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7 21: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共10题)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强化了唐朝国威
C.扩大了唐朝疆域 D.传播了中国文化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公元 628 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 年的时间,5 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 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A.弘法大师 B.鉴真 C.崔志远 D.玄奘
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其中唐朝时期的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对其相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西域
B.玄奘在那烂陀寺研习佛学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的亲身见间由弟子整理成《西游记》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张角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对外交往 B.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进步 D.中央集权加强
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剧《贞观长歌》中
A.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地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B.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文成公主入藏
唐代两位高僧不忘“西行”和“东渡”的初心,在历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通了丝绸之路
C.促进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繁荣与开放”是唐朝的社会特征。下列历史现象能够说明唐朝“开放”的有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遣唐使来华
③玄奘西游天竺
④鉴真东渡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下列文物出土于唐代墓葬,这些出土的文物反映出什么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二、填空题(共2题)
唐朝时高僧 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坚持不懈传播唐朝文化;贞观年间,高僧 西游天竺取经。
唐与新罗的关系。
1、背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2、表现:
文化: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商业: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政治: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 选拔官吏。
科技: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
音乐:朝鲜半岛的 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三、复合题(共5题)
2015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朝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一带一路”建设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目前(2017年),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和支持,与我国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及70多份国际组织合作协议。
——摘自新华网
(1) 分别列出材料一中三个时期为丝绸之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依据材料二,写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图7和图9,两个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依据材料三回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有什么作用?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论述。
材料: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入中国。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摘编自《文明互鉴之光照亮陕西文化之路》
(1) 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 657 部,经过 19 年的努力,共翻译出 75 部 1335 卷,约 1300 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林料三
(1) 材料一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玄奘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写成一部书,这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和日本、天竺之间的交往史实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的史实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1)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微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 材料二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根据材料二概述“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
(3)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常须达”、“大唐国”,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当时把使节称为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4) 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繁荣与开放的隋唐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1) 材料一
隋开凿的南北大运河,连接着我国的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与海河五大横向水系。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隋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2) 材料二
隋唐在官吏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它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中的权力下移之弊,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上收到朝廷。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文化层次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中国历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二,说说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作用?
(3) 材料三
忆惜
唐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成,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材料四
①开元八年以后,经济上已出现了“五谷丰殖,物阜民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的局面。
②开元年间唐朝的各种法律规典章格式,形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完整体系。
③开元晚期,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④唐朝前期充满了文化宽容气概,跨越国界的贸易远远超过了汉朝的盛况,与周边或远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跃上了新高度,表现出对外来文明异乎寻常的欢迎与接纳。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材料四共同反映了唐朝时期哪一社会景象?出现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选择材料四提供的相关史实对应材料三中的诗句并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示例:
史实 诗句 说明
① 公私仓廪俱丰实 开元时期农业发展,五谷丰登
(4) 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地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列举将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综合上述材料,从繁荣与开放的隋唐时代,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10题)
1.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 17 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故选:D。
【知识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 【答案】B
【解析】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 12 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 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与洛阳白马寺有关的宗教是佛教。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的是佛教人物形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知识点】书法、绘画与雕塑的发展、道教与佛教、鉴真东渡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玄奘。由题干中“公元 628 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可知,题干中的唐代僧人指的是玄奘。唐贞观初年,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是把印度佛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故选:D。
【知识点】玄奘西行
4.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唐朝时期称印度为天竺,而非西域,故 A 错误。B、玄奘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故 B 正确。C、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东汉时期,并非玄奘回国后佛教才开始传入我国,故 C 错误。D、《西游记》是明朝时期吴承恩的小说,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是《大唐西域记》,故 D 错误。故本题选 B。
【知识点】玄奘西行
5.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奘西游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历经磨难,终于到达天竺,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材料描述的就是玄奘在取经途中经历的困难险阻。鉴真是东渡日本,一行是唐朝天文学家,法显是东晋的名僧。故选:A。
【知识点】玄奘西行
6. 【答案】A
【解析】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开通的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有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后受到朝野的热烈欢迎,并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的主题是对外交往。A 符合题意,因此选 A。
【知识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陆上丝绸之路
7.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电视剧《贞观长歌》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开始,至其子唐高宗登基结束,刻画了唐太宗在位共 23 年的历史,通过休养生息、富国强民最终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所以选项 ABD 可能在该剧中出现,C 发生在唐玄宗时期,不应该出现在《贞观长歌》中。
【知识点】鉴真东渡
8.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有关内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中外交流。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 17 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C。
【知识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9. 【答案】D
【解析】本题以“繁荣与开放”是唐朝的社会特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①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②遣唐使来华,日本向中国学习促进中日的交流;③玄奘西游天竺,唐朝时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④鉴真东渡,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的交流;据此可排除 ABC 三个选项。故选:D。
【知识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
10.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图片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分析图片可知,大食是唐朝人对阿拉伯人的专称,许多大食商人往来于陆路与海路,在做商品交易的同时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的西安、广州、泉州等地定居。唐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食人俑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东罗马的金币、银币流通到中国;图片非洲黑人俑反映岀了唐朝与非洲有交往,所以图片能证明唐代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C 是正确的选项;ABD 都不是问题的实质,排除。故选:C。
【知识点】唐与新罗的交流、鉴真东渡、遣唐使
二、填空题(共2题)
11. 【答案】鉴真;玄奘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坚持不懈传播唐朝文化;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知识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12. 【答案】新罗;科举制;音乐
【知识点】唐与新罗的交流
三、复合题(共5题)
13. 【答案】
(1) 人物:张骞(汉武帝)、玄奘或鉴真、郑和。
(2) 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机构:市舶司。
(3) 化:陆路为主变为海路为主或西汉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举,宋明以海路为主。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梁。
(4) 作用: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共同之处:和平交往、互利共、互通有无等。
【解析】
【知识点】玄奘西行、海上丝绸之路
14. 【答案】
(1) 中日交流:鉴真;中印交流:玄奘。
(2)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岀贡献。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
(1) 根据材料“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交流:鉴真;根据材料“中国玄奘《大唐西堿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可知中印交流:玄奘。
(2)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后面接着举例中日交流、中印交流;可以提炼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岀遺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知识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15. 【答案】
(1) 印度半岛;《大唐西域记》
(2)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3) 都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天竺”指古代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主要指印度半岛。根据玄奘的口述,他的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书中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内容非常丰富,描述了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
(2) 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外国往来密切,尤其和日本、天竺之间的交往十分友好,例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等等。
(3) 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材料中的史实是中外友好往来的内容,这些史实都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16. 【答案】
(1) 原因: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
(2) 社会状况:人口多,粮食产量大,粮食价格低,农业、丝织业、商业发达,国库充盈,社会稳定。
(3) 遣唐使。
意义:传播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4) 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等。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中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君主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2) 依据材料二,“小邑犹藏万家室”指小地方犹有万室之家,表明唐玄宗开元盛世之时,人口数量多。“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指稻、粟等非常充盈,表明农业发达,国库充盈,粮食产量很大,且粮食价格低。“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表明社会稳定、社会治安良好。“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表明丝织业、商业发达。
(3) 第一问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派使节到唐朝,当时把使节称为遣唐使。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4) 依据所学知识,唐代具有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等。
【知识点】“开元盛世”、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鉴真东渡、遣唐使
17. 【答案】
(1) 联通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交通的发展。
(2) 加强中央集权,扩展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素质,保证思想统一,维护社会稳定。
(3) 开元盛世;唐玄宗。
史实 诗句 说明
(4)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5) 繁荣促进开放,开放促进繁荣。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隋开凿的南北大运河,连接着我国的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与海河五大横向水系。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隋大运河开凿的影响是联通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交通的发展。
(2) 依据材料二信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上收到朝廷。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文化层次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分析概括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扩展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素质,保证思想统一,维护社会稳定。
(3) 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材料四共同反映了唐朝时期开元盛世的景象;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更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选择材料四中的③,对应材料三中的诗句是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说明唐朝开国到开元末年,没有发生大的灾祸,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盛况。
(4) 依据所学可知,将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史实有玄奘西行;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有鉴真东渡;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遍防天竺的名寺,在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闻名的佛学大师,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5) 综合上述材料,从繁荣与开放的隋唐时代,我们获得的启示:繁荣促进开放,开放促进繁荣。
【知识点】“开元盛世”、科举取士制度、玄奘西行、开通大运河、鉴真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