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14.明朝的统治 人教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18题)
明朝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
A.扬州 B.苏州 C.景德镇 D.松江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提到:“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使朱元璋走向独裁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六部 B.设军机处 C.废除丞相 D.修筑长城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抨击说:其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抨击的是
A.分封诸子为王 B.八股取士
C.厂卫特务机构 D.实行三省六部制
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上
A.设郡县 B.设刺史 C.设行中书省 D.设三司
明太祖独揽大权后,以祖宗身份立下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的“祖制”是
A.废丞相不允再立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实行行省制
《锦衣卫》是以明代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故事为历史背景的影片。明朝设立锦衣卫的目的是
A.侦缉官民言行 B.发布行政命令 C.参与内政外交 D.审理重大案件
探寻历史的因果关系,才能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解释。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原因 结果
A 隋文帝励精图治 推动“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
B 元昊发展农牧经济 推动了契丹族的发展进步
C 宋太祖在地方设置通判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D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A.A B.B C.C D.D
《明史 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如图为朱元璋像,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B.朱元璋定都南京
C.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D.朱元璋统治期间,扩大了丞相的权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这一政治现象最早出现
于
A.秦始皇 B.宋太祖 C.明太祖 D.雍正帝
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带来的主要危害是
A.儒家思想得到加强 B.削弱了官僚的执政行势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学完明朝君权加强内容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有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论的是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隋朝灭亡、唐朝灭亡、元朝灭亡,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同因素,这就是
A.农民起义的打击 B.少数民族的入侵
C.外来国家的侵略 D.内部奸臣的篡权
给“宰相制度的废除、锦衣卫的设立、八股取士”选择一个主题,下列选项适合的是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文化专制的强化
C.思想控制的加强 D.皇帝制度的没落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美食最早应该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要事进京参见皇帝朱元璋,应
去
A.北京 B.洛阳 C.南京 D.西安
二、填空题(共2题)
唐朝的瓷器工艺水平高超, 闻名中外;明朝时景德镇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 畅销海内外。
明朝的建立。
1.建立: 年,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结束元朝统治: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复合题(共3题)
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 图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周王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二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丞相这一官职到哪一朝代时被撤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体系中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是哪一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二和图三中空白处的机构均分管监察,实现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将图二和图三中空白处①和②填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图四反映的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往今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shàn,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三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导致的弊端是什么?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概括材料二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行材料三措施的皇帝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2020 年受新冠肺炎的影响,教育部综合研判,审慎研究,宣布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
以考试来选拔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考选制度,应该是也必须是包含着这几种基本精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
——《法制日报》评论员文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最佳选择”指什么?这一“最佳选择”产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这一“考选制度”包含哪些基本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殿试创立于哪一位皇帝时期?依据材料回答宋太祖实行殿试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并依据材料回答,明代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有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从隋朝到明朝科举制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18题)
1.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明朝的明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明朝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明朝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在清代后来居上。
【知识点】经济的发展
2.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可知明代科举制的特点,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制度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背经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思想僵化偏颇;从思想上强化了统治者的统治。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为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有设三司、废丞相、设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由此可知使朱元璋走向独裁的改革措施是朱元璋强化君权。故选:C。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点。据材料“其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八股取士败坏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故选: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
5.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为依托,考查明朝中央集权强化。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上设三司。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故选:D。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
6. 【答案】A
【解析】本题以明太祖独揽大权后,以祖宗身份立下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的“祖制”为依托,考查丞相制度的废除。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明太祖独揽大权后,以祖宗身份立下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的“祖制”是废丞相不允再立。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
7.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加强封建统治,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利,明朝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侦缉官民言行,A 项符合题意,故 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本题答案选 A。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
8.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为钳制人民的思想,巩固封建统治,科举考试只限于八股文,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摧残了文化。故 D 符合题意;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开皇之治”;元昊发展农牧经济,推动了党项族的发展进步;宋太祖在地方设置通判,以分割知州的权力,ABC 因果关系对应均不正确,故选 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
9.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材料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并且明朝的科举制沿袭的是唐宋的考试科目及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但未发现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故选:A。
【点评】注意对明朝的八股取士相关史实的理解。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
10.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表述正确,故 A 不符合题意;B.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表述正确,故 B 不符合题意;C.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当年秋,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表述正确,故 C 不符合题意;D.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表述不正确,故 D 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 D。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
11.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根据材料“罢丞相不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故 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
12.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是隋朝开始创立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为士子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老百姓也可以读书通过考试来做官,有利于选拔人才。但明清时期为钳制人民的思想,巩固封建统治,科举考试只限于八股文,科举考试只需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
【解析】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明清科举制、文字狱的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
13. 【答案】B
【解析】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因此有人发出“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的评价。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
14.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这种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A 项是三省六部制实行的意义;BC 项表述的是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与题意不符,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
15. 【答案】A
【解析】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四个朝代后期,由于统治腐败,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此隋朝灭亡、唐朝灭亡、元朝灭亡、明朝灭亡,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同因素是农民起义的打击。
故选:A。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
16. 【答案】A
【解析】“宰相制度的废除”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废除丞相职位,并明确宣布成为定制,丞相制度至此被永远废除,这一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设立锦衣卫”指的是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与内行厂,负责侦查监视官吏和平民,加强了君主专制;明清时期通过“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是为皇帝服务的忠实奴仆,加强了君主专制;故“宰相制度的废除,锦衣卫的设立、八股取士”都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A 项正确;
文化专制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都不能从整体说明材料,故排除 BC 项;
皇帝制度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没落,故排除 D 项;
故本题选 A 项。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
17.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因此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明朝,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 D。
【知识点】经济的发展
18.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为明朝开国之君明太祖,1368 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于 1421 年迁都北京。因此,要参见朱元璋,应去当时的都城南京,故 C 正确且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二、填空题(共2题)
19. 【答案】唐三彩;青花瓷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闻名中外,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明朝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故填:唐三彩、青花瓷。
【知识点】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20. 【答案】1368;朱元璋;应天府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三、复合题(共3题)
21. 【答案】
(1) 分封制;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2) 秦朝;明朝。
(3)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
(4) 御史大夫;门下省。
(5)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
(1) 图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等。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 图二反映的是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丞相这一官职明朝时被撤销。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明朝时期,为加强君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3) 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 3 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掌管全国各项行政事务的是中书省这一机构。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 图二和图三中空白处的机构均分管监察,实现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图二中①是御史大夫。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监察的是御史大夫。图三中②是门下省。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5) 图四反映的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明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锦衣卫、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使我国的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西周分封制及作用、中央集权制度
22. 【答案】
(1) 诸侯更相诛伐(或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等);实行郡县制。
(2) 节度使屯兵自重,藩镇割据;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
(3) 朱元璋(或明太祖);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官员专权(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也可以)。
(4)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解析】
(1) 据材料“周文武(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基众,然后属疏远……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文武所封子弟”导致的弊端是诸侯更相诛伐(或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等);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意采取实行郡县制。为了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秦始皇听取李斯的建议实施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此后我囯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 据材料“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shàn,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节度使屯兵自重,藩镇割据;材料二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是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
(3) 据材料“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措施的皇帝是朱元璋(或明太祖);材料三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官员专权。
(4) 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知识点】西周分封制及作用、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安史之乱、中央集权制度、明朝强化皇权
23. 【答案】
(1) 科举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公开公平,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
(2) 武则天时期;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服务于统治。
(3) 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 由充满活力到走向呆板僵化。
【解析】
(1) 根据材料“以考试来选拔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可知,本题考查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1298 年。1905 年 9 月 2 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根据材料“考选制度,应该是也必须是包含着这几种基本精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可知,这一“考选制度”包含的基本精神为:公开公平,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
(2) 殿试创立于武则天时期。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根据材料“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可知,宋太祖实行殿试的目的在于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服务于统治。
(3) 由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 结合所学可知,从隋朝到明朝,科举制逐渐由充满活力到走向呆板僵化。前期——隋唐宋元时期,科举制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后期——明清时期: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知识点】科举取士制度、女皇帝武则天、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重文轻武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