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7 21:4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11.元朝的统治 人教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16题)
元朝时管辖今天山东地域的是
A.中书省 B.江浙行省 C.湖广行省 D.江西行省
元朝时,居住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维吾尔等族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A.满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回族
如图为元朝时宣政院的印章。在当时,盖有此印章的官方文书最有可能送达下列哪一地区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辽阳行省
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帅府由中央的哪一机构直接统辖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中书省 D.北庭都元帅府
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采取说汉语、用汉姓等汉化政策 B.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交融
C.形成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D.马可波罗东游中国促交流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都在它的统治范围之内。”上述内容主要反映了
A.宋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B.元朝疆域的辽阔
C.元朝社会经济遭破坏 D.汉、唐阶级矛盾尖锐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建立了蒙古政权
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设置澎湖巡检司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019 年 3 月 28 日,庆祝西藏族群众主改革 60 周年大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
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
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期 史实
西汉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台湾 D.西藏
假如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宋朝,你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吃占城稻米饭 B.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
C.品评《清明上河图》 D.看到回族人用纸币购物
元朝时形成了“回族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湖南桃源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人就是元明时期迁徙到内地的畏元儿(维吾尔)族。这反映了元朝时期
A.经济繁荣 B.行省制度的实行
C.民族歧视政策 D.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大陆与台湾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元朝时,中央政府就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那时候台湾称为
A.夷洲 B.琉球 C.临安 D.澎湖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而创立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台湾古称瀛洲、夷州、琉球等。据考证,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而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则始于元朝。元朝管辖台湾的专门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中书省 D.瓦子
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B.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
C.设宣政院管辖台湾地区
D.元灭北宋,统一全国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一朝代行政区划局部图。下列有关该朝代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 B.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C.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 D.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二、填空题(共2题)
尧、舜、禹时期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是 ;元朝时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 。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2.措施:
(1)对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 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域:设置 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3)对西藏。
①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②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而有效的管理。
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三、复合题(共4题)
从唐朝到元朝这一历史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得到重要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执婿札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公主恶国人赭面(以赤色涂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
——《新唐书·吐蕃上》
材料二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地区“生育繁息,牛羊被野”,百余年间(120 多年)没有大规模战事……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辽民族关系不断加强。富弼(北宋名相)认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费用百分之一二,“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材料三 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
——《元史·桑哥传》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据材料概括,“弄赞”在“公主”的帮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本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澶渊之盟有什么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宣政院”的主要管辖范围是哪里?它的设立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创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炀帝大业五年设立进士科,当时主要考策论。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年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始将诗赋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
——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据材料一,请说明隋朝开创科举制的目的,并归纳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公元前 970 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共统计出 106 人。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
——百度百科
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科举选士出现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这些新特点是宋代什么政策的体现?并简要分析这一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科举所选人才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百度百科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科举制“中落”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为巩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农桑。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根据材料一,归纳元朝的统治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
材料二描绘了元朝的辽阔疆域。为了对它进行有效的管辖,元世祖实行了行省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乃至今天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结合材料三,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在边疆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
本朝(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图弱。
——(宋)朱熹《朱子语类》
i 上述材料中所说的“藩镇之弊”始于唐朝哪位皇帝?当时爆发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为解决“藩镇之弊”,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老师设计了以下表格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治国方略,请你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目的 治国方略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收“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文臣统兵 消弱了军队战斗力
收“财”权 设 收地方财赋 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收“赏罚刑政”权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 分割知州的权力
(2) 材料二
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哪一项改革措施?当时为了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并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16题)
1.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山东地域为依托,考查行省制度。元朝元世祖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控制,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河北、山东、山西直接归中书省管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故选:A。
【知识点】行省制度
2.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故选:D。
【知识点】元朝的民族融合
3.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元朝时宣政院的印章”为切入点,考查了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题目中的印章体现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时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A 符合题意。
故选:A。
【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元政府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故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答案选 B。
【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5.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B 是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有关史实,C 是元朝民族关系的有关史实,D 是元朝对外交往的有关史实。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 C。
【知识点】元朝的民族融合
6. 【答案】B
【解析】“‘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都在它的统治范围之内。”上述内容主要反映了元朝疆域的辽阔。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故选 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发生在元朝的事件。
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琉球及其附属岛屿,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由于元朝疆堿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 【答案】C
【解析】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选 C。
【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9.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夷洲”、“琉球”等可知,“夷洲”、“琉球”都是指台湾,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C。
【知识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0.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不同历史的史实,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析】回顾所学可知:宋朝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我国江南推广;宋朝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清明上河图》属于北宋张择端作品。唯独D不是宋朝开始出现的--元朝时,原先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我国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故选:D。
【点评】本题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较高,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史实需要重点关注。
【知识点】商业贸易的发展、元朝的民族融合
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时期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注意关键词“(维吾尔)族”,“元明时期迁徙”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故符合题意的是 D。经济繁荣夸大了元朝的经济实力,材料中也未有体现,故排除 A;行省制度的实行与题意无关,排除 B;C 选项民族歧视政策没有在材料中得到体现,故排除 C。因此答案选 D。
【知识点】元朝的民族融合
12. 【答案】B
【解析】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3. 【答案】C
【解析】由题干“行中书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而创立的行省制度。
【知识点】行省制度
14. 【答案】A
【解析】元朝设置的管辖台湾的专门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
【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5.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故选 B。
【知识点】行省制度
16.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图片中中书省和行省可知该朝代是元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现全国性的统一,为加强管理,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是西汉;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是清朝;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是郑成功。ACD 说法错误。元朝时,西藏成为正式的行政区。
【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二、填空题(共2题)
17. 【答案】禅让制;行省制度
【解析】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元朝时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本题考查禅让制、行省制度,尧舜禹时期更替首领的方法叫禅让制,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本题考查禅让制、行省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知识点】行省制度、尧舜禹与禅让制
18. 【答案】澎湖巡检司;台湾地区;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
【知识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三、复合题(共4题)
19. 【答案】
(1) 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措施:禁止国人赭面,学习华夏服饰礼仪;学习儒家经典《诗》《书》。
(2) 积极作用:1.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2.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戌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3.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3) 管辖范围:西藏;
意义: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解析】
(1) 根据材料“(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史上的文成公主入藏。根据材料公主恶国人赭面(以赤色涂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可以归纳概括弄赞”在“公主”的帮助下,采取了禁止国人赭面,学习华夏服饰礼仪,以及让豪子学习儒家经典《诗》《书》等措施来发展本民族。
(2) 根据材料“百余年间(120 多年)没有大规模战事”可知,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根据材料“富弼(北宋名相)认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费用百分之二”可知澶渊之盟为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 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 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根据材料“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辽民族关系不断加强”可以看出澶渊之盟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3) 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它的设立,使得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知识点】澶渊之盟、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20. 【答案】
(1)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内容增多,考试的内容不断变化等。
(2) 扩大了录取范围,增加了录取人数;重文轻武政策;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表现在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
(3) 科举制曾停办,有民族歧视现象,科举人才不被重视等。
【解析】
(1)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据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炀帝大业五年设立进士科,当时主要考策论。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年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始将诗赋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唐代科举制的特点是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内容增多,考试的内容不断变化等。
(2) 据材料二“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公元前 970 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共统计出 106 人。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可知,宋朝科举选士出现的新特点是扩大了录取范围,增加了录取人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新特点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体现,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表现在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
(3) 据材料三“从元朝开始,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科举所选人才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可知,元朝科举制“中落”的表现是科举制曾停办,有民族歧视现象,科举人才不被重视等。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行省制度、科举取士制度、重文轻武的政策、女皇帝武则天
21. 【答案】
(1) 建立行省制度;注意农业生产,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设立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
(2) 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之一,沿用至今,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3) 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解析】
(1) 据“吸收中原地区历代王朝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多次下诏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2) 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
(3) 为对元朝进行有效的管辖,元世祖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知识点】行省制度、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2. 【答案】
(1) i 唐玄宗;安史之乱。
ii 防范将领拥兵,兵权集于君主;转运使;通判;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 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3)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解析】
(1) i 根据材料一“本朝(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藩镇之弊”始于唐朝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时期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ii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收“兵”权:集中军权(收兵)设禁军,由皇帝直接统辖,分割兵权;设枢密院,使统兵权,调兵权分离并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兵权;实行更戊法,造成兵将分离,积极影响是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发动兵变;收“财”权:在地方: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收“赏罚刑政”权:派文官任知州,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削弱地方行政权。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 根据材料二“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材料反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朝疆域辽阔,推行行省制度,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管理台湾地区设置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可知,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行省制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