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冲击了苏联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3.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及苏联停止存在。独联体以主权平等为基础。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瓦解 B.新成立的独联体属于联邦制国家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正式结束
4.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6.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汲取“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D.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7.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8.1987年苏联通过的《国营企业法》一方面规定企业可以“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批准五年计划”、独立核算和自筹资金;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计划须建立在“国家计划的基础之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体制改革矛盾重重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国企改革不断深化 D.经济政策实现转型
9.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 )
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 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
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 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0.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这里的 “遗憾”应该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C.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D.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11.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12.有学者认为:“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斯大林执政时期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14.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C.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15.“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3月,南斯拉夫同苏联发生冲突。6月28日,苏联操纵欧洲共产党情报局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对南共进行公开指责,并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
材料二 1951年,铁托在答外国记者问时说:“我们在以前的政策中犯了错误……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也犯了错误,我们照搬了苏联的方法。”
材料三 1949年12月,南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国营企业成立工人委员会的指示,推广工人自治。起初在215个企业中建立自治机构,后来扩展到800多个企业。
材料四 1952年11月,南共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了自治条件下党的任务和作用问题。大会认为,工人自治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大意义。大会决定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认为党不应该直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号施令。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学亮《1956年毛泽东谈批铁托:那时不听斯大林的话不行》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铁托在南斯拉夫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南斯拉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斯拉夫的改革。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斤;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严重的问题,不是强调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且这一时期苏联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苏联模式开始寻求突破,其执政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8年苏联的GDP平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故选A项;赫鲁晓夫改革冲击苏联模式,但没有承认市场管理体制,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把部分权力下放,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走向解体,苏联的解体也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故A项正确。独联体以主权平等为基础,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而不是出现,故C项错误。二战后随着两极格局的逐渐形成,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就结束了,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并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综上所述我国能用38年时间达到或接近工业化中期阶段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A项正确;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经济管理方法"主要是指市场调节,行政命令的方式主要是指政府行政管理经济,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
7.答案:B
解析: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材料来看,苏联《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可以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批准五年计划、独立核算和自筹资金,这表明此时苏联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给予了企业较大的自主权;但苏联《国营企业法》又要求企业计划必须建立在国家计划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是与前面的规定相矛盾的,故A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中赫鲁晓夫提出“整顿劳动报酬”,提高工人和职员的工资,提高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等措施,体现了重视物质利益原则,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提高工人待遇,不是扩大企业自主权,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材料中普京之所以为苏联解体感到遗憾,是因为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当今的俄罗斯与原来的苏联在国际地位上有很大的差距,故选择C项。A,B两项与材料不符,可排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降低,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的改革。从材料看,这主要反映了苏联向俄罗斯转变的时期,也就是在苏联解体过程中,D项符合题意。
14.答案:D
解析: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1)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破裂,南斯拉夫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内容:经济上,在企业中实行工人自治;政治上,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
评价: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但削弱了党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领导。
解析:
17.答案:(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果。特点:根据地区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逐步推进,以达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强烈;具有计划经济的特色;显现出一定的急于求成的心态。
(2)共性:由国家指导;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急于求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启示:发展经济应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经济政策;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避免冒进图快;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