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变色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简要复述课文。
参考答案:
不知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狗的主人是谁? 好像是将军家的狗→错在首饰匠→首饰匠耍赖,想要赔偿金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完全是个下贱胚子→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气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怪首饰匠自己把蠢手指头伸出来→就说狗是“我”找着并派人送上的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是条野狗,弄死它算了 是将军哥哥的狗→狗真伶俐,一口就咬破首饰匠的手指头→早晚要收拾首饰匠
复述课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上巡视,恰逢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经历了五次变化。最后得知狗是将军哥哥的,奥楚蔑洛夫脸上立即堆起笑容,对着小狗一阵猛夸。厨师把狗带走,故事告一段落。
二、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平民群众时,往往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一副“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毕现。而他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三、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参考答案:
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表现为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写,小说的讽刺效果更加突出。
四、如果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做导演,你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林、首饰匠赫留金这三个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动作等,会进行怎样的设计?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衣着 表情 语气 动作
警官奥楚蔑洛夫 穿着新的军大衣 时而傲慢,时而谄媚 时而声色俱厉,时而温和柔软 时而脱穿大衣,时而点头哈腰
巡警叶尔德林 穿着巡警服 随着奥楚蔑洛夫表情的变化而变化 时而肯定,时而犹豫 端着筛子,不时地点头附和奥楚蔑洛夫
首饰匠赫留金 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时而得意扬扬,时而垂头丧气 时而理直气壮,时而低沉无奈 举着受伤的手指头,炫耀伤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变色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洋溢”“无精打采”“异想天开”等重点词语。
2.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重点)
3.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重点)
4.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难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难道我们今天的读者读契诃夫是为了了解19世纪俄国的阶级斗争吗?我们读契诃夫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伦堡
一百多年过去之后,契诃夫笔下的若干社会病态依然存在。而那个社会造成的种种畸形人物——如“变色龙”、如惶惶不安的小公务员、如将自己装在套中的别里科夫,依然就在我们身旁走动——我们又在哪一刻能不再听到他们的鼻息声。
——曹文轩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变色龙”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运用夸张等手法进行讽刺的写作手法。(难点)
2.认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培养自己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重点)
小说以《变色龙》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给人深刻印象。
通读全文,思考:作者在塑造奥楚蔑洛夫的变色龙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写法探究——讽刺艺术
夸张、对比
五次“变色”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营造强烈的讽刺效果的。
时而威风凛凛
夸张
痛骂小狗
“疯狗”“下贱胚子”
时而奴颜婢膝
夸小狗
“名贵”“伶俐”
对比
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前后矛盾,讽刺效果突出
1.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外貌描写,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为下文奥楚蔑洛夫仗势欺压百姓作了铺垫。
写法探究
2.“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表现出他惯于装腔作势,狐假虎威,专横跋扈。
4.“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语言、神态描写,不仅表现了他趋炎附势、欺下媚上已到无耻的地步,更暴露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
语言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当面说谎的特点。
第23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透过这里连用的两个“白费工夫”,你觉得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语言描写。【示例】他想:既然不是将军家的狗,那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浪费心思,弄死野狗免得伤人,利索省心!
5.“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6.“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沙皇走狗夹着尾巴狼狈而逃、外强中干的形象。
细节描写:指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作用: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
咀嚼细节,领悟艺术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第10段)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第1段)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第20段)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第29段)
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
1.作者在文中四次写到军大衣的脱、穿,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①交代身份,暗示背景。作者巧借新的军大衣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暗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时代背景。
②揭示性格,丑态百出。暴露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态。
③连缀情节,前后呼应。本文以军大衣的脱、穿为掩饰,让主人公有思考的机会,从而引出下一次态度的转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2.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细节描写主要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景物等。(2)作用:①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②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③细节描写可以表现生活环境,渲染时代气氛,表现地方特色。
考点
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赫留金的手指头
第5段
第10段
第20段
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
第27段
是赫留金作为受害者的证据,也是他要求赔偿的本钱。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文中对赫留金手指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
使赫留金由受害人转变成了敲诈者。
“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
成了赫留金冒犯名贵狗的罪证。
“……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手指头成了活该被咬的对象。
文中三次提到“法律”,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第7段: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
第12段: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
第17段: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
表明“法律”只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这样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而且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第1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预测而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和唯权唯上的思想本质;
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
④从讽刺艺术的效果看,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或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增强了讽刺力量)。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这几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
真实地再现了沙皇统治下的社会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
渲染了死气沉沉、萧条压抑的社会氛围
暗示了当时社会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
为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文中两次写到“围观”的群众,分析其作用。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写出了人聚集之快,人的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变色龙》写于黑暗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1884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报复民意党的暗杀活动,竭力强化了警察统治。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沙皇的高压专制统治面前俯首听命,一些小市民卑微麻木,广大工农陷入了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
作品背景
原 因
联系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说说他“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面对平民群众:拿腔作调、作威作福。
面对权贵:奴颜婢膝。
意 义
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社会背景: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
批判目标:腐朽专制的社会。
主题探究
本文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腐朽,也揭示了小市民的麻木、庸俗和愚昧。
主题探究
变色龙
交代背景,发生狗咬人事件(开端)
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
五次“变色”
(发展、高潮)
不知狗主人,严判
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开脱
不是将军家的狗,贬低
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称赞
不是将军家的狗,弄死
是将军哥哥的狗,盛赞
奥楚蔑洛夫审案结束(结局)
见风使舵
媚上欺下
趋炎附势
狡猾善变
夸张
对比
结构梳理
读完这篇小说,你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
【示例】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可恨的贪官污吏
两面三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卑鄙小人
黑白颠倒的冤假错案……
拓展延伸
苏东坡题联
传说有一天,苏东坡独游莫干山,不经意来到一座寺庙。当时东坡衣着简朴,住持老和尚只是指了指椅子说:“坐!”喊了声小和尚:“茶。”闲聊中,老和尚见来客谈吐不俗,才气过人,就把他引入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小和尚喊道:“敬茶。”继续闲聊,老和尚愈发感到来客才华横溢,不禁问起姓名,才知道此人竟是名扬四海的苏大学士。老和尚赶紧起身、作揖,把客人请进客厅,恭恭敬敬地说:“请上坐!”又对小和尚喊道:“敬香茶!”
最后,老和尚仰慕苏东坡的名望,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苏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拓展延伸
咏 针
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识衣冠不识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讽刺诗。借缝衣针来讽刺那些只根据外在来判断人的价值的势利小人。
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讽刺小说,你是否对文中夸张的描写印象深刻呢?请你拿起笔,也学着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夸 张
随文写作
写作指导: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或缩小,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写作示范:
今天的天气真是热啊!走在街道上,仿佛置身于一个大火炉中,浑身被烤得火辣辣地疼。路边的树木无精打采地垂着头,树叶感觉要被烤焦了。街上的招牌看上去有些变形,像要被烤化了。四下里一片沉静,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偶尔一只流浪狗,趴在路边的树荫下,吐出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连平时聒噪的知了,此时也像被这热气给热哑了,一声不出。他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额上的汗水如注地往下淌,全身的衣裤早已湿透,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不同事物在热天下的反应,极写天气之热。
如果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做导演,你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林、首饰匠赫留金这三个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动作等,会进行怎样的设计?说说你的想法。
课后作业普里希别耶夫军士
契诃夫
“普里希别耶夫军士!您被控在今年九月三日用言语和行动侮辱本县警察日金、乡长阿利 亚波夫、乡村警察叶菲莫夫、见证人伊万诺夫和加夫里洛夫,以及另外六个农民,而且前三个人 是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受到您的侮辱。您承认犯了这些罪吗?”
普里希别耶夫是个满脸皱纹的军士,生着一张好像有刺的脸。这时候他垂下两条胳膊,两 只手贴着裤缝,用闷声闷气的沙哑嗓音答话,咬清每个字的字音,仿佛在下命令似的:
“老爷,调解法官先生!当然,根据法律的一切条款,法庭有理由让双方陈述当时的各种情 况。有罪的不是我,而是另外那些人。这件事全是由一具死尸惹出来的。三号那天我跟我妻子 安菲莎正在心平气和、规规矩矩地走路,可是抬头一看,却瞧见河岸上站着一大群各式各样的 人。我要请问:老百姓有什么充分的权利聚在一起?这是什么缘故?难道法律上写着人可以成 群结伙吗?我喊道:'散开!'我就动手推那些人,叫他们散开,各回各的家,我还吩咐乡村警察揪 着他们的脖子把他们赶走…… "
“容我插一句嘴,您根本就不是县里的警察,也不是村长,难道赶散人群是您的事 ”
“他管不着!他管不着!”从审讯室的各个角落里响起人们的说话声,“他闹得人没法活了, 老爷!我们受他的气有十五年了!自从他离开军队回家以后,大家就恨不得逃出村子去才好。 他骑在大家的脖子上!”
“正是这样,老爷!”作证的村长说,“我们整个村子都在抱怨。说什么也没法跟他一块儿生 活下去了 !不管我们抬着圣像游行也罢,办喜事也罢,或者,比方说,出了什么岔子,他处处都 管,嚷啊叫的,吵吵闹闹,老是要人家守规矩。他拧小伙子的耳朵,暗地里监视女人,生怕出什么 事,好像他是她们的公公似的……前几天他跑遍全村各户人家,吩咐大家不许唱歌,不许点灯。 他说,根本就没有一条法律准许唱歌。”
“请您等一下,回头您还有机会发言,”调解法官说,“现在先让普里希别耶夫继续讲下去。 您接着说,普里希别耶夫!”
“是,先生! ”军士声音沙哑地说,“您,老爷,多承指教,说赶散人群不是我的事……好……可 要是乱了套呢?难道可以容许老百姓胡闹吗?法律上有哪一条写着老百姓可以由着性儿干? 我不能容许,先生。要是我不把他们赶走,不管他们,还有谁来管?谁都不懂什么叫作真正的规 矩,全村子,老爷,可以说,只有我一个人才懂得该怎么对付那些老百姓,老爷,我什么都懂。我 不是庄稼汉,我是军士,是退役的军需中士,在华沙的司令部里当过差,这以后,不瞒您说,我堂 堂正正退了伍,进了消防队,后来因为身体不好,我又离开消防队,在一个古典男子初级中学当 过两年看门人……所有的规矩我都懂,先生。可是庄稼汉是普通人,什么也不懂,应当听我的 话,因为我是为他们好。比方就拿这件事来说吧……我赶散人群,可是在河边沙地上却躺着一 大课堂 具从水里打捞上来的尸首。我要请问,他有什么理由躺在那儿?难道这合乎规矩?本县的警察 是管什么的?我就说:'你,本县的警察,为什么不报告长官?也许这个淹死的人是投河自尽的, 可也许这件事里头有西伯利亚的味道呢①。说不定这是犯刑事罪的杀人案……'可是县里的警 察日金满不在乎,只顾抽他的烟。他说:'这个人是谁,在这儿指指点点的?他是打哪儿来的?' 他说,“难道缺了他,我们就不会办事?'我就说:'既然你站在那儿,满不在乎,可见你这个傻瓜就 是什么也不懂。'他说:'昨天我就已经报告县警察分局的局长了。'我就问:'干什么报告县警察 分局的局长?这是根据法典里哪一条?像淹死啦,吊死啦,和这一类别的案子,难道能由县警察 分局的局长办?'我说,'这是刑事案子,民事诉讼嘛……'我说,'眼下得赶紧派专人呈报侦讯官 先生和法官先生。'我说,'你首先就得打个报告,送到调解法官先生那儿去。'可是他,县里的警 察,一直听着笑。那些庄稼汉也这样。大伙儿都笑,老爷。我敢为我的供词发誓。这个人就笑 过,那一个也笑过,日金也笑过。我说:'你们干吗觥着牙笑?'不料县里的警察说:'这样的案子 不归调解法官管。'我一听这话,简直火冒三丈。警察,你不是说过这话吗?”军士转过脸对县里 的警察日金说。
“说过。”
“大家都听见你当着所有老百姓的面说出这种话来:'这样的案子不归调解法官管。'大家都 听见你说过这种话……我,老爷,顿时火冒三丈,甚至都吓坏了。我就说:'你再说一遍,混蛋,你 把你说过的话再说一遍!'他就把那句话又说一遍……我走到他跟前。我说:'你怎么能这么说 调解法官先生?你是警察局的警察,居然要反对官府?啊?'我说:'你知道吗?要是调解法官先 生高兴的话,他们就能因为你说过这话而认定你行为不端,把你送到省里的宪兵队去。'我说: '你知道调解法官先生们会因为你说出这种话而把你发配到哪儿去?'可是乡长说话了:'调解法 官根本就不能管他职权以外的事。只有小案子才归他审。'他就是这么说的,大家都听见了…… 我就说:'你怎么敢藐视官府?'我说:'喂,你不要跟我开玩笑,要不然,老兄,事情可就要不妙。‘ 当初我在华沙,或者在古典男子初级中学当看门人的时候,一听见有什么不成体统的话,就往街 上瞧,看有宪兵没有。'老总,'我说,'你到这儿来。'我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报告他。可是在这 村子里,你去跟谁说呢?……我心里的火就上来了。我看见如今的人又放肆又犯上,心里就有 气,我就抡起胳膊来给了他一下子……不过,当然,不是打得很使劲,而是正正经经而又轻轻地 随手给了一下,让他不敢再用那样的话说老爷……县里的警察却给乡长撑腰……于是我也打县 里的警察……这一下子就乱打起来了……我是一时性起,老爷,嗯,不过话说回来,不打人也不 行。如果你见了蠢人不打,你的灵魂就背上了罪过。何况这是为了正事……出了乱子……”
“容我插一句嘴!出了乱子自有人管。县里的警察、村长、村里的警察就管这种事……”
“县里的警察不能样样事都管到,而且警察又不如我这么明白事理……”
“可是您要明白,这不关您的事!”
“什么,先生?这怎么会不关我的事?奇怪,先生……人家胡闹,却不关我的事!那该怎么 样,要我称赞他们还是怎么的?喏,他们对您抱怨,说我不准唱歌……可是唱歌有什么好处?放 着正事不干,他们却唱歌.....还有,他们养成风气,晚上点起灯坐着。应该躺下睡觉才对,可是
他们又说又笑。我已经记下来了!”
“您记下了什么?”
“记下谁点起灯坐着。”
普里希别耶夫从衣袋里取出一张油污的纸片,戴起眼镜,念道:
“'点了灯闲坐着的农民计有伊万 普罗霍罗夫、萨瓦 米基佛罗夫、彼得 彼得罗夫。伊 格纳特 斯韦尔乔克的妻子玛夫拉,每到夜间就去挤别人家奶牛的奶。'”
“够了!”法官说,然后开始审问证人。
普里希别耶夫军士把眼镜推到额头上,惊讶地瞧着调解法官,那个法官分明不是站在他这 一边。他那对暴眼睛发亮,鼻子变得通红。他看了看调解法官,看了看证人,无论如何也不明白 何以调解法官那么激动,何以从审讯室的各个角落里时而响起抱怨声,时而响起抑制的笑声。 法官的判决他也不理解:坐一个月的牢!
“这是什么缘故? ! ”他说,大惑不解地摊开两只手,“根据哪一条法律 ”
他这才明白过来: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如何也没法活下去了。他脑子里 满是阴郁沮丧的思想。然而临到他从审讯室里走出去,看见农民们在那儿互相拥挤和谈话,他 却拗不过老习惯,把两只手贴在裤缝上,用沙哑的气愤声调嚷道:
“老百姓,散开!不许成群结伙!回家去!”
【注释】①意谓“这可能是凶杀案”。在帝俄时代,杀人犯要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做苦工。
(有删改)
—个文官的死
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名叫伊凡 德米特利奇 切尔维亚科夫,坐在 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柯奈维尔的钟声》。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是忽 然间……在小说里常常可以遇到这个“可是忽然间”。作者们是对的:生活里充满多少意外的事 啊!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 于是……阿嚏! !!诸位看得明白,他打了个喷嚏。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 是不犯禁的。农民固然打喷嚏,警察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等文官偶尔也要打喷嚏。大家 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手绢来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里 瞧一眼,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边,也就 是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 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勃利兹查洛夫。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是 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
“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是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您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是他再也感觉不到 心旷神怡了。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勃利兹查洛夫跟前,在他身旁 走了 一会儿,压下胆怯的心情,叽叽咕咕说:
“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不是要……"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将军说,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忘了,可是他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怀疑地瞧着将军,“他连话都不 想说。应当对他解释一下,说我完全是无意的……说这是自然的规律,要不然他就会认为我是 有意呼他了。现在他不这么想,可是过后他会这么想的!”
切尔维亚科夫回到家里,就把他的失态告诉他的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待所发生的这件事似 乎过于轻率。她先是吓一跳,可是后来听明白勃利兹查洛夫是“在别处工作”的,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个不是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大庭广众之下举动不得体!”
“说的就是啊!我已经赔过不是了,可是不知怎么,他那样子有点古怪。……他连一句合情 合理的话也没说。不过那时候也没有工夫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到勃利兹查洛夫那儿去解释。……他走进将军 的接待室,看见那儿有很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就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 军问过几个请托事情的人以后,就抬起眼睛看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大人,要是您记得的话,在'乐园'里,”庶务官开始报告说,“我打了个喷嚏,而且 ……无意中溅您一身唾沫星子。……请您原……”
“简直是胡闹。……天知道是怎么回事!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 ”将军扭过脸去对下一个 请托事情的人说。
“他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暗想,脸色发白,“这是说,他生气了。……不行,这种事 不能就这样丢开了事。……我要对他解释一下。……”
等到将军同最后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谈完话,举步往内室走去,切尔维亚科夫就走过去跟在 他身后,叽叽咕咕说:
“大人!倘使我斗胆搅扰大人,那我可以说,纯粹是出于懊悔的心情!……这不是故意的, 您要知道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要哭的样子,摇了摇手。
“您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他说着,走进内室去,关上身后的门。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呢 ”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啊!他是将 军,可是竟然不懂!既是这样,我也不想再给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 就是,反正我不想来了!真的,我不想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样想着,走回家去。那封给将军的信,他却没有写成。他想了又想,怎么也
I大课堂 想不出这封信该怎样写才对。他只好第二天亲自去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大人,”他等到将军抬起问询的眼睛瞧着他,就叽叽咕咕说,“并不是像您所 说的那样为了开玩笑。我是来道歉的,因为我打喷嚏,溅了您一身唾沫星子……至于开玩笑,我 想都没想过。我敢开玩笑吗?如果我们居然开玩笑,那么结果我们对大人物就……没一点敬意 了。……"
“滚出去!! ”将军脸色发青,周身打抖,突然大叫一声。
“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低声问道,吓得愣住了。
“滚出去!! ”将军顿着脚,又说一遍。
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 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 就此 死了。
(有删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变色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洋溢”“无精打采”“异想天开”等重点词语。
2.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重点)
3.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重点)
4.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变色龙”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运用夸张等手法进行讽刺的写作手法。(难点)
2.认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培养自己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重点)
一、导入新课
难道我们今天的读者读契诃夫是为了了解19世纪俄国的阶级斗争吗?我们读契诃夫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伦堡
一百多年过去之后,契诃夫笔下的若干社会病态依然存在。而那个社会造成的种种畸形人物——如“变色龙”、如惶惶不安的小公务员、如将自己装在套中的别里科夫,依然就在我们身旁走动——我们又在哪一刻能不再听到他们的鼻息声。
——曹文轩
小说以《变色龙》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给人深刻印象。
二、写法探究——讽刺艺术
(一)夸张、对比
1.通读全文,思考:作者在塑造奥楚蔑洛夫的变色龙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夸张、对比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营造强烈的讽刺效果的。
(二)人物描写
1.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外貌描写,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为下文奥楚蔑洛夫仗势欺压百姓作了铺垫。
2.“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表现出他惯于装腔作势,狐假虎威,专横跋扈。
3.“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
语言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当面说谎的特点。
4.“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语言、神态描写,不仅表现了他趋炎附势、欺下媚上已到无耻的地步,更暴露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5.“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语言描写。【示例】他想:既然不是将军家的狗,那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浪费心思,弄死野狗免得伤人,利索省心!
6.“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沙皇走狗夹着尾巴狼狈而逃、外强中干的形象。
(三)细节描写
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
1.作者在文中四次写到军大衣的脱、穿,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①交代身份,暗示背景。作者巧借新的军大衣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暗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时代背景。
②揭示性格,丑态百出。暴露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态。
③连缀情节,前后呼应。本文以军大衣的脱、穿为掩饰,让主人公有思考的机会,从而引出下一次态度的转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2.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学法指导】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题思路]
细节描写主要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景物等。
作用:①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②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③细节描写可以表现生活环境,渲染时代气氛,表现地方特色。
文中对赫留金手指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
3.文中三次提到“法律”,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第7段: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
第12段: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
第17段: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
表明“法律”只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这样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而且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4.第1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预测而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和唯权唯上的思想本质;
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
④从讽刺艺术的效果看,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或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增强了讽刺力量)。
(四)环境描写
1.“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几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
真实地再现了沙皇统治下的社会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渲染了死气沉沉、萧条压抑的社会氛围;暗示了当时社会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为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2.文中两次写到“围观”的群众,分析其作用。
(1)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写出了人聚集之快,人的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2)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变色龙》写于黑暗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1884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报复民意党的暗杀活动,竭力强化了警察统治。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沙皇的高压专制统治面前俯首听命,一些小市民卑微麻木,广大工农陷入了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
三、主题探究
联系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说说他“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原因:
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面对平民群众:拿腔作调、作威作福。
面对权贵:奴颜婢膝。
意义:
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社会背景: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
批判目标:腐朽专制的社会。
本文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腐朽,也揭示了小市民的麻木、庸俗和愚昧。
四、课堂总结
五、拓展延伸
1.读完这篇小说,你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
【示例】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可恨的贪官污吏
两面三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卑鄙小人
黑白颠倒的冤假错案……
2.资料链接
苏东坡题联
传说有一天,苏东坡独游莫干山,不经意来到一座寺庙。当时东坡衣着简朴,住持老和尚只是指了指椅子说:“坐!”喊了声小和尚:“茶。”闲聊中,老和尚见来客谈吐不俗,才气过人,就把他引入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小和尚喊道:“敬茶。”继续闲聊,老和尚愈发感到来客才华横溢,不禁问起姓名,才知道此人竟是名扬四海的苏大学士。老和尚赶紧起身、作揖,把客人请进客厅,恭恭敬敬地说:“请上坐!”又对小和尚喊道:“敬香茶!”
最后,老和尚仰慕苏东坡的名望,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苏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咏 针
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识衣冠不识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讽刺诗。借缝衣针来讽刺那些只根据外在来判断人的价值的势利小人。
六、随文写作
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讽刺小说,你是否对文中夸张的描写印象深刻呢?请你拿起笔,也学着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写作指导: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或缩小,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写作示范:
今天的天气真是热啊!走在街道上,仿佛置身于一个大火炉中,浑身被烤得火辣辣地疼。路边的树木无精打采地垂着头,树叶感觉要被烤焦了。街上的招牌看上去有些变形,像要被烤化了。四下里一片沉静,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偶尔一只流浪狗,趴在路边的树荫下,吐出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连平时聒噪的知了,此时也像被这热气给热哑了,一声不出。他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额上的汗水如注地往下淌,全身的衣裤早已湿透,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不同事物在热天下的反应,极写天气之热。
七、课后作业
如果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做导演,你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林、首饰匠赫留金这三个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动作等,会进行怎样的设计?说说你的想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