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同步训练题2
一、单选题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王羲之《兰亭集序》 B. 关汉卿《牡丹亭》
C. 顾恺之《女史箴图》 D. 曹雪芹《红楼梦》
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
A. 人民文化素质很高 B.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 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D. 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些朗朗上口的词句出自歌曲《说唱脸谱》。这首歌曲的创作是基于清代的哪艺术形式的形成( )
A. 蹴鞠 B. 杂技 C. 杂剧 D. 京剧
下列四大文学名著,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 )
A. 《水浒传》 B. 《三国演义》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它”指( )
A. 《儒林外史》 B. 《聊斋志异》 C. 《红楼梦》 D. 《水浒传》
毛泽东曾评价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书的作者是( )
A. 关汉卿 B. 汤显祖 C. 曹雪芹 D. 施耐庵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该艺术达到顶峰是在( )
A. 元代 B. 明代 C. 清朝前期 D. 清朝中晚期
清朝一位文学巨匠凄然辞世后,有诗人曾赋诗哭之:“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请判断,这位辞世的文学家是( )
A. 罗贯中 B. 孔尚任 C. 吴承恩 D. 曹雪芹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清代小说是( )
A. 《天工开物》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D. 《西游记》
下列关于京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京剧也被称为“皮黄戏”,形成于道光年间
B. 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走向衰落
C. 是徽调在原来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京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形成的
D. 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并得到了皇室的扶持
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 B. 形成于乾隆年间
C. 形成中得到皇室的扶持 D. 经过不断创新,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以下内容同《红楼梦》相关联的是( )
曹雪芹和高鹗的介绍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人物特点
A. B. C. D.
明清时期,成为城乡人民重要文化活动的是( )
A. 诗歌朗诵 B. 观看武术表演 C. 观看戏剧 D. 观看小品表演
“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时代觉醒……觉察到当时社会必然覆灭的命运和陈旧势力拖住新生力量的悲剧场面。”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红楼梦》的( )
A. 作者阅历 B. 内容结构 C. 艺术特点 D. 社会意义
清代的戏剧创作,受到大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 服装鲜艳 B. 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的心声
C. 演技精湛 D. 雅俗共赏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献貂蝉、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
材料二 施耐庵写《水浒传》 ,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威,亲自到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 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红楼梦》起于梦 ,结于梦,表面写梦,实际并非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材料四 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八献”都出自我国历史上的哪部小说 其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水浒传》成书于何时 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3)材料三中的《红楼梦》是谁创作的 该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怎样的历史命运
(4)材料四中的作品突出刻画了哪一神话英雄 作者通过刻画这一形象想要抒发一种什么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第一回小诗
材料二 某古典名著中有这么一段对话:佛祖……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
大圣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1) 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小诗蕴含的深刻含义的?
(2) 材料二对话选自哪部小说?
(3) 在材料二小说中,作者借助神话故事反映人间现实。你认为“佛祖”和“大圣”分别代表了什么?孙悟空的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你认为这部小说有什么不足之处?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中国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它任何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后被誉为“国剧”。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分别是什么,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
(3) 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作品,因此B搭配错误,符合题意;王羲之的作品是《兰亭集序》,A不符合题意;顾恺之的作品是《女史箴图》,C不符合题意;曹雪芹的代表作是《红楼梦》,D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和戏剧,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和戏剧备受人们的欢迎,故D正确。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不是题干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
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是此时期文学产生的政治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
C.小说和戏剧反映的题材不一定是高雅的,故C错误。
故选D。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京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脸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形式;在京剧中,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黑脸代表梗直,关公、曹操、张飞等都是京剧中的经典形象,故D正确。
ABC.三项题干无体现。
故选D。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红楼梦》,要求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D.清朝曹雪芹著有《红楼梦》。《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故D正确。
A.《水浒传》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错误。
B.《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错误。
C.《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
故选D。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故选C。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红楼梦》,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一个善良妇女窦娥的冤狱,揭发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表现了人民反抗斗争的意志。与“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不符合,故排除A。
B.汤显祖的《牡丹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与“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不符合,故排除B。
C.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符合题干信息,故C正确。
D.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故排除D。
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昆曲在明代万历末期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到清代前期, 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清朝中期以后, 逐渐走向衰落。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依据题干中“清朝”“文学巨匠”“曹侯”等信息,可判断该文学家是曹雪芹,其著作《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9.【答案】B
【解析】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又得到皇室的扶持, 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并没有衰落, B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京剧内容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 而非乾隆年间。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可知, 杜丽娘和柳梦梅是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代表人物,同《红楼梦》无关,排除。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京剧,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解答】
C.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清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百家争艳的局面。故C正确。
ABD.综上,其余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D。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红楼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时代觉醒,比较全面地觉察到时代的脉搏,觉察到当时社会必然覆灭的命运和陈旧势力拖住新生力量的悲剧场面”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故D正确。
ABC.综上,其余三项在题干未提及,故排除ABC。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选项B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的戏剧创作受到大众的喜爱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清朝时期的戏剧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代的戏剧创作受到大众的喜爱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16.【答案】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长篇小说。
(3)曹雪芹。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4)孙悟空。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和比较归纳能力。本题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四部作品进行了考查,大部分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所学内容回答即可。
17.【答案】【小题1】不能将《红楼梦》简单地看作爱情小说来读应该通过小说的描写,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中领悟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小题2】《西游记》。
【小题3】“佛祖”代表封建统治者,“大圣”代表不甘遭受压迫的下层人民。反映了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书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论等思想。
【解析】1.
本题考查《红楼梦》。掌握《红楼梦》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西游记》。掌握《西游记》的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西游记》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
本题考查《西游记》。掌握《西游记》的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西游记》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8.【答案】【小题1】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小题2】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代表人物必须举两人才可)
【小题3】特点: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的文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史实。
2.
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的《史记》、唐诗、宋词、元曲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的文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马迁的《史记》、唐诗、宋词、元曲的相关史实。
3.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的文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京剧的相关史实。
第42页,共2页
第5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