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6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十二章》)
(2)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礼记·大学》)
(3)《<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王昔时宴平乐, 。(李白《将进酒》)
2.按要求选择(4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2分)
A.疫情期间,医科大学教授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树立远大志向。
B.小明想进学校合唱社团,但朋友认为他的声音条件并不适合,建议他另作选择,小明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班会课上,班主任总结了班级情况,对一些人和事作了表扬或批评,最后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结束了班会。
D.小李羡慕同学成绩优秀,但自己不肯努力。老师劝导他: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B.不满十八岁的人没有选举权,他不是不满十八岁的人,所以他有选举权。
C.只要他是选手,他就会进入赛场。他现在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一定不是选手。
D.蚊子、苍蝇、蟑螂都是害虫,它们都能飞,可知其它害虫也一定都能飞。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5分)
《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
程千帆
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②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
③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
④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xiòng,远)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⑤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
⑥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宫体的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始作者则是为太子时的萧纲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宫廷文人如徐攡、庾肩吾诸人。宫体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由之而形成的风格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而王闿运与闻一多的意见恰恰是以混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为前提的。
⑦王闿运与闻一多所受教育不同,思想方法亦异,但就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而导致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来说,却又有其共同之点。这就是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原载《文学评论》1982年04期,有删改)
附: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分析第③段援引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内容的作用。(3分)
4.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5.下面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在晚明以前,只有《乐府诗集》认可《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作。
B.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很高,但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
C.王闿运与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
D.《春江花月夜》经历了“不被理解”到“逐渐被理解”再到“被误解”的过程。
6.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一个“生”字,化静为动,传神地描绘出月光照耀万里的澄澈、阔大的景象。
B.诗人描写月下景物时,用“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突显其空灵的特点。
C.“月裴回”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月光,烘托出了思妇内心的愁绪。
D.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一种旷远高妙的诗歌境界。
7.闻一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中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请参考第④段中的相关引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宇宙意识”的具体表现。(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7分)
马背上的少年
①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很久的准备。
②阳光照在红土地上。少年觉得自己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③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在那边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少年从小就爱马,每天都会从自己的家走到野马活动的区域。他第一次看到野马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根本不知道,在离自己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如此多的野马。那些野马有黑色的、有棕色的,也有白色的,毛色光亮,身体高大而健硕。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少年抬头看看天,那时的太阳正在头顶上,明晃晃地照着。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
④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
⑤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
⑥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
⑦中年人一边说,一边朝少年走来。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我猜,也许要走一天才能到那里。”
⑧中年人脸上浮现出忧虑,沮丧地摇头:“哦,真糟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
⑨少年问:“你要去哪里?”
⑩中年人说:“我要往北穿过中部大片红土地游玩,边走边看。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
中年人说:“那你的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
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
中年人惊讶地说:“那你们不出去吗?不去购物买食品吗?”
少年说:“森林里会找到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
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
中年人看着少年,一脸不解。
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呼”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他跑到树林中的野马中间,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
枣红马安静地任凭少年的泪水在它的脸上泛滥成灾。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
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每天就像生长在这山林中的树木、野草和各种小动物一般,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已经生活了几万年了,为什么要离开呢?”
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糟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
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
枣红马奔驰在草原,又来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
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
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洞,离开了山林。
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终于来到一条宽阔的马路上。他眼中的世界瞬间就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
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
二十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妻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
儿子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
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儿子满脸的羡慕。
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
8.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独立成段的作用。(3分)
9.第 段空行处的语句有甲乙两个版本,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4分)
甲: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
乙:时间渐渐地流逝,少年慢慢平复了心情,拍了拍马,爬到了马背上。
10.二十年后,儿子对已是中年的主人公满脸羡慕地提问:“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请以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写一段话,向年幼的儿子解释这个问题,100字左右。(4分)
11.本文属于具有寓言化叙述特点的小说,通过对时空、人物、情节等内容的抽象化,凸显故事中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以此透视人类共有的生存状态。请对此加以评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①
〔唐〕刘长卿
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
【注】①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谪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
12.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于以下哪本诗集?( )(1分)
A.《乐府诗集》 B.《古诗精选》 C.《律诗选集》 D.《绝句精选》
13.以下对本诗的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动静结合B. 虚实结合 C. 运用典故 D. 以景结情
14.为了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参照以下材料的信息,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中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5分)
民族文化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看法。以蓝色为例,蓝色作为冷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加上广阔的蓝天大海的联想,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汉语中的蓝色并没有太多特殊意味。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蓝色的大海了解相对较少,而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或象征婴儿般的纯真无瑕,或表达情绪的低落、抑郁等等,这些色彩意蕴都源自英语民族对海洋的深入认识。
诗中的色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之物,往往反映作者的心灵世界,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样是指向绿色的“青”,有时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生机, 青春勃发;有时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在某些诗中又和中国文人眼中象征君子人格的竹子联系在一起,显露出无尽的高雅。前两者中西方还有相通之处,高雅的意味则是中国独有的。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9分)
①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
②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②以石,行旅便之。岁侵,谷涌贵③。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④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尝曰:“即天子布大惠,安能人人蠲租赐复⑤?第在吾曹酌缓急而已。”
③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时工部尚书赵文华视师东南,道河上。九思不出迎,遣一吏齎⑥牒往谒,文华漫骂而去。会迁高州知府。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九思老,致仕。句容民为建祠茅山。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甃:砌。③涌贵:物价猛涨。④粜:与下文的“籴”相对,卖粮食。⑤蠲租赐复:免除赋税。⑥齎:拿、持。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 (2)俾二水相通(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恂恂若不能( )
A.温和恭敬 B.善良大方 C.小心谨慎 D.孜孜不倦
(2)岁侵( )
A.侵犯 B.荒年 C.逼近 D.止息
17.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九思老,致仕。
18.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19.徐九思执政有方,在多方面有所建树,请联系全文分项概述。(3分)
20.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部分对塑造徐九思形象的作用。(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石坞山房图》记
(清)汤斌
①吴郡山水之佳,为东南最,而尧峰名特著者,则以汪钝翁先生结庐故也①。钝翁文章行谊高天下,尝辞官读书其中,四方贤士大夫过吴者,莫不愿得一言以自壮。而钝翁尝杜门谢客,有不得识其面者,则徘徊涧石松桂之间,望烟云杳霭,怅然不能去也。以此钝翁名益重,□亦有病其过峻者矣。
②王子咸中,旧家吴市,有亭台池馆之胜,一旦携家卜邻,构数椽于尧峰之麓,曰石坞山房。日与钝翁扫叶烹茗,啸歌晏息,钝翁亦乐其恬旷,数赋诗以赠之,称相得也。钝翁应召入都,咸中复从之,舍舟登陆,千里黄尘,追随不少倦,盖其有得于钝翁者深矣。余尝过吴门,晤钝翁于城西草堂,读其所为尧峰山庄诸诗,慨然欲往游,未果。至京师, 始与咸中相见,叩其所学,大约以钝翁为宗。间出其《山房图》请记。余既心仪其为人, 而又自悔不获身至尧峰,以观其所谓文石、乳泉者,犹嘉得于图中,想见其滕门萝径、芒鞋竹杖,相过从吟咏时也,乃抚卷叹息者久之。
③昔王摩诘辋川别业,山水踞终南之胜,时有裴迪以诗文相属和,至今览其图画,所谓斤竹岭、华子冈,仿佛犹想见其处。摩诘在开元、天宝间,立身不无可议②,徒以文词之工,犹为后人所艳慕如此;钝翁品行之高洁,学术之正大,有非摩诘所敢望者。咸中志趋卓然,其所进未可量,或亦非仅仅裴迪比,后人见之而向慕当何如也?故为之记。
[注]①汪钝翁:名琬,清初名吏,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②立身不无可议:指王维在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伪职。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且 B.然 C.乃 D.盖
22.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郡尧峰因汪琬结庐而著名。
B.王咸中追随汪琬而受其影响。
C.作者尝过吴门观《山房图》。
D.作者认为王咸中进步不可量。
23.请简要写出第③段画线句的推理过程与结论。(3分)
24.汤斌为王咸中作记,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汪琬,是否离题呢?请作分析。(4分)
三.作文 70分
25.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遭遇心灵阴霾时,有人通过寄情外物来驱散,有人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达成自我和解。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先致其知
(3)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4)斗酒十千恣欢谑
2.(1)B (2)C
3.通过援引王闿运对《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评价,承接上文晚明批评家对该诗艺术特色的有益探索,说明了该诗历史地位的重要转折,引出下文写闻一多、李泽厚对它的主题内涵、审美趣味进一步阐释,并为后文阐述王闿运、闻一多将它看作宫体诗的误解做铺垫。
4.对《春江花月夜》的一切赞叹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冒犯/不尊重。
5.C
6.A
7.本诗的“宇宙意识”表现在如下方面:诗中先用“千万里”“江天一色”等语描绘出澄澈、旷渺的江月景色,从空间上极写主人公所面对的广阔世界;接着又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时间上写出自然的无穷和整个人类的生生不息。由此,诗人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用“愿逐月华流照君”表达了美好的期许,并以“谁家”“何处”表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普遍存在的。
8.调整叙述节奏,营造出画面定格的效果,强化了少年第一次看到野马群时惊喜的心情;更突出与下文“此刻”的伤心的反差,使读者在一起一落之间充分感受少年对新鲜世界的憧憬和对乏味现实生活的失望。
9.答案示例一:乙文更合适。“渐渐”“慢慢”“拍了拍”等词的使用,舒缓了叙事节奏,将少年沉浸在悲伤中尚未完全走出的形象进行了简单而传神的刻画,与上下文中他一面眷恋过往生活,一面憧憬外面世界的矛盾状态非常契合,与甲文相比转变没那么突兀;同时也突出了枣红马的善解人意与自由天性对少年的影响,为天亮后少年一骑绝尘地离开暗蓄力量。这一写法使人物形象在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更为丰厚饱满。(也可从枣红马艺术形象的塑造入手分析)
答案示例二:甲文更合适,刻意用清脆的鸟鸣划破忧伤压抑的氛围,将少年从失落伤悲的状态中抽拔出来,接着又写少年上马奔驰前“拍”“跃”“跳”等一系列动作,干脆有力,突出少年转换心情后下定决定、蓄势待发、准备逃离的状态,暗示着后文的情节将发生重大转折。乙文的写法比较平淡,甲文动静相衬,行文更有波澜起伏感,也更好地刻画出少年充满朝气活力、勇于探索突破的形象。
10.亲爱的儿子,你要知道一直生活在山林中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那反而是对我们人生的束缚。不离开闭塞的山林,就无法看到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没有身体上的束缚,而是有前往世界任何一地的勇气。所以我爱山林、野马与草原,却也要跑出来看更美的世界。
(情境要求: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儿子疑问的核心;具有父子间对话感,语言通俗易懂。关注焦点:父亲和儿子对幸福自由生活认识的异同;思考角度:对山林生活的认识、走出山林的原因、身为中年人对当初人生选择的进一步思考,符合文意即可。)
11.答案示例:本文不详细交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情节的来龙去脉,主人公也没有具体姓名,仅以“少年”代称。时空和人物的虚化,“历经磨难”的高度浓缩,都是为了突出最能引发普遍共鸣和反思的象征性事物:走出山洞隐喻走出闭塞原始的生活环境、改变人生命运;外来中年人驾驶着越野车从红土地上疾驰而过,代表城市生活对少年内心深深的叩击和触动;枣红马就像是从红土地里跳脱出来的逃离者,强烈地暗示着少年期望奔向外面世界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本文揭示了人面对美好新生活时憧憬、追求,一旦拥有又难免怀念过往的生存状态,但全文几乎没有直接揭示主旨的语句,而是将其隐藏在富有象征意味的事物和情节中。寓言体小说使精深的思想和隽永的哲理得以通俗、平易、畅达的表现,容易激发读者共鸣。(6分)
12.C
13.D
14.答案示例:Blue更适合。这首诗写于作者谪守南巴将要赴任时,眼中所见是年年岁岁梅枝不变的寒意,落日下沉、孤舟漂泊的萧索,此去万里,此生无望,静寂的湘水茫茫无际,几声猿鸣更添悲凉。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
15. (1)袖子里藏着 (2) 使;让
16. (1)C(2)B
17. 赵文华回到朝堂,他为报当日的嫌怨,伙同别人一起给徐九思构织罪名,因为徐九思当时年事已高,就让他辞官退休了。
18. 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19. 区分强弱善恶,恩威并加,理讼锄奸,匡正风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方针,赈灾帮困,救济贫民;从百姓生活的长远利益出发,修路筑桥,兴利便民。
20. 先以简短有力的语句表现徐九思对底层百姓无力买粮的深切担忧,一个“彼”字反映出其远豪强而近贫民的为官立场;再以加强语气的反问句,突出即使有天子的惠民政策,也更需要像自己这样的地方官根据事态的轻重缓急来适时地加以变通,“第”的强调尽显其当仁不让、勇于担责,充分表现徐九思关爱百姓,殚精竭虑为百姓施惠谋利的特点,也可见其直陈事实、耿介正直的秉性。
21.B
22.C
23. 参考答案:王维品行不高(立身有可议),仅以文词工就为后人艳慕,汪琬品行高且学术正,所以汪琬比王维更为后人艳慕。
【评分标准】
(1)王维的品行不高/立身有可议(在品行上有瑕疵),仅以文词工就为后人艳慕;(1分)(两点需要同时答到,只答一点不给分。)
(2)汪琬品行高且学术正(才德兼备);(1分)
(3)所以,汪琬比王维更为后人艳慕。(1分)
24. 参考答案:不离题。汪琬是名吏、散文大家;王咸中先和汪琬于尧峰为邻,后又追随汪琬入京,两人相交密切,咸中所得甚多;写汪琬就是借他来抬高王咸中。
【评分标准】
(1)不离题(仅表态不得分,只分析而无明显表态,根据其表述决定是否扣分。)
(2)汪琬是名吏,散文大家(汪琬才德高,名望大)(1分)
(3)王咸中先和汪琬于尧峰为邻,后又追随汪琬入京,两人交往密切,(1分)咸中所得甚多(1分)(交往深1分,收获多1分)
(4)写汪琬就是借他来抬高王咸中(1分)的社会身份地位、名气、声望(用汪琬侧面衬托王咸中的才—“叩其所学,大约以钝翁为宗”、德—“钝翁亦乐其恬旷”、志—“咸中志趣卓然”1分)(考生答到文章写汪琬是为了突出、抬高衬托王咸中即可得 1分,或者能写出用汪琬侧面衬托王咸中的才、德、志也可得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