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听听那冷雨》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5 12:1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雨“情”雨“字”“嗅”雨“观”雨“听”雨全文思路朗读品味第五节至第十一节
朗读时要注意的技巧(理解是基础):
1、读出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
2、读出节奏感,文章写游子思乡之忧,全篇应以轻快舒缓节奏为主,适当加入沉稳强疾的节奏。
3、读出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丰富情感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 听 雨地 点感 受大陆听雨岛上回味
(第五段)凄凉、凄清
凄楚、(凄迷) 瓦屋内、竹屋里
(第六至第七段)清脆可听、音乐、声如瀑布、声比碎玉 日 式 古 屋
(第八至第十段)霏霏不绝、铺天盖地、滂滂沛沛、秋意弥漫、音乐 台北公寓内
(第十一段)瓦的音乐竟成绝响文章主旨:作者写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听雨感悟雨,以“听雨”为主线,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采用时空交错的写法,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以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在作者笔下,客观的雨富有了人性和灵性,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写雨,给人们以多方面美的感受。作为一名诗人,用诗化的语言、丰富的奇妙的想像,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学习这篇文章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的翅膀,同余光中先生一起走进那霏霏冷雨,品味那富有乐感而特殊音韵的语言,体味那浓浓的怀念故国,家乡的思绪。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A、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
(调动多种感官)
B、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
(抓住修辞、句式等)
C、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环境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第五段鉴赏示例 ?鉴赏示例一:
全段200余字,从雨“更可听”写到可“感”可“回味”;从听雨联想听雨者(少年、中年、白头),又进而联想到听雨者遭受的生活磨难,内涵十分丰富。在作者的笔下,“冷雨”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成为了人生社会历练的必然组成,有时甚至会变为使人“迷失自己”的“鬼”。自然而然,“雨”有了灵魂;“听”雨就多了人生感悟。 ?第五段鉴赏示例 鉴赏示例二:
全段200余字,却组成了三十多个分句,短者二三字,长者十七八;读起来徐者自徐,疾者自疾,又何尝不似那可听的雨声呢?再说有的分句,几乎不成句子:“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可就是如此简洁、显明、诗化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从“少年”到“中年”到“白头”的过程,真可谓“含不尽之意以在言外”。 语言特色: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具有浑然天成之美。作业:1、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借鉴本文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