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7 17: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斯大林执政时期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3.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4.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 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 ”毛泽 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5.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
A.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6.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 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
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 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7.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8.1989年3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随后,国会通过决议,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90年实行大举,以民主论坛为首的反对党联盟获胜组阁,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在野党。这表明
A.匈牙利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 B.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的失败
C.匈牙利的社会日益走向动荡 D.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非法组织
9.1988年,西德赴东德的访问人次从1970年的125万增长到555万;东德赴西德的访问人次从105万增长到674万;东西德间电话通话次数从70万增长到4000万;东西德之间贸易额从46亿西德马克增长到141亿西德马克。这体现了
A.区域集团化推动两德交流频繁 B.欧洲的联合促进两德经济发展
C.苏联实力的下降推动两德统一 D.东西德联系加强推动统一进程
10.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的行为是苏联领导人当时始料未及的,它加速了苏共的解体。此后,波罗的海地区的独立浪潮继续发展。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的根源是
A.欧盟积极东扩 B.西方和平演变 C.苏联社会动荡 D.民族分离主义
1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上述材料说明
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C.改革对于解决东欧国家的社会危机没有任何作用
D.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是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12.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及苏联停止存在。独联体以主权平等为基础。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瓦解 B.新成立的独联体属于联邦制国家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正式结束
13.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里的“道路”指的是
A.不结盟运动 B.两大阵营对立
C.多极化格局 D.欧洲一体化
14.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是不结盟的主要创始人。为了取得新兴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他在10年间访问了30多个国家。这些举动
A.推动冷战向更深层次发展 B.打破了美苏两分世界的局面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15.1969年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南斯拉夫时装博览会上发现了几位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尼克松总统交办的工作,他甚至不顾外交礼节,跑着追赶中方人员,请求会晤中国驻波兰大使并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收到汇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有门道了,可以敲门了,拿到敲门砖了。”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趋向缓和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伊始,南斯拉夫建成了高度集权,行政管理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经过几年发展,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等弊端日渐凸显、由子苏联和南斯拉夫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巨大分歧,1948年,苏联宣布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情报局,而且还采取严厉的经济封锁。加上自然灾害和为了对付入侵威胁而增加的军费开支,南斯拉夫出现了国内社会危机……南共首先进行了理论创新,以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的论点作为实行自治的理论依据,借鉴战时工人管理企业的经验,独立探索了一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建立了一种以工人自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初期南新拉夫形成工人自治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经营好坏同员工的物质利益结合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物质激励,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推行社会自治,基本取消了联邦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地方权利大大加强,形成多中心的地方集权主义,加剧了南斯拉夫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南斯拉夫解体。
——摘编自钱澄《试论前南斯拉夫改革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基评价有斯拉夫的改革。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超级大国的表现常常像两个全副武装的盲人在一间屋子里摸着找路。每一个人都认为对方使自己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因为他认为对方能够看得很清楚。事实上,变化不定、妥协、前后不一,才是决策的本质。但屋里的每一方都倾向于把对方看成是始终如一的、有远见的和一贯的。于是,时间长了,就是两个盲人也能造成巨大的伤害,更不用说给屋子带来的损失了。
——摘编自基辛格《白宫岁月》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个盲人”是如何互相伤害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美国遇到……的那种挑战”是指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举一例这一时期中国外交上取得的成就。
1-5 BDABB 6-10CAADD 11-15DAACD
16.(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国际危机(苏联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情报局,采取严厉的经济封锁)国内社会危机、南共进行理论创新(借鉴战时工人管理企业的经验)自然灾害。
(2)评价:建立起具有南斯拉夫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经济上的宏观失控、政治上的地方集权主义、民族矛盾的日趋笑锐。
17.(1)伤害:政治: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史实: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关系正常化。
(3)标志:苏联解体。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史实: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