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6.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共15题)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宋朝实行
A.重武轻文政策 B.中央集权策略 C.轻视武备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材料中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B.削减节度使的权力
C.设副丞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临安 C.大都 D.东京
北宋削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大力发展科举,读书人出身的文官构成国家官僚队伍的主干。这一现象最能说明北宋
A.重视教育质量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加强思想控制 D.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重用武将专权 D.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出宋朝
A.重视武将 B.重视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销兵权。”如果你想了解词中描述的帝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哪一词组不能入选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设置转运使
C.设置通判 D.重武轻文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削弱宰相的权力 D.加强节度使的权力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下列关于重文轻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②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③知州的权利很大,不受牵制
④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⑤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⑥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⑥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相传这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由此可以看出
宋朝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注意缓和民族关系 D.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 200 人,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 人武将出身者 39 人。这说明北宋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是
A.分化事权 B.设置通判 C.重文轻武 D.推恩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的后周大将是
A.忽必烈 B.元昊 C.阿保机 D.赵匡胤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
是
A.五代十国更迭 B.太祖杯酒释兵权
C.朱温建立后梁 D.赵匡胤陈桥兵变
二、复合题(共6题)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历史人物让人津津乐道,走进历史,以史为鉴,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
公元 6 世纪 80 年代,在结束了 200 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一中“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完成统一的皇帝是谁?从材料看,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唐太宗在位时期,唐朝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
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史》
材料三中的“艺祖”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以上三人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治国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炀帝大业五年设立进士科,当时主要考策论。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材料二:
“(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语其耕稼,此则富矣。”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开创的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形成了什么统治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反映的宋代统治政策,并简要分析这一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并不是过去的风暴,而是我们永远也学不完读不尽的经典。唐宗宋祖所种下的世界强国之林的民族精神基因,必将促进当今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梦的实现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吃的意思)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材料三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赵普,北宋开国功臣)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而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宋太祖黄袍加身当了北宋的皇帝后制定了“重文教,轻武事”。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甚至影响贯穿整个宋代。它导致宋朝经济繁荣,文教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节选《中国通史古代卷》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利民”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是如何“以古为鉴”的?如何“以人为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太祖”指何人,请写出他的名字?他是怎样当上皇帝并建立宋朝的呢?(用历史典故或历史事件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材料三中,(赵)普认为“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的原因是什么?他给“太祖”贡献了什么计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材料四,分析北宋的基本国策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这种国策有什么利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到“文以靖国”的仁德之君宋太祖,品读历史,概叹英杰,我们总能体验感悟到历史的魅力和智慧。从唐宗宋祖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治国或做人的智慧?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的历史知识,自拟标题,自定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字数不少于 2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从唐朝后期的历史发展来看......节度使权力的扩展是以中央王朝削减为代价的......节度使不再完全听命于中央,他们势力的扩展,带来的则是地方自决权的扩大。
——李鸿宾《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
(1) 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哪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解决这一问题,秦朝统治者和宋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一问题产生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杰出的君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汉武帝下诏书说:“凡是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担任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摘编自《史记》译文
材料三
(魏征去世后)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征,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征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旧唐书魏征传》译文
材料四
建隆二年(961 年)的一天,(宋)太祖与赵普有一段对话。
太祖问:“天下自唐末以来,帝王换了十姓,兵戈不息,苍生涂炭,其故何在?我想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治久安之策,其道如何?”
赵普说:“其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摘编自《资治通鉴》
(1) 依据材料一,说说诗中的“秦王”的功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时期两位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才及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怀念魏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太祖“为国家建长治久安之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四位帝王有哪些治国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国之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公元前 207 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才四年,秦王朝就覆灭了。不过,尽管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作者所述“第一次变革”指什么?请用史实说明秦朝给中国留下“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2) 材料二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时,“府库并虚”,富商大贾们“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因其富厚,交通(勾结)王侯”。
——白寿彝《中国通史》
依据材料二的图文材料,概括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例举汉武帝的解决措施及其影响。
(3) 材料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代《神童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代谚语
读材料三的两则内容,归纳北宋的社会观念与怎样的治国之策有关?结合所学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一政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
1.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当时流行的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就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生动体现,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2.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为切入点,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
由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这一举措提高士人的地位,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①②表述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选 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根据材料“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作用文臣治理地方。宋代建立后为改变之前藩镇割据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4. 【答案】D
【解析】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5.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知识。
A.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削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大力发展科举,读书人出身的文官构成国家官僚队伍的主干”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最能说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不是“重视教育质量”故 A 选项错误;
B.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削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大力发展科举,读书人出身的文官构成国家官僚队伍的主干”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最能说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故 B 选项正确;
C.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削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加强思想控制”,故 C 选项错误;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符合题干材料“北宋削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的内容,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 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6. 【答案】D
【解析】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地方和士兵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故选 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7.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反映了宋朝重视文臣。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重文轻武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题干中不能体现,不合题意,故选 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8. 【答案】D
【解析】“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销兵权。”反映的是宋太祖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ABC 都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文轻武,不是重武轻文。因此 D 不能入选故选: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故 D 选项加强节度使的权力不属于措施的内容,故选 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0.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官的权利,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武将只有领兵权而没有调兵权,北宋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知州的权力受到通判的牵制,所以①②④⑤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11.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士农工商政策。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把读书后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第一出路,“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历来是读书人的动力,表明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A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12. 【答案】D
【解析】数据中武职和文职出身的北宋枢密院任职人员比例说明北宋实行的政策是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选: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13. 【答案】A
【解析】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故选 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4. 【答案】D
【解析】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汉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故选 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5.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析】公元960年,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在陈桥驿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史称“陈桥驿兵变”。材料就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典故。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复合题(共6题)
16. 【答案】
(1) 589 年隋灭陈;隋文帝;国家统一。
(2) 治国方略: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治世局面:“贞观之治”。
(3) 赵匡胤;重文轻武。
(4) 要爱惜百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以史为鉴等。
【解析】
(1) 材料一中“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 589 年隋灭陈;当时完成统一的皇帝是隋文帝;从材料看,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统一。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励精图治,他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所以隋朝出现了鼎盛局面。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统一。
(2) 依据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3) 材料三“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中的“艺祖”是赵匡胤;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该政治举措是为改变唐末以来的唐末五代,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稳定的局面而实行的。
(4) 从以上三人身上,我们可以汲取的治国的智慧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爱惜百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以史为鉴等。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朝的统一、重文轻武的政策
17. 【答案】
(1) 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制度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弊政,减轻人民负担等;贞观之治。
(3) 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1) 据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炀帝大业五年设立进士科,当时主要考策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创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制度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据材料二“(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语其耕稼,此则富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弊政,减轻人民负担等,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统治局面。
(3) 据材料三“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宋代统治政策是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科举取士制度
18. 【答案】
(1) 要心存百姓(关爱百姓、爱惜民力、以民为本等均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虛心纳谏、从善如流(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3) 赵匡胤;陈桥兵变或黄袍加身。
(4)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或夺行政权、制财权、收兵权)。
(5) 重文轻武或“重文教,轻武事”;利:使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杜绝了武将专权和兵变政移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弊:削弱了军队将领指挥权,使军队战斗力下降,在抵抗外族进攻时不堪一击,经常失败。
(6) 答案略。参考观点:治国方面:要注重改革和创新;要勤政爱民;重视人才,任用贤才;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居安思危,注重军队建设(富国不忘强兵);发扬民主,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以史为鉴等;做人方面: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善于学习等。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吃的意思)腹,腹饱而身毙”可以知唐太宗的为君之道是以民为本,以史为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经济上采取的“利民”措施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唐太宗“以古为鉴”是指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以人为鉴”是指他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3) 据所学回答,可知材料三“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中的“太祖”指赵匡胤;他是通过陈桥兵变或黃袍加身当上皇帝并建立宋朝的。
(4) 材料三中,普认为“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的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他给太祖”贡献的计策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或夺行政权、制财权、收兵权)。
(5) 由材料四“宋太祖黄袍加身当了北宋的皇帝后制定了‘重文教,轻武事’,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甚至影响贯穿整个宋代,它导致宋朝经济繁荣,文教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知,为防止此弊端的出现,宋初统治者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使宋朝经济繁荣,文教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在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6) 从唐宗宋祖身上,我们可以汲取的治国或做人的智慧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爱惜百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以史为鉴等。最后一问可结合材料拟定题目即可,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所以他统治时期,采取了系列措施来保障农民的生活,如发展农业生产、轻繇薄赋等。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19. 【答案】
(1) 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
(2) 秦始皇采取郡县制;宋太祖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设立转运使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1) 由材料“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周朝分封制的后果是地方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威胁周天子。根据材料“节度使不再完全听命于中央,他们势力的扩展,带来的则是地方自决权的扩大。”可知唐末节度使权力膨胀,地方势力坐大。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是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的局面。
(2) 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设立转运使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宋朝以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
(3) 上述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王室衰微、安史之乱
20. 【答案】
(1)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3) 魏征敢于直言,多次进谏,使唐太宗避免决策的失误。
(4) 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削除武将权力,改革中央和地方体制等。
(5) 维护统一,重视人才,善于纳谏,改革创新等。
【解析】
(1) 依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秦王”是指赢政。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秦王赢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完成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先后于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3) 依据材料三“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征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唐太宗怀念魏征的主要原因是魏征敢于直言。多次进谏,使唐太宗避免决策的失误。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宋初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四位帝王治国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的地方有:维护统一,重视人才,善于纳谏,改革创新等。
【知识点】秦统一六国、张骞通西域、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21. 【答案】
(1)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朝建立,实现统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影响中囯两千余年。或皇帝制度、统一文字等措施均可。
(2) 思想不统一,地方诸侯力量强大,皇权受到地方势力挑战(任意两角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皇权。盐铁专卖。大大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任意措施及影响)
(3) 重文轻武。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公元前 207 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才四年,秦王朝就覆灭了。不过,尽管秦朝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可知,这反映了秦朝统一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政治上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影响中国两千余年。
(2) 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初期,存在很多学说影响着皇帝的统治;由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的人口超过了中央人口;封国辖郡的数量超过中央的辖郡的数量,反映了封国的势力超过了中央,威胁到中央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大大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在政治上为了解决封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皇权。
(3) 根据材料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这反映了读书人地位高,军人的地位很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
【知识点】巩固政权的措施、政治上--推恩令、中央集权制度、重文轻武的政策、经济上--盐铁专卖、秦统一六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