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6 21:5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以下内容中可以有力证明清朝前期农业得以发展的是( )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高产作物的种植得到推广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发展 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 B. C. D.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市民阶层 B. 商品经济 C. 市场规模 D. 建筑数量
据史书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允许河南地区“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 免其息”;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明确规定四川地区“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这些记载体现了清朝前期推行的哪项政策( )
A. 大力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B. 抑制商帮活动
C. 鼓励垦荒 D. 限制人口增长
下图是清代名画《盛世滋生图》(局部),从中可解读的信息有( )
政治日益腐败 繁华的市井风情 陆路和水路的人员往来频繁 阶级矛盾尖锐
A. B. C. D.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的原因有( )
①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②重视兴修水利
③改进粮食种植技术 ④推广高产作物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
A. 二分之一 B. 三分之一 C. 四分之一 D. 五分之一
明清时期,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
A. 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 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度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皇权得到不断加强 B. 闭关锁国名不副实 C. 商业推动制度变革 D. 民族危机初现端倪
美国汉学家费正淸在谈到中国清朝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是(  )
A. 对外开放政策 B. 休养生息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汉化政策
作为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镇,曾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该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里”的都会是在( )
A. 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十大商帮,类似于现在的企业集团。其中,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而闻名的商帮是( )
A. 徽商 B. 晋商 C. 陕商 D. 鲁商
清朝初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 晋商和徽商 B. 徽商和浙商 C. 苏商和鲁商 D. 鲁商和晋商
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 北京 B. 扬州 C. 杭州 D. 苏州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即今山西)”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 徽商和晋商 B. 苏商和晋商 C. 徽商和秦商 D. 浙商和豫商
下列描述中属于对气候的描述的有( )
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昆明四季如春 ③马鞍山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④今天午后到后半夜有时有雨
⑤南极洲终年严寒 ⑥沙漠地区终年干燥少
A. ②③⑤⑥ B. ①②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③④⑤⑥
二、材料解析题
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著名的“唐宋变革说”中指出:“隋唐时期,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也比前代有了长足发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哪一伟大工程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举一例说明“隋唐时期……商业……比前代有了长足发展。”
材料二 两宋的商业空前繁荣,“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杨早(讲史)《总说中国》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举例说明“买卖昼夜不绝”。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两宋时期与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不同。
材料三(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窗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简明中国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列举出明清时期两个有名的“商帮”。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丝绸精神彰显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阅读下有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亚欧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
--杰西 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如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材料三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章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
材料四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头赢的 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请回答:
(1) 据材料一,试举出我国古代在丝绸之路开辟和交往过程中,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方面的两个重要人物?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
(3) 导致材料三中“看船甚觉减少,……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据材料四,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材料三:
(1) 图一和图二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
(2) 图三人物是谁?他受哪位皇帝的委派进行远洋航行?他远洋航行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哪两个?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
(4) 材料三漫画反映了清朝的哪一政策?这种政策的危害是什么?
(5) 你从唐、宋、明、清的对外政策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第42页,共2页
第3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