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56年7月初,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会谈时提出“不与集团结盟”,并认为“处在两个集团之外的那些国家总应该设法联合起来…设法集结第三世界”,在此推动下,不结盟运动迅速兴起。该运动的兴起( )
A.促成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B.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C.推动了区域集团化的形成和发展 D.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2.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3.多年的全球化趋势造就了一个形式上的“地球村”,却没有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世界布满了国际游戏参与者试图重构全球秩序的“先手棋”,材料中的“先手棋”说明( )
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4.下图与“信息化”密切相关,该图主要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A.推动着社会众多领域的变革 B.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结构
C.加速了世界生产的融合趋势 D.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6.在科索沃危机期间,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 )
A.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 B.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7.冷战结束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在此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摆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这说明( )
A.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已经丧失 B.各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激烈
C.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平衡 D.新的世界格局有待建立
8.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之间建立了各种内涵不同的“战略关系”“伙伴关系”,出现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有摩擦又有协调的新局面。这一新局面反映出冷战后( )
A.美国的单极霸权已丧失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世界以和平代替了冲突 D.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9.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其根本目的是( )
A.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 B.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10.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 )
A.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C.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
11.“您尾号XXXX的信用卡于X月X日X分消费人民币 X元。【XX银行】”当你接到这样一条看似再普通不过的银行短信提醒时,你一定不会想到,每秒就有1850余条这样的金融服务短信通过银信通系统发送到用户手机中,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这是记者在2013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期间获悉的数字。这种状况表明( )
A.信息化超过了人们预期 B.银行发挥信用主体作用
C.信息化方便了大众生活 D.银行加快了信息化步伐
12.印度政治理论家梅达断定:“每个民族的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支离破碎的印度社会不能以西方的面貌重新创造。印度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战略”。此种观点( )
A. 坚持独立发展拒绝东西交往 B. 倡导经济全球化深入亚非拉
C. 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D. 坚持民族主义维护国家权益
13.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注:全球著名的体育用品制造商、世界五百强)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迁入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反映了( )
A.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B.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
C.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D.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技术在东亚地区传播
14.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以下亚洲金融风暴给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有哪些( )
①调整经济结构
②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③减少国际合作
④避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资本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下表是马克 卡尼斯和约翰 加拉蒂在《美利坚民族》一书中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时间 接受白人、 黑人邻居 时间 接受白人、黑人通婚
白人 黑人
1964 年 20% 1968 年 17% 48%
1994 年 60% 1994 年 45% 68%
A.美国的黑人歧视传统得到彻底消除 B.美国黑人政治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C.美国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步减弱 D.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为各阶层所认可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
——摘编自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
材料二 发达国家将继续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只有1%,而且形式各不相同:日本稳步增长,美国小幅减速,欧元区则进一步收缩。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12年的36%。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将以类似去年的速度增长,增速分别略高于4.5%和2.5%,约占2013年全球产出增长的三分之二,仍将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中国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大,未来国际社会有好多游戏规则需要中国参与制定。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3年贸易与发展报告》
材料三 目前全球化过程中,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电讯市场份额中占86%,在农药类占85%,在计算机方面占70%,医药类占60%,其他重要经济领域内其所占的份额也都举足轻重。……为了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欧洲的众多国家开始了联合起来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在人类的现代发展史上的确是一个新的现象。在北美和东南亚地区,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也开始出现。
——陈晓律《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人“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指代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全球化现状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4)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三 开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材料中的“不与集团结盟”说明不依附美苏两大政治集团,“集结第三世界”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这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B项正确;亚非会议是在1955年召开的,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是区域集团化组织,C项错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南斯拉夫不参与苏联集团,虽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歧,但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不包括南斯拉夫,不能说南斯拉夫的行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D项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根据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可知当今世界格局是单极和多极的结合,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先手棋”指的是除美国外其他的一些力量中心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布局,而不是强调美国到处干涉国际事务,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构全球秩序”而不是联合抗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区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叙述了美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强权、霸权犹在,但更多国家都在参与重构全球秩序,表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该图反映了计算机诞生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着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经济模式等的变革,故A项正确。图中信息无法反映信息技术对世界政治结构的影响,B项错误;图中信息虽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但无法体现是否出现融合趋势,C项错误;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人类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并不是分散,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七十七国集团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材料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的做法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故B项正确。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确立,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美苏争霸的相关知识可知,七十七国集团没有能够遏制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七十七国集团未能改变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格局的局面,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以欧盟致力于解决科索沃危机为切入点考查欧盟。两极格局瓦解后,欧盟日益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材料中欧盟在科索沃战争后体现出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说明欧盟努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故选D项;欧盟体现出欧洲由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迈进,故排除A项;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美国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至今仍未形成多极化格局,故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全球霸权地位丧失的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摆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
不能说明各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激烈,故B项错误;据材料“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及“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可知,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政治力量对比趋向新的平衡,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新的世界格局有待建立,故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区域合作组织的出现,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B项正确;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仍是“一超多强”局面,故A项错误;当今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和平与冲突并存,故C项错误;目前国际新秩序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故选B项;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美国的战略中心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是指在两极格局下,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信息化方便了大众生活,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B
解析:
14.答案:D
解析:
15.答案:C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从1964年到1994年,无论白人还是黑人,接受对方做邻居及双方通婚的百分率都在提高,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的逐步减弱,故C项正确。A项“彻底消除”违背史实,排除;B项在表格中未能体现,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6.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葡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商业危机的出现;传播基督教的需要;人文思潮激发了人们的探索精神;先进的航海技术、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2)影响: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3)表现:大跨国公司的发展;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4)应对:培植跨国公司;参与和组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解析:
17.答案:(1)特点: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贸易的安全性;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外贸易的交通条件;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为中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3)不同之处: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主要为实现军事及政治目的,“一带一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