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这反映了美苏两国( )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通过对峙展示各自实力
C.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D.对峙中寻求妥协的理性
2.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时期的军事同盟,北约代表了传统军事同盟的一项急剧改变,因为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还规定了在训练、战略规划和武器生产方面的紧密协作,从而规定了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上述材料客观上表明北约( )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实质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
D.提高了西欧国家军队战斗力
3.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4.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做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
A.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美国代表在会议上企图扭转会议议题
C.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D.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5.美苏“冷战”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指( )
A.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B.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雅尔塔体制长期存在
6.在柏林墙倒塌30年之际,德国社会有两张“面孔”:原西德各州的繁荣和东德各州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德国是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但繁荣的柏林周围到处都表现出社会失衡。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德国( )
A.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B.再次面临严峻的分裂危险
C.统一后的融合之路艰辛漫长 D.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
7.1947年12月17日起,美国政府开始对政府、军队和国际订货商进行忠诚调查。在此影响下,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若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破迫改名,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必须陈述其对马克思的看法。美国的做法说明( )
A.美苏争霸开始 B.两极格局已形成 C.美国冷战思维 D.冷战集中在文化领域
8.雷蒙德 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
A.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C.维系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 D.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9.南斯拉夫前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道路”( )
A.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C.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D.使世界多极化格局快速形成
10.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主动缩减隔离线(从800海里减到500海里),苏联不硬闯隔离线,在该线附近停航、改航。这反映出( )
A.美国实力趋向衰落 B.冷战中双方的理性克制
C.苏联处于战略攻势 D.和平对话取代军事对抗
11.1962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法国总统戴高乐极力反对。他怀疑英美的亲密关系,并将英国进口相对低价的英联邦国家农业产品视为对低效的法国农民的一种威胁。这表明( )。
A.美国操控了西欧的内部事务 B.法国成长为世界重要一极
C.欧洲一体化具有一定曲折性 D.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受挫折
12.古巴导弹危机中西欧看到了苏联的“虚弱”,对苏联的恐惧大大减弱。西欧主动和东欧缓和,与东欧之间的经贸快速发展。据此推知,古巴导弹危机( )
A. 恶化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 B. 推动不结盟运动兴起
C. 加强了欧共体国家的政治联合 D. 导致美欧同盟关系破裂
1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A.使美苏冷战格局基本结束 B.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
C.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是中国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
14.关于“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的构想,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不用这个概念。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这种变化( )
A.着眼于“一边倒”外交需求 B.利于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C.促使西方孤立中国外交失败 D.助推“另起炉灶”方针原则发展
15.“美苏之间战后形成的猜疑和冲突已经使它相互把对方视为永久性的威胁,而双方又都用自己不乏武断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去抗拒这种威胁。由此,越来越严酷的冷战就扩散为地区性冲突和政治对抗。”这主要表明二战后美苏之间( )
A.军事同盟削弱 B.力量对比失衡 C.分歧管控适度 D.政治互信缺失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默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适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通制芯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通制政策,苏联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冷战风云》
材料三 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了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稳稳当当地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摘编自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1)材料一作者认为冷战的起源是苏联扩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对欧洲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并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的国家的利益。
——据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很多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据基辛格1993年的讲话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试概括二战后世界格局。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62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以美苏相互妥协结束,这体现了美苏两国对峙中寻求妥协的理性,故D项正确;当时美苏两国争霸,不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两者通过对峙展示各自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美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故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等可知,各成员国多方面的合作与资源整合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故B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1947—1948年,美国全面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为由,拒绝对其提供救济,体现出意识形态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影响美国政府政策的因素,没有涉及美国政权运行机制、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信息,A、D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抵制,不是重塑美国的国家精神,C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冷战之下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 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故B正确;A、C不是主要 原因,排除;雅尔塔体制长期存在是因为美苏势均力敌,排除D。
6.答案:C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可知,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故A项正确;冷战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各自范围内均有霸权主义活动,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故C项错误;冷战时期第三世界崛起,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主动缩减隔离线”,苏联则“不硬闯隔离线”,从而避免了双方的直接冲突,这反映出在冷战过程中美苏双方都保持了理性克制,故选B项;材料强调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克制,没有体现双方的实力,也没有体现哪一方处于攻势,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美苏之间的“和平对话”,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戴高乐由于“英美的亲密关系”和英联邦内部市场,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兴起,法国的综合实力不足以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共同市场”,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全球化”状况,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国家原来受到苏联控制,而西欧加快与东欧发展关系,会导致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减弱,东欧倾向于西欧,从而引发社会主义阵营内关系恶化。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不结盟运动就兴起了,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国家不属于欧共体,而且,当时欧共体也还没有成立。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欧同盟并没有破裂,北约仍旧存在。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之一,其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故C项正确。美苏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力量发展壮大的表现,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无关,故B项错误;D项是中国的外交状况,与题意无关,排除。
14.答案:B
解析:由“中间地带”的内涵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为获得亚非拉等国的支持,毛泽东提出这个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外交,寻求苏联的帮助;1955年后重提“中间地带”,希望同亚非拉国家或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其出发点是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故B项正确。“一边倒”外交与1955年后重提“中间地带”无关,故A项错误;C项夸大了材料所述变化的影响,排除;重提“中间地带”与“另起炉灶”方针无关,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1)不同意。
理由: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结果,不应该仅归因于苏联扩张。
(2)具体体现:欧洲冷战: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亚洲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影响: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解析:
17.答案:(1)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2)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概括: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国力量保持优势。1947年起,美国先后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几号同时代,苏联先后成立“经互会”,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高,两极格局中美苏两国所拥有的优势逐步被冲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两极格局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加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