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白醋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白烟
2.下列有关化学规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物质都有固定的组成 B.利用化学反应能创造新物质
C.溶液pH的大小与物质的化学式有关 D.质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A.干冰 冰水混合物 B.火碱 清新的空气
C.盐酸 四氧化三铁 D.硬水 澄清石灰水
4.实验室有四个药品橱,已存放如下药品。现新购进的NaHSO4 ,应将它存放在
药品橱 甲橱 乙橱 丙橱 丁橱
药品 盐酸、硫酸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铜、锌 氯化钠,碳酸钠
A.甲厨 B.乙厨 C.丙厨 D.丁厨
5.下列区别各组物质的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通过观察颜色来区别硬水和软水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N2、O2、CO2
C.用澄清石灰水区别CO和H2 D.用蒸馏水区别碳酸钙粉末和氯化钙粉末
6.某同学观察演示实验后,做的下列笔记不正确的是
A.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B.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7.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除油污也是应用了乳化作用
B.活泼金属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C.将酚酞滴入碱性溶液后显红色,则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酸碱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8.下列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9.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关于两者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两者质量都变大 B.两者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
C.两者质量都变小 D.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0.“三星堆”遗址是目前我国已知年代最为久远的先秦时代古遗址,三星堆“青铜器”出土后震惊了全世界。青铜器最初制作完成后的初始颜色呈黄色、金色,由于长时间理藏氧化生锈,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青绿色。青绿色物质中含有“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了研究碱式碳酸铜的元素组成同学们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试管口有小水珠可以说明碱式碳酸铜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说明碱式碳酸铜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C.试管中剩余的黑色固体一定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D.要确定试管中剩余黑色固体的成分,可以在黑色固体中加足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11.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天然气难溶于水,可用作燃料
C.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使硬水软化
12.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一。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凡是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NaHSO4的水溶液显强酸性,但它不是酸 D.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13.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C.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二、简答题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图甲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图乙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若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_____,再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_____的现象,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图丙实验中的现象为_____。
15.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洗涤剂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汽油也可以去除油污,二者原理有什么不同?_______
(2)工业上用稀硫酸来除铁锈,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三、推断题
16.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C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石油精炼、洗涤剂生产等领域,F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注: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表示反应关系,“→”表示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C的化学式_______。
(2)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7.A、B、C、D、E五种物质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五环中相交两环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液体燃料,C是密度最小的气体,D是一种黑色金属氧化物。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C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B物质的用途为:____________。
(3)D物质与E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物质B与物质C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
18.A~K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只有A、C属于单质,并且C是紫红色金属,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
(2)G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3)写出一个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如图转化关系中一定未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
四、实验题
19.写出造成下列不良后果的可能的原因。
(1)铝条与盐酸的反应开始阶段没有气泡___________。
(2)细口瓶的标签污损___________。
(3)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喷出试管___________。
(4)过滤操作中,滤液浑浊___________。
20.为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最佳条件,用适量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进行一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
①木炭还原氧化铜得到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
②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③铜不能和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多次实验,获得如下实验数据与现象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
1 1:9 有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 1: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3 1: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4 1:12 无黑色物质
5 1:13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解释与结论)
(1)实验装置中,酒精灯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_____;
(2)证明产生了CO2的现象是_____;本实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
(3)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_____时,条件最佳;
(4)为了检验生成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Cu2O,所需试剂是_____;
(5)实验结束后,应当先_____,再_____,防止发生倒吸炸裂试管。
(6)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反应开始的标志是试管b中气泡产生
B.反应后,试管a中固体减少的质量大于生成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C.这个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D.铜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E.在氧化亚铜(Cu2O)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五、计算题
21.某石灰水中含有 14.8g 氢氧化钙,要使这些氢氧化钙全部转化成碳酸钙沉淀,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22.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说明书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保存和配制过氧乙酸不宜使用__(填“铁”“玻璃”或“陶瓷”)材料制成的容器。
(2)双氧水和乙酸反应可得到过氧乙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H2O2=CH3COOOH+X,则X的化学式为__。
(3)用质量分数为40%的过氧乙酸溶液配制8000g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来浸泡消毒,需要取水__mL(水的密度为1g/mL)。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D 6.C 7.C 8.C 9.B 10.C 11.A 12.A 13.A
14.2NaOH+CO2=Na2CO3+H2O 酚酞溶液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有蓝色沉淀产生
15.
(1)前者是乳化作用,后者是溶解
(2)
16.Na2CO3 Ca(OH)2+H2SO4=CaSO4+2H2O
17.
(1)H2
(2)供给呼吸或者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3)(合理即可)
(4)化合反应
18.
(1)CH4
(2)冶炼金属
(3)
(4)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19.
(1)铝条事先未打磨
(2)向外倾倒液体时,标签未向着手心
(3)试管中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
(4)滤纸破损
20.
(1)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1:12
(4)稀硫酸
(5) 将导管移出液面
熄灭酒精灯
(6)BCE
21.解:设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x
=
x=8.8g
答: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8.8g。
22.
(1)铁
(2)H2O
(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