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共17题)
“天子好蹴鞠,满城尽髙俅(宋徽宗喜欢蹴鞠,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A.说明了知识分子备受社会尊重
B.体现了宋朝对外开放的风气
C.展现了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
D.反映了宋朝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A.农学著作 B.科技著作 C.编年体通史 D.神话小说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的内容是
A.元朝的建立 B.明八股取士 C.张骞通西域 D.清朝文字狱
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盛唐时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瓦子”里听说书
C.用筒车灌溉 D.在长安城东市贩卖货物
在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遍布各个街巷,瓦子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流连之处。说明宋代
A.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科技成就突出 D.中外交通发达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 50 余座……可容数千人。“《清明上河图》中也有大量熙熙攘攘街头热闹的景象。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B.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进步发展
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民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A.A B.B C.C D.D
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中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午餐吃的大米饭
C.下午边读《金刚经》边饮茶
D.晚上到瓦舍看戏曲《窦娥冤》
一位法国学者说过:(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
有
①会子②越窑青瓷③交子④岁币⑤夜市、早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⑤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在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用交子买首饰 B.挂年画,贴“桃符”
C.欣赏关汉卿的《窦娥冤》 D.参观市舶司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
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三国志》 D.《汉书》
产生于唐,经五代到宋的发展,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的是
A.诗歌 B.话本 C.词 D.散曲
下列的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D.文化繁荣
二、填空题(共2题)
宋词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杰出代表人物有豪放派的 ,婉约派的 。
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
三、解答题(共1题)
课前收集整理
1.明确活动主题: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建议:全班按每组 5—6 人分成若干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围绕“节日的起源”“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等主题进行探究。每个小组选出两个主题活动,完成“活动主题筛选记录表”。
活动主题筛选记录表
小组成员:
选择的活动主题一: 理由是:
选择的活动主题二: 理由是:
2.收集整理资料
建议:通过采访长辈、查阅书刊、上网浏览等,或与同学交流节日感受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注意在整理资料时,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相关节日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资料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介绍、系列作品、音像资料、自制网页、手抄报;等等。
四、复合题(共3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 探究一:制度篇
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探究二:经济篇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分别列举我国古代唐朝、宋朝历史上创新的生产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探究四:感悟篇
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
孝武(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武帝之雄才大略……
——班固《汉书》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的哪一治国策略?并分析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
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列举史实说明汉武帝“外事四夷”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汉书》和《资治通鉴》从不同角度对汉武帝进行了评价,请分别概括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综上所述,评价历史人物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主要表现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大方面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 【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
唐代农业生产工具发明
徐来军曾在《调笑令》中说:“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图 2
图 1 生产工具是什么?结合图 2 的图文,使用该工具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手工业的兴盛】
材料二
下列是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反映宋代手工业成就的一组图片。
i 上面图片反映的是宋代手工业哪一方面的成就? 当时哪一地方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如果让你在四件展品中选择最精美的一件,你会选择哪一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商业的繁荣】
材料三
南宋《舆地纪胜》一书载,泉州造船技术非常先进。大型海舶的建造,为泉州赢得当时“东方第一大港”的美称。朝廷的鼓励政策和造船业的大兴,又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范围,各国商船纷纷靠舶泉州,而泉州“每多造舟通异域”。
——张惠评 许晓松著《泉州古代史话》
材料三认为泉州赢得“东方第一大港”是因为哪一行业的发达?当时在泉州朝廷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材料四
在古代,都城的繁荣程度最能体现一个时代商业的发展水平。
下面两图是唐朝和北宋的都城平面示意图,据图回答:
i 东京城图中“州西瓦子”是具有什么功能的场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长安城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它在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17题)
1.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市民生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宋元时期,随着城市市民阶层形成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他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日益形成规模,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据“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髙俅(东京城流行踢球)”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
2.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对比掌握《资治通鉴》与《史记》的异同点。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历时 19 年编成。全书 294 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 1362 年的历史。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选项 C 符合题意。故选:C。
【知识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3. 【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 1362 年的历史。C 选项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在两部史书中都能査阅到,故 C 符合题意;ABD 选项都不在两部史书记述范围之内,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 C。
【知识点】司马迁与《史记》、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4.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肆。瓦肆也叫瓦子、瓦市。瓦肆中有看棚勾栏,可以上演戏曲,杂技,说唱等节目。由此可知在“瓦肆”里听说书不可能在唐时期看到,B 项符合题意。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唐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ACD 三项都是出现在唐朝时期的事物,能够看到,但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 B。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
5.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相关知识。
A.根据题干材料“在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遍布各个街巷,瓦子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流连之处”可知“早茶肆、夜茶肆;娱乐场所--瓦子”说明“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故 A 选项正确;
B.根据题干材料“在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遍布各个街巷,瓦子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流连之处”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不是“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故 B 选项错误;
C.根据题干材料“在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遍布各个街巷,瓦子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流连之处”可知,材料没有涉及“科技成就”问题,因此,材料不能说明“科技成就突出”,故 C 选项错误;
D.根据题千材料“在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遍布各个街巷,瓦子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流连之处”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通”问题,因此,材料不能说明“中外交通发达”,故 D 选项错误。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随着商业城市的增多,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故《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故选 C。
【知识点】商业贸易的发展、繁荣的都市生活
7.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因此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选项 C 符合题意;选项 ABD 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 C。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
8.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 18 年的时间所写成,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根据题目信息,本题选 B。
【知识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迁与《史记》
9.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为切入点,考查宋朝的社会生活。依据所学,《窦娥冤》是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因此南宋商人不可能看到。ABC 项符合南宋社会生活史实。故选:D。
【知识点】元曲
10.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以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交子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商业繁荣,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①③⑤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青瓷在唐朝时期就已出现,②不正确。岁币是宋与周边政权签订条约,每年缴纳的钱物,④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商业贸易的发展
11. 【答案】C
【解析】《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所作,所以不可能出现在宋朝,C 选项符合题意;ABD 选项都是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出现的镜头。
【知识点】元曲
12.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可知,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北宋东京。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北宋东京)和杭州,杭州改为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北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故选:C。
【知识点】商业贸易的发展、繁荣的都市生活
13.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可知,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北宋东京。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北宋东京)和杭州,杭州改为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北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故选 C。
【知识点】商业贸易的发展、繁荣的都市生活
1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当时宋徽宗喜欢蹴鞠,东京城也流行踢球,反映出宋朝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蹴鞠是当时市民非常喜爱的娱乐项目。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
15.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解析】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属于课本基础知识.
【知识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6.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可知是宋词。故选 C。
【知识点】宋词
17.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解析】题干给出的货郎、两宋纸币图片都属于商业领域,它们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填空题(共2题)
18. 【答案】苏轼;李清照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故填:苏轼或辛弃疾、李清照。
【知识点】宋词
19. 【答案】窦娥冤
【知识点】元曲
三、解答题(共1题)
20. 【答案】略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
四、复合题(共3题)
21. 【答案】
(1) 郡县制。
(2) 科举制。
(3) 曲辕犁 秧马。
(4) 唐诗 宋词 元曲。
(5) 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勤学多问,善于动脑等。
【解析】
(1) 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3) 我国古代唐朝创新的生产工具包括:曲辕犁。宋朝的创新成果为秧马。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秧马,旧时中国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
(4) 唐诗泛指为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历来诗歌水平的最高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被称为长短句。词源于民间,始于唐朝,兴于五代,而盛于两宋。由于两宋在词的发展上达到巅峰,因此,词多被称为“宋词”。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
(5) 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重要任务在于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勤学多问,善于动脑。
【知识点】元曲、科举取士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农业的发展、多彩的文化艺术、宋词、经济的繁荣
22. 【答案】
(1) 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地位开始上升,成为正统思想,并使得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2) 公元前 129 年、公元前 121 年分别派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
(3)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有亡秦之失。
(4) 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准确地评价;抓住主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评价。
【解析】
(1) 第一小问策略,结合材料“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知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影响,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成为正统思想,并使得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2) 汉武帝于公元前 129 年、公元前 121 年分别派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
(3) 依据材料“孝武(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武帝之雄才大略……”可知《汉书》对汉武帝是肯定其功绩,其观点为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材料“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可知《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持否定态度,其观点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准确地评价;抓住人物主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评价。
【知识点】北击匈奴、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23. 【答案】
(1) 曲辕犁;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等等。
(2) i 制瓷业;景德镇。
ii 略。
(3) 造船业;市舶司。
(4) i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ii 布局严整对称、街道整齐等等;长安既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会。
【解析】
(1) 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要掌握盛唐的社会气象、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的原因及表现和影响的相关知识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
分析图片可知图 1 是曲辕犁,图 2 是筒车。唐朝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2) i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著名的瓷窑:五窑: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河南钧窑、浙江哥窑、浙江河南的官窑,其中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ii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著名的瓷窑:五窑: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河南钧窑、浙江哥窑、浙江河南的官窑,其中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所以我会选择哥窑。
(3) 阅读材料三可以看出宋代造船技术非常先进,当时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宋朝时,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4) i 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ii 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市坊分开;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商业区与居民区分开;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等。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长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
【知识点】繁荣的都市生活、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