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知识知多少
剧本
戏剧表演
戏剧欣赏
剧本主要由舞台说明和人物台词组成;一部较长的剧本往往会分为好几幕(场);剧本被搬上舞台之后才能完整地体现它的艺术价值;戏剧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
戏剧表演的基本任务是塑造角色,角色的塑造离不开各角色间的互动;表演从模仿生活开始,表情和动作追求戏剧性的夸张。
戏剧欣赏具有直观性和距离感,欣赏戏剧要关注人物的动作和台词,抓住矛盾冲突。
阅读策略
屈 原
郭沫若
学习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第一课时
历史上的屈原
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一篇。
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一、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浏览课文,明确人物、时间、地点、故事情节。
人物
时间
地点
情节
屈原(三闾大夫)、靳尚(上官大夫)、楚国的大臣、郑袖(南后,楚怀王的夫人)、郑詹尹(太卜)、郑袖之父、卫士二人
夜晚
东皇太一庙正殿
上官大夫靳尚亲临东皇太一庙,威逼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的密令,当夜谋杀屈原,使得屈原的处境极度恶化。屈原出场,借“雷电颂”的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
二、理清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南后首的楚国的奸佞nìng们,对屈原恨之人骨,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他们排挤、打击、诬陷屈原还不够,还要在肉体上消灭他,暴露了他们的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他们的阴谋也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 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
屈原忠君爱国却蒙受不白之冤,内心激愤、充满怒火,面对黑暗现实,面对风、雷、电,他对神灵、对命运提出疑问。他渴求光明,怒斥黑暗,表现出他忠贞不屈、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屈原
靳尚
郑詹尹
靳尚奉南后命,欲置屈原于死地
郑詹尹心有疑虑,靳尚威胁相逼
郑詹尹下决心屠杀屈原
2、细读课文,把握戏剧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既引出了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下基础。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展示出他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尚、郑詹尹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赏析人物形象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二、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
1、画出靳尚的台词,参考表格的“批注角度”,分析其人物特点。
批注角度 批注角度提示
身份 看人物的说话对象,人物的话语量,人物掌控话题的能力
表情 借助舞台说明或联系语境,想象人物说这句话时的表情
情绪 通过台词的语气、语调和句式,揣摩人物的情绪
动作 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
性格 根据人物说话的内容和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靳尚:上官大夫,居高临下,怒气冲冲,都用疑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命令的语气,动作幅度大,抬头挺胸。高高在上阴险、恶毒。
哼,正是为了这样一场大祸就可以消灭于无形了。
你去叫太卜郑詹尹来见我。
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你这是什么话?
2、戏剧台词常用包含言外之意的“潜台词”来丰富作品的意蕴。从文中画出郑詹尹的台词,找找潜台词,并分析其作用。
你们是不是有点儿小题大做呢?
表面上是说毒死屈原是小题大做,实际上心疼东皇太一庙被烧,突出郑詹尹的狡诈。
郑詹尹:阴险、胆怯、狡诈(他对靳尚毕恭毕敬,他的迟疑,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因为“怕出乱子”,心疼东皇太一庙,而在靳尚威胁说“大义灭亲”时,他“最后下定决心”。)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雷电颂”部分。
2、阅读历史剧《屈原》全文。
第二课时
1、结合独白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
2、独白在表达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
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屈原: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体 被象征的本体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无形的长剑
小岛
土偶木梗
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人民群众
坚定的信念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乞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啊,电!你这字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
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回环住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
4、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的很!
在历史剧《屈原》中,作者通过历史上楚国内部抗秦派与投降派的矛盾和斗争,成功地塑造了爱国诗人屈原的崇高形象,并借屈原之口,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道出了中华民族的意愿,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的丑恶面目。
5、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它会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服装,所需的道具、布景,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等。
找出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的作用。
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
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
靳尚带卫士一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
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提示人物的上下场
“命卫士乙”“退疑地”“惊异”
“含怒”“把面巾蒙上,向卫士”
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舞台说明的作用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
4、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5、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作业:
思考小说与戏剧的异同,以《屈原》和《变色龙》为例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