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人教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12题)
猜一个历史谜语:持久和平(打一古地名)。下列王朝中,定都此地的是
①隋朝
②唐朝
③北宋
④元朝
⑤清朝
A.①② B.②④ C.③⑤ D.①④
魏征曾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话进谏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理念,成就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对这位帝王的政绩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按照军功大小分封,实行土地私有 B.建立完善监察制度,加强思想控制
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直言进谏 D.推行改革采用汉法,创立行省制度
魏征曾经对唐太宗说:“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劝谏的人心怀恐惧,从而导致灭亡。”可见魏征提出的主张是( )
A.居安思危 B.重视农业 C.任用贤才 D.轻徭薄赋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D.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下列属于唐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有: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实行领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分割宰相的军权
③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④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雄汉盛唐民族兴的光景是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见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局面
B.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回族
C.西汉、唐朝、元朝都是结束长期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
D.《百家讲坛》中“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的主题应为贞观之治
统治者能虚心听取意见,大臣才会敢于直言进谏。下面哪一组君臣身上有最充分的表现
A.唐太宗——魏征 B.武则天——张骞
C.唐玄宗——房玄龄 D.秦始皇——司马迁
“她在位时,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说明“她”统治时
A.使唐朝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 B.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C.善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D.为唐朝鼎盛奠定了基础
二、填空题(共2题)
唐太宗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广纳贤才。任用的 敢于直言;任命房玄龄和 为宰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玄宗(712—756 年在位),在他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但在他统治后期生活奢侈腐化,官吏贪渎,豪强相并,民日贫困,危机已经潜伏。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三、解答题(共1题)
历史上为什么把唐太宗(年号贞观)时期的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复合题(共5题)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1) “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是
A.提倡节俭 B.整顿吏治 C.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
(2) “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年,米每斗值二钱。”这说明贞观年间
A.粮食紧缺,经济凋敝 B.米价没有任何波动
C.整肃吏治,巩固统一 D.粮食生产得到发展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都是著名的宰相。
材料二
《旧唐书》称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材料三
“开元盛世”时,“四方丰捻(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1)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制度。从唐太宗个人角度如何理解“朝中人才济济”。历史上是如何称其统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材料二的不同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可以用于研究历史上哪位皇帝的政绩?为什么历史上称其统治为“开元盛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1) 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衰落与复兴的历史,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人说,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结合材料二请你谈谈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梁治平《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
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材料三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困穷!闻有鬻(卖)男女者,朕甚愍(同‘悯’)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骈宇骞《贞观政要卷六·仁恻第二十》
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骈宇骞《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第三十》
(1)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所学,举出材料二中“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的一个例子。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中,吸取了怎样的治国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太宗“存百姓”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怎样的治国理政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三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材料三说明唐朝是通过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的?结合该制度的内部关系,分析其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12题)
1. 【答案】A
【解析】谜语持久和平的谜底是长安,618 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故选:A。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朝的统一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魏征曾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话进谏唐太宗,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重用魏征等,出现了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故选:C。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完善的相关内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故选:B。
【知识点】女皇帝武则天
4.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析】据题干可知,这位帝王是唐太宗,唐太宗虚心纳谏,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深受唐太宗的赏识。故对这位帝王的政绩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直言进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5.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统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劝谏的人心怀恐惧,从而导致灭亡。”可知,魏征提出的主张是A选项居安思危。BCD三个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6.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治国政策。
A.根据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因此,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让他们做“明镜”;虚心纳谏,重用谏臣,来知自己“过错”。故 A 正确;
B.“民族政策”是指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材料并未涉及。故 B 错误;
C.“制定法律,减省刑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错误;
D.“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是强调重用忠臣。故 D 错误。故选:A。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7. 【答案】D
【解析】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D。
【知识点】“开元盛世”
8.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相互牵制监督,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①符合题意;北宋时期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因此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武则天统治期间,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因此③符合题意;清朝雍正帝时,创立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岀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综上,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排除 ABC 项。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
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根据已知的朝代即可推出:隋朝后面为唐朝。选项中 A 为北魏孝文帝改革,B 为东晋时期的历史史实,C 为隋朝的历史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D 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盛世,开元盛世为唐玄宗的盛世。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0. 【答案】C
【解析】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你选出说法错误的选项,此题宜用排除法。选项 A 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扰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局面,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选项 B 正确,元朝建立后,民族融合的趋势继续加强,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选项 C 错误,西汉时期并未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此时还存在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的少数民族政权等;唐朝也不是结束长期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选项 D 正确,“太宗”、“魏征”、“以民为本”的主题应为贞观之治。选项中 ABD 均说法正确,选项 C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1. 【答案】A
【解析】唐太宗不计前嫌任用魏征,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能虚心听取意见,传为千古君臣之佳话,A 项正确;张骞为西汉时期人物,武则天为唐朝时期人物,B 项错误;房玄龄是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不是唐玄宗时期人物,排除 C 项;司马迁为西汉时期人物,D 项错误。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2.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她在位时,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鼎盛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女皇帝武则天
二、填空题(共2题)
13. 【答案】魏征;杜如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等。故填:(1)魏征、(2)杜如晦.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4. 【答案】开元盛世
【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答案是:开元盛世。
【知识点】“开元盛世”
三、解答题(共1题)
15. 【答案】汰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解析】
【分析】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答案为: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时期的统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四、复合题(共5题)
16. 【答案】
(1) D
(2) D
【解析】
(1) 汉初的几位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衣民,劝诚百官关心农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这些措施促成了“文景之治”出现,因而“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是轻徭薄赋,故选 D。
(2) 材料“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年,米每斗值二钱。”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状况,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原因是他采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统治措施。D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D。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文景之治”
17. 【答案】
(1) 三省六部制;广纳贤才,知人善于任;“贞观之治”。
(2)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治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3) 唐玄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解析】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从唐太宗个人来说: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 《旧唐书》称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是从武则天打击敌对官僚贵族角度来评价武则天;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是从武则天的政绩来说,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治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学生可以选择其一,自圆其说即可。
(3)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的政绩。因为唐玄宗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因此被称为“开元盛世”。
【知识点】“开元盛世”、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8. 【答案】
(1) 孟子实行仁政的思想。
(2) 衰落:秦朝时焚书坑儒
复兴: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任答一点)
(3) 材料二中“去奢省费,轻徭薄赋”说明唐太宗注重减轻人民负担,“安用重法”说明唐太宗减轻刑罚,实施仁政,与孟子的思想基本一致。
【解析】
(1) 根据材料中“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可以得出,孟子实行仁政的思想。
(2)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时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衰落;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
【知识点】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孟子与荀子、焚书坑儒
19. 【答案】
(1) 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2) 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教训: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
(3) 赎还流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
(4) 以民为本。
【解析】
(1) 据材料一“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可知,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2) 据材料二“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可知,“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的例子是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中,吸取了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的治国教训。
(3) 据材料三“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困穷!闻有鬻(卖)男女者,朕甚愍(同“悯”)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可知,唐太宗“存百姓”的主要措施包括赎还流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
(4)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孟子与荀子、开通大运河
20. 【答案】
(1) 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与民为善)。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 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3) 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4) 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既能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5)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从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先存百姓”等,可看出唐太宗重视、爱护百姓。联系所学知识,可解答。
(2) 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重视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解答。
(4) 材料三是三省六部制简图,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既能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患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5) 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解答。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