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17题)
明清时期他们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尤其以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最为出名。他们是当时哪一商帮中的代表人物
A.徽商 B.晋商 C.粤商 D.鲁商
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变化状况,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年号 公元 每人平均田亩数(亩)
清康熙二十年 1673 年 27.93
清乾隆十八年 1753 年 6.89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年 3.56
A.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B.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
C.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D.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清朝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有一城市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天下”。这一城市是
A.苏州 B.扬州 C.杭州 D.北京
如图材料是对我国哪一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描述
中国在 18 世纪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A.唐朝前期 B.宋朝前期 C.明朝前期 D.清朝前期
被誉为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富甲一方”的城市是
A.北京 B.苏州 C.杭州 D.广州
在日益繁忙的商业活动中,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A.鲁商和粤商 B.晋商和徽商 C.浙商和滇商 D.苏商和徽商
明朝的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携带重金从事商贸活动的商帮,影响较大的有名商帮有
①晋商 ②京商 ③粤商 ④微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面对明末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朝初年的统治者认为“国之大计”是
A.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B.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C.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D.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下面关于清代初期经济繁盛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①高产农作物推广
②工商业市镇增多
③出现成熟的手工作坊
④形成大型的商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乔家大园》是一部描写著名晋商乔致庸奋斗史的电视连续剧。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能够和晋商并驾齐驱的著名商帮还有
A.鲁商 B.徽商 C.苏商 D.闽商
农业科技进步,可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农具、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等,从而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下面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唐朝发明的曲辕犁和耧车都是灌溉工具
B.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黄河上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C.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D.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清朝初年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认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清政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大力推行的政策是
A.发展海外贸易 B.改进生产工具 C.推行垦荒政策 D.招募农民屯田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
B.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D.清朝前期,著名的工商业市镇有盛泽镇等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康熙时,组织民工修浚永定河,开挖了一条新河道,使“向年永定河冲决之处”,“斥卤变为膏腴,不下数十百顷”。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重视
A.开垦荒地 B.兴修水利 C.改进种植技术 D.发展商业
新航路开辟后,引进的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作物,在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地方大量栽培,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700 年,清朝人口 1 亿,到 1800 年已经超过了 3 亿。以上变化说明
A.中国历史发展离不开世界 B.闭关锁国违背历史潮流
C.清朝积极参与新航路开辟 D.中国的经济领先于世界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到清朝的“康乾盛世”。从这些盛世局面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保证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填空题(共1题)
(节选)人类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不断进步。
材料一
①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救治病人。
②“五禽戏”创编于东汉末年,有助于强身健体,预防疫病。
③两宋时期,政府在疫病流行时常向百姓施散医药。
④明朝的李时珍采用多种方法治疗疫病,无论病人贫富都悉心治疗。
⑤我国古代民间发明“种痘”方法预防传染病——天花,这一方法后来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康熙年间,面对疫情,政府免除租赋,鼓励垦荒,恢复生产。
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
我国古代政府有应对疫情的措施:
我国古代医生具有高尚的医德:
我国古人有预防疫病的做法:
三、复合题(共4题)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农业纪事】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允许河南“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免其息”。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明确规定“凡流遇(流落他乡)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将甘肃境内无人耕种荒地,拨与无地耕种之人,“并动库银资给牛种”。
上述材料体现了清朝前期在农业发展上推行了什么政策?这项政策的推行有何重大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商业繁荣】
材料二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口统计】
材料三
时间 全国人口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 年) 1920 万人
康熙九年(1670 年) 1939 万人
乾隆八年(1743 年) 15000 万人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 31000 万人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回答,你从中得出了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贵(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
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到了明清,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南方双季稻的种植更加广泛,并向长江流域扩展,部分地区出现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
(1) 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己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该变化的开始与最后完成分别是什么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的增长。
(1) 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概况: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1.5 亿; ,全国人口发展到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1/3。
(2) 影响: 逐渐突出,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清朝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
① 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开发。
②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 、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④ 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面积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 和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手工业发展:清朝前期, 、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叶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3) 商业发展: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市场、城镇市场、区城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和 ;形成晋商、徽商等 。
答案
一、选择题(共17题)
1.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明清商业兴盛,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选项 B 符合题意。故选:B。
【知识点】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据题干框表信息可知,清代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迅猛激增;B 符合题意;故选:B。
【知识点】人口的增长
3.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工商业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苏州的繁荣。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选项 A 符合题意。
故选:A。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 世纪,清朝前期,丝织业、棉丝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所以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5.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清代乾隆时期,苏州十分繁华,被誉为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故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帮的形成。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为办事机构的商业集团。明清时期以晋商,徽商,秦商等十大商帮为主,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故选 B。
【知识点】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7.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晋商、徽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明朝的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携带重金从事商贸活动的商帮,影响较大的有名商帮有晋商、徽商。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的有名商帮有晋商、徽商。
【知识点】人口的增长
8. 【答案】A
【解析】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9.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初期经济繁盛的表现的相关史实。还需掌握清代初期经济繁盛的原因、影响的相关史实。清代初期经济繁盛,农业方面,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方面,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业工场等。商业方面,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山西晋商、江南徽州府徽商。①②④关于清代初期经济繁盛的表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0.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所以能够和晋商并驾齐驱的著名商帮还有徽商,B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11. 【答案】D
【解析】A.唐朝出现新的灌溉工具是筒车。错误。
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错误。
C.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天工开物》,故错误。
D.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衣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正确。
故答案为:D。
【知识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2. 【答案】C
【解析】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3. 【答案】C
【解析】选项 A、B、D 属于史实陈述,选项 C 是对“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的历史评价。
【知识点】人口的增长
14. 【答案】D
【解析】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都是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故选 D。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组织民工修浚永定河,开挖了一条新河道”,可直接判断 B 正确。
【知识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6. 【答案】A
【解析】据“新航路开辟后,引进的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作物,在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地方大量栽培,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700 年,清朝人口 1 亿,到 1800 年已经超过了 3 亿”关键信息“新航路开辟后,引进的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作物,在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地方大量栽培,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可知,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清朝的粮食产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说明中国历史发展离不开世界。BC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知识点】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17.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统治被称为康乾盛世,无论唐太宗、唐玄宗还是康煕、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他们都选贤用能和注重改革,体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保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A。
【知识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开元盛世”、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填空题(共1题)
18. 【答案】③⑥;①④;②⑤
【解析】本问考查史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在对抗疫病方面的种种表现,可从三个角度概括为政府措施、医生医德、预防做法,考查学生阅读和归纳的能力。
①描述张仲景不顾自身安危救助病患,与④中李时珍无论病人贫富都尽力治疗的行为同属于医德高尚。
②介绍五禽戏的锻炼保健作用,与⑤中“种痘”预防天花的做法都含有“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③和⑥描述宋朝和清朝政府在应对疫病时的措施。
【知识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明代的科技成就、张仲景与华佗
三、复合题(共4题)
19. 【答案】
(1) 垦荒政策。使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被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农业产品的产量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商业城市数量较多,南方发达地区相对更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影响力较大的商帮。
(3) 人口大幅增长。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4) 国家政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发展是促进商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1) 根据材料“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免其息”、“凡流遇(流落他乡)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在农业发展上推行了垦荒政策。垦荒政策使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被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农业产品的产量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商业城市数量较多,南方发达地区相对更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影响力较大的商帮,这些都表明清朝前期商业的繁荣。
(3)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的数字变化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增长。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4)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政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发展是促进商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知识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20. 【答案】
(1) 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期,南宋时。
(3) 重视作物良种选育;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等。
(4)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兴修水利;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解析】
(1) 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贵(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可知,材料一记载的是唐太宗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
(2) 据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己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是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3) 根据材料三“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到了明清,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南方双季稻的种植更加广泛,并向长江流域扩展,部分地区出现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可知,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重视作物良种选育,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等。
(4)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兴修水利;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知识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21. 【答案】
(1) 乾隆末年;3 亿
(2) 人地矛盾
【知识点】人口的增长
22. 【答案】
(1) 垦荒政策;耕地面积;玉米;经济作物;手工业;城镇商品经济
(2) 丝织业;手工业工场
(3) 商业网;商业大城市;商帮
【知识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