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6 21: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2
一、单选题
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这一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B. 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
C. 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D.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实力落后于西方国家
以下属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①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②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
③形成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④人口快速增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朝代年号 公元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73年 27.92
乾隆二十八年 1753年 6.89
A. 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 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 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 D. 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清朝初期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的重要,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们大力推行(  )
A. 发展对外贸易 B. 生产工具改革 C. 垦荒政策 D. 户籍改革
清朝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徽商是指(  )
A. 山西商人组成的商帮 B. 安徽商人组成的商帮
C.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商帮 D. 福建商人组成的商帮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
A. 3亿亩 B. 5亿亩 C. 7亿亩 D. 9亿亩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清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 将因贫穷卖身的奴婢释放为平民 B. 减轻赋税为三十税一
C.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 引进高产作物的种植
清初的诸位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些皇帝主要是( )
努尔哈赤 顺治 康熙 乾隆
A. B. C. D.
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君主专制强化 B. 商品经济发达 C. 科技领先世界 D. 农业经济衰落
下图是清朝年画《新正逛厂甸》,年画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该图反映的风貌是( )
A. 农产品投入市场 B. 商帮形成 C. 白银广泛使用 D. 商业繁荣
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其中“大帝国”是指( )
A. 唐朝 B. 元朝 C. 宋朝 D. 清朝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 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C. 徽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D. 人口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
A. 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 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 推动了清初经济的发展 D. 减轻全国农民徭役负担
“有御稻、香粳、银条等类别, 取其品质好,而更多的是百日动、六十日、八月白等名目,取其早熟, 这对于实行复种、提高产量至为重要。”这里说明的是( )
A. 清朝时期农业耕地面积增加 B. 清朝水稻品种繁多,农家经常选育新种
C. 清朝水稻产量显著提高 D. 水稻成为清朝人民的主要粮食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认为明代一石重153.5斤,一斤重594.6克,明代粮食总产量应为1500亿市斤左右,较之前各朝代有大幅提高。王育民教授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
材料二 根据嘉庆《清会典》,嘉庆十七年(1812),全国总产粮约为3013亿市斤,约为1.5亿吨。清朝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明朝时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明朝引进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2)为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人口发展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过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南宋】陆游《常州奔牛闸记》
(2) 材料二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材料三:需要特别指出的还有两点:其一,(宋代)这些南迁的北方人口,多是熟练劳动力和文化素质高的世家大族……其二,以“力能远迁的巨族仕家”为主的北方移民,必然携带巨额资金和动产南下,为南方社会经济输入了大量资金。
---摘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
(3) 阅读材料三,指出宋代移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四: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4) 依据材料四,指出这一历史时期外贸机构的名称。从材料中分析出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材料二: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3) 材料三表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原因。为加强对“外商活动”的“管束稽查”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略
2.【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表现有:农业方面,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商业方面,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山西晋商、江南徽州府徽商。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宋朝时就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①③④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的相关史实。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D.依据表格可知,康熙时期人均亩数27.92亩,乾隆二十八年人均亩数6.89亩,人均亩数明显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康乾时期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故D正确。
ABC.这三项与表格信息无关。
故选D。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初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
AD.题干无体现。故AD不符合题意。
B.本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B错误。
故选C。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帮,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C.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徽商是指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商帮。故C正确。
AB.两项所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B错误。
D.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才是“国之大计”。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A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的农业政策。据所学可知,A、B两项均为汉朝政府的措施;D项内容发生在明朝;推行垦荒政策符合题干要求。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初期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但努尔哈赤在清朝建立之前已去世,故应排除。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货币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结合题干所述“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不难看出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达。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时期商业的发展。题干材料强调了“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形成交易市场”,这反映出当时商业的繁荣。
11.【答案】D
【解析】清朝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故本题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根据所学可知,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 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 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便于货币流通。故C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初农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清朝初期,政府鼓励农民垦荒,给他们发土地凭证和执照,并且前6年不征农业税。这推动了清初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AB.两项所述与题干主旨相悖,故AB错误。
D.本题与徭役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农业的发展。题干突出说明了清朝水稻种类多,且当时农人对水稻进行了培育和选种,进而提高产量。B项符合题意。
16.【答案】(1)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2)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原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4)影响: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粮食产量与人口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2)依据所学可知,为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发展的原因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4)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过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7.【答案】
【小题1】(1)据材料一“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材料中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二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南宋时期。“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据材料三“需要特别指出的还有两点:其一,(宋代)这些南迁的北方人口,多是熟练劳动力和文化素质高的世家大族……其二,以“力能远迁的巨族仕家”为主的北方移民,必然携带巨额资金和动产南下,为南方社会经济输入了大量资金。”可知,移民南迁给南方带来熟练的劳动力和巨额资金;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4)据材料四“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可知,这一历史时期外贸机构是广州十三行。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闭关锁国。
故答案为: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移民南迁给南方带来熟练的劳动力和巨额资金;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4)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相关知识的掌握。“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8.【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可知,唐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积极意义是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玄奘西行。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鉴真。
(2)根据材料二“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造船业发达。
(3)材料三表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据材料三可知,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是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为加强对“外商活动”的“管束稽查”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到封闭。
故答案为:
(1)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玄奘西行;鉴真。
(2)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造船业发达。
(3)闭关锁国(禁海、海禁);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广州十三行。
(4)由开放到封闭。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第42页,共2页
第3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