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新课导入 1、说出自己对于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或物像。落叶枯草侯鸟菊花稻谷重温几首学过的诗篇,体味一下秋的意境。《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凄凉)《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苍茫,孤独,愁苦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湘江北去,百舸争流。……(生机勃勃)郁达夫揭露了旧社会和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自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后来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7日被 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郁达夫(1896-1945)小说家、散文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在《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魄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背景介绍“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解题:分析课文:“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清----恬静安谧) 秋色(静----幽远 幽静深邃)秋声悲凉----落寞秋味故都的秋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南国之秋北国之秋慢、润、淡清、静、悲凉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清晨坐观落蕊清扫秋蝉嘶听雨后闲人秋果奇景作者是从哪两个角度细致入微的来刻画这五幅画面的?秋声秋色碧绿蓝朵白色紫黑青色淡绿微黄冷清鸟 飞 声扫 地 声蝉 鸣 声风 雨 声说 话 声幽静反衬动→静(悲凉)钟 鸣 声虫 鸣 声秋味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所以“我”不远千里也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结尾还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曲悲凉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