表现手法。文学批评家钱利群称这些语句为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要领会这些“神来之笔”的妙处,就要发现其中的不合常理处,探求其合乎情理处。
解读步骤:
①发现矛盾:文中人物的做法与生活常理的不合之处。(不合常“理”)
②追问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③联系语境:解释原因,找到合乎情理之处。(合乎“情理”)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 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文段一
乐的原因
朴实真挚的友情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1.按生活常理想,“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
欺侮我”,“我”会怎样?
2.“我”为什么还“远远地跟着,站着”?
乐的原因
朴实真挚的友情
文段二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思考:
生活常理:
不合常理处:
合乎情理处:
文段三
回来的路上为了“请客”特意“偷豆”。小伙伴们给“我”最好的东西,他们的纯朴无私、热情好客、善良天真令“我”感动。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乐的原因
朴实真挚的友情
“我”的发现: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
生活常理:
不合常理处:
合乎情理处: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文段四
乐的原因
和谐质朴的故乡民风
六一公公不计较“我们”偷豆,还主动送“我”一大碗。
八公公借船给"我们”,并不计较“我们”偷用船上的盐和柴。
平桥村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令“我”难以忘怀。
“我”的发现:
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嗅觉
视觉
触觉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1.作者写了什么景物?是如何描绘出来的呢?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传达了
“我”怎样的情感呢?
比喻
“我”的发现:
河两岸的景致优美动人,令人迷醉,回忆中的戏台宛如一座仙山楼阁。作者这样描写这个像水墨画一样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正表达了“我”对江南农村美景的挚爱之情。这里是“我”的乐土。
温馨甜美的故土风光
乐的原因
草香、月色、水气,是那样明秀,又是那么轻盈飘逸;“我”对伙伴的纯朴友爱,感到无比亲切。读整句话时语调要轻柔,“扑面”要读得舒缓、轻快,读出内心的得轻缓轻快,读出内心的欢乐愉快。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朗读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好” 在朴实真挚的友情,
“好”在和谐质朴的民风,
“好”地温馨甜美的故土风光。
这样自由、美好的生活让“我”留恋、难忘。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那种气氛、那种感觉。这样自由、美好的生活让“我”留恋、难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 欧阳修
迅哥之乐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
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社戏与京戏的对比
次 数 地 点 剧 目 角 色 环 境 感 受
一 北京戏园 未知 红的绿的
二
北京戏园 “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冬冬喤喤的吼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
嘈杂,拥挤、混乱
三
赵庄 野外 铁头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等
白篷的航船
乌篷的航船
冬冬的响 喤喤的响
嘈杂,拥挤、混乱
目连救母
老旦、小旦、花旦、老生等
未知
疏疏朗朗、美妙
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
品析:用“刑具”“毛骨悚然”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物如刑具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 戏场很喧闹,喤喤的响着,在“我”看来,就更是灾难了,于是作者发出了戏台不适合生存了的深刻领悟了。
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本文选自《呐喊》,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小说主题
第三课时
品味语言
圈点批注法
七上语文第74页:
望
跳
点
拔
拔
磕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批注一
示例:
片段一
作者通过“望”“跳”
“___”“___”“___”(填文中
的字词)等一连串动词,把大家
欢悦欣喜、兴致盎然一去看戏的
急切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
也将这群农家少年_____、_____
的特点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多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间接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
议论
景物描写: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
人物描写:
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
直接抒情
画龙点睛
说明
表达方式
调动多种感官
表现手法
借鉴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以声(动)衬静、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借景抒情、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象征……
叙事角度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
押韵
长短句式的规律变化
前后内容的呼应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
片段二
批注二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
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通过对阿发“跳”“摸”的动作描写,“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阿发的憨厚无私、善良淳朴,看出阿发做事干脆、周到。
片段三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批注三
月夜归航,作者从视觉角度,运用比喻手法,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是侧面描写,间接写船行得迅疾,突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技术的高超,烘托出孩子们此时欢畅愉快的心情。
片段四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批注四
把“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很符合孩子的心态。内心的愉悦使眼里的山都幻化成了跑动的小兽,因为极度的渴望,明明船行很快,却让人觉得太慢。儿童的眼里充满了幻想,内心追寻真实。以动写静,生动有趣,同时烘托出“我”前往赵庄时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在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的运用有利于抒发情感,烘托心理。
片段五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批注五
碧绿的豆麦、水草 ,皎洁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红色的火(渔火),四种颜色在一起给人一种鲜艳明丽的感觉,尽管是在晚上。“清香”“香”诉诸于人的嗅觉的,文章中的迅哥儿是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而小男孩却两次说到周围的环境给人的感觉很香,可见他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宛转,悠扬",诉诸于人的听觉,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作者运用写意手法,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在这样诗趣盎然、如梦如幻的境界中,“我”“自失”了,忘我了,“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诗意的美景,人与自然水乳交融,融为一体,表现出“我”的陶醉之情,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隐然可见。
片段六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批注六
把戏台比喻成“仙境”“仙山楼阁”,以远山为背景,以月光做渲染,朦朦胧胧地与天地融为一体,这就是赵庄的戏台。虽然戏很无趣,但“我”总怀有念想与不舍。在“回望”时,戏台“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戏台在月光下显得漂渺、朦胧、梦幻、静谧。但梦幻的又何止是戏台呢?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隐然可见。
出发时,大家“一哄的出了门”,“飞一般前进”,表现出一种_________的节奏,突出大家____________的情感状态。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有动作描写,有声音描写,有长句,有短句,画面感极强。途中,大家一路感受美好景致,“沉静”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 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作者的______之情。戏台在月夜中“恍若仙境”,呈现出一种__________的节奏,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愉悦的幸福感。看戏过程中,大家先是“挤”着、抢着看,继而疲倦得“_________”(填文中的词语)看,再到“______”(填文中的词语)看小丑表演,最终很扫兴地“__________”(文中的词语)着看,由人物心理的张弛变化构成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节奏,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人物内心情绪的发展变化。
欢欣与急切
紧凑急迫
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感受叙述的音乐美。
由焦急而平静
陶醉
舒缓优美
支撑着
笑着
喃喃的骂
时而紧凑时而缓慢
运用儿童视角感受童心童趣。
品析:因为与伙伴一起议论看戏,月夜下的景色又是那么静美,“我”的内心满溢幸福。“大白鱼”的比喻充满童真,不但表现出孩童内心的喜悦,而且描摹出夜船飞驰的迷人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品析:内心的愉悦使眼里的山都幻化成了跑动的小兽;因为极度的渴望,明明船行很快却让人觉得太慢。儿童的眼里充满了幻想,内心追寻真实,十分可贵。
练一练:
品析:看不成戏使“我”内心无比委屈,对社戏的渴望让“我”产生了幻听、幻视。儿童的真性情充满趣味,更令人产生怜爱之情。
②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①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品析:重的心轻松了,身体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种单纯直观的感受,儿童感受得更为热烈。从看不成戏的沮丧,到能看戏的无比欣喜,儿童稚嫩的表达让人倍感真实动人。
示例:摘录: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人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儿童视角:这句话写出了小朋友们的热情,写出了村人对我这个小客人的友好,“我”在小村里生活得很幸福。
成人视角:成年的“我”感受到平桥村村民的文化落后状况,“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练一练:
摘录: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儿童视角:在童年的“我”看来,六一公公是热情憨厚的。
运用成人视角品析含义
成人视角:成年的“我”体味出他生活的艰辛——饱受轻视,
满含心酸。
鲁迅借“平桥村”表达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期望。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自由、美好
朴实真挚的友情
和谐质朴的民风
温馨甜美的故土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