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齐桓晋文之事》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9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02 《齐桓晋文之事》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9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7 19: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2022《齐桓晋文之事》完整教学课件(共五个课时)
导入新课:
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
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
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
在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选择。
一条是选择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一条是选择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
孟子选择了哪一条路?
第一课时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孟子》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核心,表现在养民、教民)、王道、性善论
课文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创作于战国时期。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
课文诵读及正音
读文本,正字音
胡龁

觳觫
hú sù
褊小
biǎn
忖度
cǔn duó
便嬖
pián bì
吾惛
hūn
放辟

畜妻子


zhì
庠序
xiáng
孝悌

课文疏通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助词,的
闻:使……听到
谈论
“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流传
不得已,“以”,通“已”,止。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根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之徒:这类人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第一层(1—2),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王道”与“霸道”
“王道” “霸道”
以仁义治天下
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以德服人
以力服人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安抚
表顺承
阻挡,抵挡

加强疑问语气,“吗”
从何处
表修饰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
以:介词,用
省略句。以(之)衅钟
翻译:(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
第二课时
《孟子》最经典的、流传最广的十句话
在孔子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者,就是孟子。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一路行来,我们读过许多孟子的经典名句,今天要分享《孟子》最经典的、流传最广的十句话,影响了中国人千年,希望能启迪你的人生。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感悟】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舍身取义”传唱千年,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道义,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酒热血,九死不悔。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感悟】能抵住诱惑,捱得住贫穷,不畏惧强权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人格的标准。
3
虽千万人,虽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自我反省而发现正义在我,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感悟】虽然有千辛万苦、千难万阻,哪怕我只是莹虫之光,结局是粉身碎骨,身败名裂,依然在所不辞、初心不改。
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感悟】不管什么人,修身都是基本功,没有远大梦想,也要坚持修炼自己。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译文】常怀忧患之心,才能生存下来;沉溺于安乐之中的,常常自取灭亡。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感悟】只有走出舒适圈,才能有所成就。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感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译文】人最重要的是人民,国家是将要的,而君主的地位是最轻的。
【感悟】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感悟】人永远是制胜的第一要素。不要羡慕他人的好运气,你必须明白,强大的武装的自己,永远胜过好运气。
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就把这种尊敬推及别人有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把这种爱护推及别人的孩子。做到这样,天下就像是手掌中翻转小东西一样容易治理。
【感悟】最和谐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
10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
【译文】如果想要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
【感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第一层重要文言知识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谈论
2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句
3、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这个话题)
王: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致胜之道也。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⑤道理,道义、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重要实词:道 名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道:动词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恐惧发抖的样子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吝啬
本来
的确
狭小
就是
而:连词,却,表转折
若:这样。就:动词,靠近走向
识:知道
诸:之乎,兼词
然:对,正确
翻译: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怜悯;痛惜
区别
应当,理所当然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
恶:怎么/那里
若:如果
是:这。诚:的确真的
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应该的。主谓倒装。之,助词,取独。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NO 1 逻辑三段论
A 凡是“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所处,宣王可以“保民”
B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所以,宣王“足以王矣”
绝招:三段论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NO 2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
这是“仁术”
“以羊易牛 未见杀羊”
这是“仁术”的表现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第一阶段的论证
论点: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定理依据:“不忍之心”可以“保民而王”
事件:“以羊易牛”
积极意义:把“保民而王”的帽子牢牢地扣在宣王的头上
第二层(1)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句
3、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
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恐惧而战栗
就:走向
5、然则废衅钟与
6、不识有诸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9、然,诚有百姓者
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第二层(2)
与:同“欤”,吗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爱:吝啬
固:本来
然:是;诚:的确。
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
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13、是诚何心哉
1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1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第二层(3)
小、大:形作名 恶:何,怎么
隐:恻隐,哀怜
诚:真的
宜:应当 主谓倒装句
伤:伤害
远:形作动,远离
1、舍南舍北皆春水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重点实词:舍
房屋
放下
停止
建房
重点实词:爱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爱护 、疼爱
吝啬
爱惜
爱慕,欣赏
通“薆”,隐蔽,躲藏
怜惜,同情
1、然则废衅钟与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孰与君少长
4、蹇叔之子与师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重点实词:与
同“欤”,吗
给予

参与
交好
第三课时
语文故事 说话的技巧
1、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花好多钱请人给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装得真好,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于是,这百万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就问道:“你猜得出来吗?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
“这只是假的,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2、马克吐温与一位夫人对坐,他对她说:“你真漂亮!”那位夫人高傲地说:“可惜我实在无法同样地赞美你。”而马克吐温毫不介意地说:
“没有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句谎话。”
3、马克·吐温在一次酒会上答记者问时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记者将他的话公诸于众,华盛顿的议员们一定要马克·吐温在报上登个启示,赔礼道歉。马克·吐温不慌不忙写了这样一张启事:
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不妥当,而且不合事实。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重点实词:爱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爱护 、疼爱
吝啬
爱惜
爱慕,欣赏
通“薆”,隐蔽,躲藏
怜惜,同情
1、然则废衅钟与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孰与君少长
4、蹇叔之子与师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重点实词:与
同“欤”,吗
给予

参与
交好
第二层(3—14),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揣测,估量
内心有所触动
...的原因
禀告
30斤为一钧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赞同,认可
说:通“悦”
夫子之谓:说的就是您。宾语前置
足以:足够用来
翻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究竟
因为
之:宾语前置标志
见:表被动
异:区别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形:表现
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何以异:宾语前置(凭什么)——怎么区分
翻译:“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枝”,通“肢”肢体
真的

越过
表修饰
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表递进,进而到
2.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1.形容词做动词,尊敬
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寡妻:正妻
治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 第三层(15—20),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
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所以....者:...的原因
名词作动词,用秤称重量
度:衡量长短
厉害,严重
考虑,思量
副词,难道
使.....受到危害
结怨,结仇
跟,同

兴:发动
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却不能推广到老百姓身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第三层(1)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夫子之谓也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表原因 合:符合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作名,视力 末:尖端
5、则王许之乎
宾语前置
这样
许:相信,认可
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7、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宾语前置(之,提宾 ) 第二个“见”:被
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 “尊敬”,后两个是“老人” 及,推及
1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第三层(2)
独:却
宾语前置
刑:“型”,做榜样
所以:表原因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3、家祭勿忘告乃翁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屠乃奔倚其下
重点实词:乃
这样

你的
竟然

于是
1、举头望明月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明以教我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5、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重点实词:明
明白地
视力
明亮
贤明
照明
公开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2、视之,形若土狗
3、无案牍之劳形
4、不与,归而形诸梦
重点实词:形
情形
形状
形体,身形
显示
课堂演练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样,动词)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如此,代词)
1.答案:A
解析:A项,像,动词。
课堂演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今恩足以及禽兽
B.挟太山以超北海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C.无以,则王乎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D.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答案:A
解析:A项,“及”都有“推广”的意思。B项,以:连词,表修饰;介词,用。C项,无以:不得已;没有什么可以用来。D项,见:动词,看见;介词,表被动。
课堂演练
3.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
B.何由知吾可也/曰:“牛何之?”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3.答案:C
解析: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课堂演练
4.下列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天下可运于掌
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答案:A
解析:A项,皆为副词,本来。B项,①介词,拿、用;②连词,表修饰。C项,①介词,对;②介词,在。D项,①连词,却;②连词,表并列。
第四课时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对,在这方面
凭借
使……听到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形容词做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
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还是
衣着陈设的漂亮颜色
美色,泛指宫女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穿着华丽服装的美女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吗?您的大臣都足够您使唤,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
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这样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开拓
使....朝见
临,这里指统治
指中原地区
像,如
表修饰
语气词,表揣测
恐怕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攀登
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
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
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
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同“返”,回到
根本
通“盍”,何不
使....战胜
会集,总算起来
方圆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孰:谁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
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
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
能御之?”
这样
憎恨,怨恨
申诉
如果
藏:(把货物)储存
涂:通“途”
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
抑:还是/难道 危:使动用法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为:因为 肥甘、轻暖:形容词作名词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了。
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辟:开拓 朝:使……朝见。
莅:临,统治 中国:古今异义,中原地区
第二部分(1)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若:如此
6、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爬
7、若是其甚与?殆有甚焉
其:难道 殆:恐怕,可能
8、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大(寡少弱强):形作名 敌:抵抗
第二部分(2)
9、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集:会集 服:征服
10、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1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疾:憎恨 愬:控诉
12、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假如 御:抵挡
第二部分(3)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假使
通“昏”糊涂
长久
只有
有志之士
一般人,平民百姓
放、侈:放纵放荡
辟、邪:不正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等到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哪里
规定
进于是:达到这一步
以:连词,表修饰
敏:聪慧
从而:接着
刑:名-动,处罚
译文: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动词。往,走向
侍奉,赡养
养活
妻子和儿女
丰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君主
足,够
奚,何。哪里
空闲
讲求
通“返”回来
根本
凶年:灾年,歉收的年份
惟:只
译文: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耽误,失
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小猪

头顶东西
重视
古代的学校
反复说明
尊敬兄长
须发花白。颁,通“斑”。
背负东西
无:不要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译文:
(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第五课时
文章分析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第一部分(1—20),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1—33),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34—35),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2、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课文结构
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
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
引出主张
阐述措施
岔开提问,转谈王道
提出论点,以例引导
正面晓谕,指明方向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是不为,非不能
推恩
引出“大欲”,指出危害
以战为喻,主张施仁
辟田地,朝秦楚
后必有灾
宣王请教
孟子说仁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文言知识总结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说: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7、盖亦反其本矣: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0、是罔民也: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以,通“已”,停止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说,通“悦”,高兴
枝,通“肢”,肢体
刑,通“型”,作榜样
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涂,通“途”, 道路
愬,通“诉”, 控诉、控告
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通假字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为长者折枝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皆欲赴愬于王
是罔民也
同“已”,止
通“肢”,肢体
同“悦”,高兴
通“型”,作榜样
通“盍”,何不。通“返”
通“斑”,
通“途”
通“诉”,控诉
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
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反而求之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
然后从而刑之
不能进于是
吝啬
……的原因
视力
回过来去
妻子儿女
中原地区
渤海
这样之后
在这方面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用尺量。
用秤称。
远离。
敬爱;老人。
爱护;幼儿。
词类活用
危士臣
朝秦楚
小固不可以敌大
从而刑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使动用法。使…受危害
使动用法。使…朝拜
加以刑罚。动词。
名词动用,穿。
小国,大国。
名词动用。种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将以衅钟
省略句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夫子之谓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状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ICIBA English for the majority of users to provide online translation, online dictionary, spoken English, English learning materials, Chinese dictionary, Kingsoft downloading services, is committed to provide you with quality authoritative online English service is 50 million English learners
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ICIBA English for the majority of users to provide online translation, online dictionary, spoken English, English learning materials, Chinese dictionary, Kingsoft downloading services, is committed to provide you with quality authoritative online English service is 50 million English learners
一词多义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ICIBA English for the majority of users to provide online translation, online dictionary, spoken English, English learning materials, Chinese dictionary, Kingsoft downloading services, is committed to provide you with quality authoritative online English service is 50 million English learners
一词多义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作业:
1.熟读课文,明确孟子王道思想。
2.结合注释,能翻译课文。
3.完成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