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珍爱生命》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5 12:2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必修二 “珍爱生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珍爱生命
作者姓名
李长合
所属单位
山东省泰山中学
?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8课时(每周 5 课时,共 8 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一个专题,选择了一组主题相接近的文章作为研习的文本,本专题将带领学生体会“珍爱生命”这个主题。本单元不同的作者关于生命的思考各有特色,但这些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使我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启示我们珍爱生命。
针对本专题的学习,可以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讨论分析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从而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梳理文章结构,感悟文章主旨,掌握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品味作品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在阅读中搜索信息,调动生活体验,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热爱生命的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
对应课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了解主人公的事迹,讨论分析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方法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心理描写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4)把握人物形象,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探究品味作品的语言。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人应当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人为什么要活着?又应该怎样活着?
人的生命延续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3、海伦凯勒的生命中哪些精神影响了你?
?4、自然界的鸟啼给人们什么样的精神启示?
专题划分
专题一: 精神支柱 ( 3 课时)
专题二: 生命之歌 (3 课时)
写作: (2课时)
专题一
精神支柱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由两篇文章组成,《我与地坛(节选)》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最后的常春藤叶》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宝贵的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这是本单元的重点,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文本研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文本。
在研习《我与地坛(节选)》时,建议让学生课后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并挑选其中部分段落反复诵读,品味其语言特色。研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研习扮演其中角色,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
最终使学生在学习后,收到心灵的启迪,那就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是人类生命延续的精神支柱。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笔下地坛生机盎然的美,揣摩本文景物描写的情味。?
2、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感受母爱的深沉伟大。
3、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穷朋友之间宝贵的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分析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体会欧亨得利小说结尾的妙处。
本专题问题设计
是什么给了史铁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让琼珊的生命得以了延续和支撑??
2、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印发相关材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备有多媒体的教室
其 他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前学习】
阅读两篇文章《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并思考,是什么给了史铁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让琼珊的生命得以了延续和支撑??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当然,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伟大赞歌,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篇文章,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
【课堂指导】
(一)? 学习活动一
针对《我与地坛(节选)》提出问题,合作研习
(此环节建议:提出以下七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探究。)
①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 (你在与之相类似的情况你会到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
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
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太阳……"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 (可提示学生逆向思考)
③"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④"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⑤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⑥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1、为什么生与死?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⑦如何理解地坛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
明确:地坛已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可展开说明)
(二)? 学习活动二
合作交流探究:
【第一组】
课文景物描写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第二组】
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 学习活动三
合作的探究: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已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4、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6、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讨问题,作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思考成果。
2、以书面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理解。
专题二
生命之歌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在第一专题的基础之上,使单元主题思想进步升华,“爱”与“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有“死”,才使有限的生命更加宝贵;因为有“爱”,才使生命更加鲜活。这一版块选取了两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鸟啼》赞美了自然界的小生灵,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研习文本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角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生命的热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人类的友善情感,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在研习《鸟啼》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领悟字里行间透露的作者对生与死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了角海伦的生平,从作者对光明的无限渴望中寻求生命的启示。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认识“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鉴赏文章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感受文章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本专题问题设计
在想像得到光明的三天里,海伦主要是看了些什么?表达了她哪些高尚的品质?
?作者如何描写鸟啼的?通过鸟啼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我们能从鸟啼声中得到什么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
常规资源
《读本》和“资料链接”
教学支撑环境
配有多媒体的教室
其 他
?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前学习】
1.结合课本及《资料链接》,梳理重要基础知识积累到积累本上。
2.阅读两篇文章,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海伦这三天里都看了什么?表达了她哪些高尚的品质。《鸟啼》中作者如何描写鸟啼的?鸟啼声中有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导入新课
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课堂指导】
学习活动一:
自主合作探究:
1.“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对这个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去发现,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设想:假如重获光明,最想见到的会是谁,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教师,这确实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2.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3.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在节选部分中,有7个地方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海伦·凯勒说,“由黑夜变成白天”是“奇观”,这对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如果不会感到“激动人心”,似乎还可以理解但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和巧夺天工的纽约塔,人们的眼睛也“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这确实是我们每个身体正常的人要进行反省的我们是不是对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赏,必要的热情和美感
  4.“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悲哀和忧郁”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5.“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文章朴素的表达方式对体现真实性有什么作用?
这是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设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假想”和“真实”要统一起来认识,使学生更加理解“假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领会作者运用“假如”这种构思所特有的表达效果
  尽管她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不尽一致,比如,对阳光的描写等都有些想像的色彩,但并不影响读者的介入和共鸣特别是作者丰富的想像(全文都是想像出来的),更让人感受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无法体验的渴望,不可遏止的追求,甚至“假想”的内容有了出入,更会让人产生特殊的感动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比较注意技巧方法,比较善于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作者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感情、心声,朴素、真挚,使文章更具真实感,更具感染力
学习活动二
自主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2、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3、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4、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5、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写作平台
“珍爱生命”是本专题四篇文章的共同的主题。同学们可以写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思考和赞美之情。字数不少于800字。?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讨问题,然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思考成果。
以书面的形式形成自己对探究问题的理解。
以作文的形式写出对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