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7 21: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8.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选择题(共15题)
以下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大动荡和大变革 B.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
A.宋辽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夏议和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前两次议和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宋金议和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的南宋抗金将领是
A.寇准 B.岳飞 C.秦桧 D.戚继光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宋与金,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汉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交融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12 世纪初,女真实力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骁勇善战 B.金太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C.消灭了辽和北宋,实力大大增强 D.女真族经济实力强大
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根本原因是
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
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
D.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议和 D.北宋与金对峙
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唐诗 宋词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
下列人物中,属于同一组的是
A.杨坚、阎立本 B.元昊、阿骨打 C.欧阳询、寇准 D.铁木真、黄巢
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 B.突厥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A.南宋的建立 B.郾城大捷 C.岳飞遇害 D.宋金议和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句里的“匈奴”指
A.建立辽的契丹 B.建立金的契丹
C.建立金的女真 D.建立西夏的党项
北宋一位皇帝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以下政权被金灭亡的有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二、复合题(共5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汉字热。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延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匀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越南文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造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简牍”在文字书写材料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至少答出两个不同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回答,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后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字对中国及东亚文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在建立之初,仿效中原,实行汉制。政治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政治机构;经济上,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进入封建时代或处在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文化上,则普遍创立了文字。
材料二
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这使汉族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只能依靠“岁币”等方式。
材料三
民族融合呈现新的高潮。这时期的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利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北宋时期,虽然民族间多年争战,但它却使各族人民在战争中加强了联系,况且战争一结束就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南宋偏安江南,则使大批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中原,更加强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1) 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这使汉族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只能依靠“岁币”等方式。“中原汉族政权”最早是指哪一个政权?汉族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只能依靠“岁币”等方式。说一说最早的这个“中原汉族政权”给哪些政权送了“岁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时期的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利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你知道这时期哪些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北宋时期,虽然民族间多年争战,但它却使各族人民在战争中加强了联系,况且战争一结束就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你知道北宋在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战斗吗?你是怎样认识这个事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南宋偏安江南,则使大批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中原,更加强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哪一次战斗使得“南宋偏安江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南宋偏安江南。”宋金达成和议,和议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和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管辖一直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2 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
——邹逸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材料二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戌以充之。……汉患之(匈奴),高帝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四
许衡曾对元世祖忽必烈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
——《元史许衡传》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向四周开疆拓土”的前提条件和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回答,秦汉为巩固北方边疆安全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中认为少数民族政权能够统治长久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1) 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材料二: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材料三: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材料四:(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1) 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发生时宋朝的皇帝是谁?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发生时西夏国主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发生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上述三个事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
1.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是契丹银币、契丹文铜镜、西夏皇陵鸱吻以及少数民族姓氏对应的汉姓氏。A 选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大动荡和大变革,且大动荡和大变革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B 选项,根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为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故 B 选项符合题意。C 选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D 选项,根据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故 D 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择 B。
【知识点】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辽的灭亡与金的建立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是宋、金之间“议和”独有的,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ABC 是相同点。故选:D。
【知识点】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对峙、宋夏和约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史实。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将领英勇抵抗。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在郾城打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史称“郾城大捷”。故答案是 B。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
4.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宋夏议和,宋朝都要交纳“岁币”。议和之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双方边境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局面。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宋金和议,故 C 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故选 C。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
5.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宋与金、西夏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抓住关键词“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要求选出与此相关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金嘉定议和后宋金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选项 BCD 也是订立和议对双方的影响,但选项 A 更符合题意,故答案是 A。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宋夏和约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女真族和完颜阿骨打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太祖即完颜阿骨打,在 12 世纪初,统一女真各部,创女真文字,建立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女真实力迅速壮大产生重要影响,故 B 符合题意。A 项骁勇善战是直接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 项消灭了辽和北宋是女真实力迅速壮大的结果,故排除;女真族的经济实力相比起来不算强大;故排除。故选 B。
【知识点】辽的灭亡与金的建立
7.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岳飞相关历史功绩的准确评价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1140 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取得大捷。岳飞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的掠夺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此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故选 B。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
8.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诗句的“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都城在汴州,北宋灭亡后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当时北有金的威胁,南宋皇帝却在杭州苟且偷安,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安于现状。故选 B。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
9.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写的是秦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入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描写的是南宋时期抗击女真族的战争,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北击匈奴
10.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解析】据所学知,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所以元昊、阿骨打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
故选:B。
【点评】注意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知识点】北宋的灭亡、宋夏和约
11.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知,它体现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坚定信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也就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故选 A。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
12.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141 年,宋金和议,宋向金称臣,以淮水、大散关为界,以南为宋,以北属于金,宋向金缴纳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
13. 【答案】B
【解析】岳飞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我们知道金政权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故选 B。
【知识点】南宋与金对峙
1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辽、北宋、西夏、金的并立。金先灭辽,又于 1127 年灭北宋,而蒙古政权是在 1206 年建立的,故蒙古政权不可能与北宋同时并立存在。
【知识点】宋夏和约、澶渊之盟、辽的灭亡与金的建立
15.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金消灭的政权有①辽和②北宋;③西夏被蒙古政权灭掉;④南宋被元朝灭掉,因此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 C。
【知识点】北宋的灭亡、辽的灭亡与金的建立
二、复合题(共5题)
16. 【答案】
(1) 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2) 字体为方块形状,笔画为方折平直。
(3) 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可归纳出“简牍”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根据“……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可归纳出轻便实用;根据“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延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可归纳出成本低;产量高。
(2) 根据材料二“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匀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可知,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后呈现字体为方块形状,笔画为方折平直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可知,汉字对中国及东亚文化的影响是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书法、绘画与雕塑的发展、巩固政权的措施、辽的灭亡与金的建立、造纸术的发明、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
17. 【答案】
(1) 北宋;西夏,辽。
(2) 契丹、党项,女真。
(3) 澶州之战;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 柘皋之战;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解析】
(1)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辽宋夏的并立与和战,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早建立的“中原汉族政权”是 916 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1005 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1044 年,宋夏议和,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3) 北宋时期,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发生的最著名的战斗是 1004 年,北宋与辽之间的澶州之战;1005 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澶渊之盟虽然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4) 柘皋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宋军在这次战争中先胜后败。战争结束后,金军退淮北归,宋军也退到江南,宋朝廷与金统治者签订了屈辱条约,南宋开始偏安江南。1141 年,宋金订立和议,规定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自此,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现状,偏安江南。
【知识点】宋夏和约、澶渊之盟、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西夏的建立、辽的灭亡与金的建立、南宋与金对峙、辽的建立
18. 【答案】
(1) 前提:经济发达,国势强盛。
目的: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
(2) 措施:秦朝是派出蒙恬北击匈奴;汉代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等向北攻击;与匈奴和亲。
作用: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地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3) 原因:推行汉法,吸收采纳汉人的文化。
例证:①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采用汉的官制、律令等。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辽的中央官制有南面、北面之分。实行“蕃汉分治”。加快了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③金朝仿南末建立中央集权行政机构;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州工业、商业发展;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女真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融合,也推动了北方社会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从中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向四周开疆拓土”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发达,国势强盛。只有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才有足够的军力、财力去“向四周开疆拓土”,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根据材料—“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从中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向四周开疆拓土”的目的是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从中可以概括出秦朝为巩固北方边疆安全,秦朝是派出蒙恬北击匈奴;根据材料二“汉患之(匈奴),高帝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从中可以概括出汉朝为巩固北方边疆安全,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等向北攻击;与匈奴和亲。第二小问,秦汉为巩固北方边疆安全的作用,可从保护了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地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方面作答。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颙的能力。根据材料“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意思便是说,北方民族想要入主中原,只有推行汉法,也就是吸收采纳汉人的文化,政权才能长存。请举一例史实证明这一观点,可根据材料提示“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以北魏、辽、金三个政权的史实作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朝实行“蕃汉分治”,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一次自上而下的以学习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以维护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采用汉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少数民族政权能够统治长久。
②辽朝“蕃汉分治”。辽境内分布着契丹和汉族两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采取“蕃汉分治”。辽的中央官制有南面、北面之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管蕃事的北面官治契丹公帐、部族属国之政,办事衙门设在皇帝牙帐之北;主管汉事的南面官治汉人州县军马租赋之事,办事衙门设在皇帝牙帐之南。加快了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这一少数民族政权能够统治长久。
③金朝变革女真习俗:女真贵族的封建化,始于金太宗时期,在完颜亮统治的十一二年间,他迁都燕京,改革政治制度,继续实行女真人南迁政策,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到世宗和章宗时期,金朝封建化基本完成,封建的租佃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女真贵族转化为了地主,原来使用奴隶生产的猛安谋克户,这时“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已”。随着女真的封建化,金朝统治者也在行政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他们仿照辽、宋制度,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金熙宗是推行汉法,改革官制,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又设御史台。金太宗设立科举取士制度。完颜亮时,设国子监。金世宗时置太学和州学。培养了一批女真、汉族的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构,扩大了金政权的统治基础。因此这一少数民族政权能够统治长久。
【知识点】巩固政权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辽的建立、辽的灭亡与金的建立、北击匈奴
19. 【答案】
(1) 辽、西夏。
(2) 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占据中原后,要想统治稳定、长久,必须实行汉族的统治制度。
(3) 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解析】
(1) 据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可知,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于公元 916 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国,契丹于 938 年改国号为辽。公元 1038 年党项族李元昊称帝,西夏正式建国。
(2) 材据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可知,材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占据中原后,要想统治稳定、长久,必须实行汉族的统治制度。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仿效“汉法”的措施有,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促进了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仿效“汉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西夏的建立、辽的建立、辽的灭亡与金的建立
20. 【答案】
(1) 材料一:澶渊之盟(辽宋和议);材料二:宋夏和议;材料三:宋金和议。
(2) 宋真宗。元昊。
(3) 金与南宋对峙。
(4) 和议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但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澶渊之盟;材料二反映的是宋夏和议;材料三反映的是宋金和议。
(4) 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宋夏和约、澶渊之盟、西夏的建立、南宋与金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