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人的由来
我从哪里来?
人类从哪里来?
作为个体的人的由来
人类这一物种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人的生殖)
第四单元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说出并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化来的。(重点)
2.通过比较四中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人类的形态特征,描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重、难点)
1.小明在动物园看到黑猩猩时问爸爸:“黑猩猩会变成人吗?”如果你是小明的爸爸你会怎么回答呢?
不会
2.乐乐特别喜欢看神话故事,对于“人是神创造的”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你赞同他的想法吗?有什么依据吗?
想一想,议一议
科学依据:19世纪时,进化论的建立者__________,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人不是神创造的,我们要相信科学
达尔文
1.人类这一物种的从哪里来
猜一猜,说一说
2.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请你推测一下,“一类古猿”是指什么?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_________________
森林古猿
人
现代类人猿
森林古猿
大猩猩
黑猩猩
长臂猿
猩猩
观察与思考(P3)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哪些地方?
2.这些类人猿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答:亚洲、非洲等地的热带或亚热带丛林中
答:(1)依靠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果实、嫩芽等)来生存
(2)没有制造工具、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
(3)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
观察与思考(P3)
3.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根本区别 类人猿 人
生活方式
运动方式
制造工具的能力
脑发育程度
树栖生活
地面生活
臂行
直立行走
使用自然工具
制造并使用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脑容量约为400ml,
无语言能力
脑容量约为1200ml,
语言文字能力强
观察与思考(P3)
4.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类
类人猿
(1)具有制造和使用各种现代化工具的本领,使得其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
(2)种植、养殖技术提高
(3)加强医药卫生保健
(4)建设生活空间
数量急剧增加
(1)使用自然工具,没有人类的能力,处于听天由命的境地
(2)因人类开发使其生存空间减少
数量日益减少
因此,让类人猿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是人类的义务,这就需要人类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森林古猿
深林古猿生活场景想象图
1.时间:
2.分布:
3.生活方式:
距今1200多万年前
广泛分布与非洲、亚洲、欧洲地区,
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以树栖生活为主,和现代类人猿一样
为什么森林古猿的一支,会走向演化成人的道路呢?
臂和手逐渐灵巧
1千万—2千万年前地壳运动剧烈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地球
东非大裂谷
地形和气候发生巨大变化
一部分热带丛林变成稀树草原
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环境 改变
自身形态结构变化
直立行走
解放前肢
手足分工
使用树枝、石器等工具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
制造复杂工具,用火
大脑越来越发达
产生语言
人
进化成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改善身体营养
想办法解决各种困难
促进脑的发达
合作探究:
1.【旁栏思考】地壳剧烈运动和气候激烈变化,会对生活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2.人类的起源地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科学依据呢?
3.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因素有哪些?
4.现代类人猿能进化成人类吗?
生物适应环境
合作探究1:
【旁栏思考】地壳剧烈运动和气候激烈变化,会对生活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使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森林一部分消失了,形成草原。
这些环境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生活在森林树上的部分古猿不得不从树上下到地面。
为了获得食物,他们要用下肢支撑身体,用前肢去抓取、捕捉食物,逐渐以质量行走方式适应平地上的生活。
环境影响生物
拓展:随着人类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不断通过技术手段改变环境,成为生物圈中的最强者,生物圈的面貌已经由于人类活动而大大改变。
东非大裂谷
生物改变环境
合作探究2:
人类的起源地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科学依据呢?
答:1.人类的起源地是东非大裂谷。
2.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能直立行走。
3.科学依据: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
约20万年前 周口店用火遗迹
例如:
(1)生活在300万年前的人了远祖——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
露西的髋骨比较宽阔,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肢骨更
粗壮,有利于直立行走。
(2)古人类遗物化石——石器
古人类能够使用工具,如石器等。这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
御敌能力大大增加。
合作探究3:
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因素有哪些?
答:外因:环境的改变,包括地壳剧烈运动、气候剧烈变化、森林的大量消失。
内因:身体能够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大脑发达等形态结构的变化
合作探究4:
现代类人猿能进化成人类吗?
答:不能。
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由当时的地球环境改变引起的。
现在的地球不会再出现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时的环境变化。而且现代类人猿
与森林古猿在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现代类人猿不可能再进化成人类。
拓展:
右图为黑猩猩和人的骨骼示意图,对比如下表
黑猩猩和人的骨骼示意图
(左:黑猩猩,右:人)
骨骼 黑猩猩 人
头骨 脑颅腔小 脑颅腔大
面颅骨发达 面颅骨退化
脊柱 弓形 S型
四肢骨 上肢骨发达 下肢骨发达
分子生物学方面证明人类与___________亲缘关系最近。
看图填空:
部分灵长目生物的进化及关系示意图
黑猩猩
技能训练
1.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
观点: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也可以解释为从一定的立场或
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2.科学家的观点往往是根据________提出的。
同一个问题
方法和手段不同
事实1
事实2
事实3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同一个事实
科学家不同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事实
3.判断下列陈述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①古人类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
②“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③其他地区没有发现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④其他地区没有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⑤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技能训练
事实
事实
事实
观点
观点
小 结
森林古猿
自然条件改变
形成东非大裂谷
不适应环境者
灭绝
生活在森林中
现代类人猿
下地生活
直立行走
使用工具
手足分工
制造工具
火的使用
大脑发达
产生语言
现代人类
劳动
解放前肢
1.判断题
人类是由女娲用泥捏出来的。( )
人类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时期进化来的。( )
少女露西是出现最早的古人类。( )
少女露西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
人类已经强大到能够改变生物圈的面貌,可以随意改造大自然。( )
练一练
×
√
×
√
×
2.选择题
(1) 在东非大裂谷地区,导致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的直接原因是( )
A. 地面食物丰富 B. 扩大生活范围 C. 树上天敌增加 D. 森林大量消失
(2)从古猿进化到人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变化是( )
A. 学会用火 B. 直立行走 C. 产生语言 D. 制造工具
练一练
D
B
(1)人类和类人猿有这共同的祖先,是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古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比较_________的工具,促进了_______的发达。
(3)在从猿进化到人的发展过程中,大脑中主管_______的区域日益完善,形成______,使相互之间能
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3.综合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练一练
森林古猿
复杂
大脑
语言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