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二.教学重难点:
1.会写本课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资料导课
1、出示雷锋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谁?(生:雷锋)
2、师:是的,这位身着军装的战士就是──雷锋。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许多关于雷锋的资料,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出示雷锋介绍,学生读。)
3、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去寻找雷锋的足迹,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强调“锋”的书写要领,生书空。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从课题开始,教师一笔一画板书,易错处重点强调,学生跟着书空,使书写指导成为课堂常规。导入新课从表达入手,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初读课文,给生字正音。
1、请大家自由地把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的帮助读准字音,争取认识它。(自读课文)
2、标小节序号。
3、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
4、五个学生接读课文课文(指名),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问题:我们在哪里找到了雷锋的足迹。师相机正音 。
【设计意图:“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学会倾听,是一种习惯。】
(三)感悟课文
1、师:我们在哪里找到了雷锋的足迹?(生回答)板书:小溪边小路上
2、先去小溪边看看,课件出示第一小节,点名读。指导朗读呼唤雷锋的句子,引导孩子体会找了好久找不到的着急心情,呼唤时声音要大一些。
3、师:小溪听见了你们的大声呼唤,它是这样回答的,课件出示第二小节,点名读。认识“曾”,曾经,就是从前的意思。随文识字,认识“蒙蒙”意思是雨小却很密。猜一猜“泥泞”的意思,谁走过泥泞的路?说一说感受。“脚窝”和“脚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路难走。
为什么是“抱”着孩子,不是“背”着孩子?让学生体会到雷锋的细心、善良、乐于助人等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体会“迷路的孩子”当时感动、感激的心情,有感情地读一、二小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用自己的话讲讲一、二小节这个故事。思考:雷锋是个怎样的人?生自由回答,师板书: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体会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环节特别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写字教学
1.课件出示“冒”“留”。
2.生认读、组词。
3.生观察字形、结构,自由分享书写时注意什么。
4.师适时指导,板书,生书空,在课本上各描一个写一个,师提醒书写姿势,巡视指导。
5.点评、修改,再各写一个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寻找书写重点和难点,师适时指导范写,点评时继续让学生给出建议,加深印象,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继续感悟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点名读,认识“顺”,指导读出第二句话的更显焦急之处。
2、同桌合作学习第四小节,互相读一遍,思考:雷锋在小路上帮助了谁。生回答,理解“年迈”的意思。多种方法认识“瓣、莹、踏”(编儿歌、猜字谜、换部件、组词、做动作)。说话练习:晶莹的(),理解晶莹的意思。图片认识“荆棘”,识记生字。提出问题:荆棘可能会划伤雷锋的腿和脚,大娘很重,背着她可能会划得更疼,那雷锋为什么要“背”呢?(生自由回答)假设引导:假如这是一对母子,儿子不会让母亲走在荆棘上,为什么?(引导出“有亲情”),可是雷锋和大娘师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没有亲情,为什么还要“背”着大娘?(引导孩子想到雷锋叔叔的“无私奉献”精神)此时大娘的心情如何?(感动)带着这种心情生生合作读第三、四小节。(配舒缓的音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无私”是个难点,孩子不容易想到,于是我提出问题和假设,引导学生慢慢去思考和体会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
3、学习第五小节,集中认识“觅、需、献”,多种方法(编儿歌、猜字谜、、换部件、组词),知道“寻觅”的意思。指导读最后一句“啊,终于找到了——”,读出惊喜、喜悦的心情。理解“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身边处处有温情。】
(六)检查识字。生自由读词语,排火车检查一遍。
【设计意图:低段教学里,巩固识字环节不能少。】
(七)感情升华。
1、找找什么的“雷锋”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2、倡议:希望同学们学习雷锋的精神,争做学习雷锋好少年!
3、课后作业:继续寻找身边的“活雷锋”,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活雷锋”,并且去学习这种“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表达方法的迁移,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