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7 21:5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练习】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人教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16题)
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发展。下列事件中,造成的危害与文字狱类似的是
A.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 B.废除丞相制度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置军机处
清朝后期,“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表明清政府
A.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禁止官员出海经商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下如表中的“机构”名称是
机构 皇帝 特点
? 雍正 简:陈设简单,人员精干,有官吏。 速:办事效率高。 密:严格的保密制度。
A.东厂 B.军机处
C.锦衣卫 D.议政王大臣会议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个说法说明清朝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是
A.八旗子弟十分颓废 B.好大喜功花费无度
C.兼并严重流民众多 D.贪污腐败风气盛行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完全由皇帝裁决,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的中枢机构是(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军机处
C.南书房 D.内阁
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作为朝廷中枢的军机处,办事效率高,决策程序缜密,但“其权属于君”。以上表述反映了清朝
A.皇权空前加强 B.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C.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阶级矛盾加剧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折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他的奏折最能说明
A.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文字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危害颇多 D.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侵入沿海地区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

A.对外开放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科技制度 D.闭关锁国政策
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清朝文学家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而招致牢狱之灾……畏避太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推行八股取士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大兴文字狱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_____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处应是
A.秦汉 B.魏晋 C.宋元 D.明清
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是元、明、清三代共有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
A.废除宰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设立廷杖制度 D.设立军机处
二、填空题(共1题)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贪腐之风 官场 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以后,贪风更盛, 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军队 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
财政危机 乾隆后期,财政虚耗非常严重。 以后,出现了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贫富分化 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严重,社会 严重,社会危机重重
三、复合题(共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在隋唐发明印刷术的基础上,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其“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而且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元朝时,王祯又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了排字“转盘”。
——摘编自黄悦翎、匡导球:《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词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活字印刷术具有什么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根据材料四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贸易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才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 8 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使得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i 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综上所述,从唐朝、明朝到清朝,我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你有何感想或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清的航海与开放。
材料
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外交,他的任务是向中国所有的朝贡国宣告永乐是现任的皇帝,他们应以纳贡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一事实的接受。他带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为的是确保那些番邦国主不会拒绝他的命令,但他的目的并不是征服他们。加强中国在亚洲海域内的商业联系符合中国的礼仪,而派遣船队出洋有助于中国商人扩大他们的商贸圈,但下西洋的目标并不是进行投资。
1757 年,朝廷宣布广州此后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其次,朝廷支持一种从 1745 年左右在广州地方当局开始的商人担保制度,每个前来贸易的西方商船均须一个中国商行担保与监督。最后,在 1760 年,朝廷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划,规定一年之内外国“番人”能到访中国的时间、抵达后能居住的地方,以及能贸易的对象。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
(1) 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填写“A”;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则填写“B”;材料没有涉及的,填写“C”。
i 郑和船队的航行是以外交为目的的和平交往。
ii 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亚洲各国的朝贡贸易,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iii 清朝时期,政府对外商贸易进行了严格限制。
iv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种对外交往形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16题)
1. 【答案】C
【解析】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造成的危害与文字狱类似的事件是八股取士。
故选: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2.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材料“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体现的是抑商禁海的政策。故选:B。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军机处。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强化了专制皇权。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选 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4. 【答案】B
【解析】本题以题干框表信息为依托,考查军机处。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仔细观察框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的“机构”名称是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故选: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5.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吏治腐败的相关史实。识读民谚的意思。嘉庆四年(公元 1799 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去世。第二天,嘉庆帝就宣布了和珅有 20 条大罪,下令立即将和珅逮捕入狱。嘉庆帝本来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考虑到他曾经是太上皇的老臣,便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和珅被治罪抄家,查抄的家产价值竟然约合 8 亿两银子,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国库收入。嘉庆没收了和珅如此巨大的一批财富,所以当时便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嘉庆时的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反映了当时吏治腐败,贪风盛行。故选 D。
【知识点】社会矛盾加剧
6. 【答案】B
【解析】解决本题需要对这两句诗重点分析,关键是集中在明清二字,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题干史实就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反映。故选 B 制造文字狱。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7.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军机处。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析】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完全由皇帝裁决,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8.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C 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 AB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C。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强化皇权
9.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设置军机处的相关知识。A.根据题干材料“作为朝廷中枢的军机处……决策程序缜密,但“其权属于君”可知,作为朝廷中枢的军机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材料反映了清朝皇权空前加强,故 A 选项正确;B.根据题干材料“作为朝廷中枢的军机处”可知,军机处不是管辖地方的机构,因此,材料不能反映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 B 选项错误;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是大兴文字狱,不符题干材料“作为朝廷中枢的军机处”的内容,故 C 选项错误;D.根据题干材料“作为朝廷中枢的军机处……决策程序缜密,但“其权属于君”可知,作为朝廷中枢的军机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材料反映了清朝皇权空前加强,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故选:A。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10.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奏折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闭关锁囯政策的相关知识。由“乾隆时期”结合所学,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因此材料中外贸易日益减少跟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C 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11. 【答案】D
【解析】费正清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这一政策是“目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其意思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这说明他评论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选: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12.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这种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断了信息,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形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13. 【答案】D
【解析】由“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而招致牢狱之灾……畏避太深”可以看出,史实指的是文字狱带来的影响,现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 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14.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在中央废除丞相,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清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选 D。
【知识点】明朝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
15. 【答案】B
【解析】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狱的实行造成的影响,故选 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16.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君主集权的强化,知道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解析】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之手,这一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设立军机处。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军机处的有关内容.
【知识点】社会矛盾加剧
二、填空题(共1题)
17. 【答案】官僚体制;八旗兵;嘉庆;贫富分化
【知识点】社会矛盾加剧
三、复合题(共3题)
18. 【答案】
(1) 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出现和数量的增加:民间娱乐的需要等。(答出两条即可)
(2) 提高了印刷效率,节省了原材料消耗。
(3) 根本原因:八股取土阻碍科技进步。政治制度特点: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对外关系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解析】
(1) 据材料一“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及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出现和数量的增加、民间娱乐的需要等是宋词兴盛的原因。
(2) 据材料二“‘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而且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可知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节省了原材料消耗是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3) 据材料三“(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可知,作者认为八股取土阻碍科技进步是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制度特点方面,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在对外关系政策方面,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些是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4) 据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宋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强化皇权
19. 【答案】
(1)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文化底蕴丰厚;丝路通商促进长安商品经济的发展。
(2)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市舶司。
(3) i 炫耀国威,展示中国强大。
ii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 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 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闭关自守使文明衰落;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多彩。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贸易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才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有: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文化底蕴丰厚;丝路通商促进长安商品经济的发展。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使得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司。
(3) i 根据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炫耀国威,展示中国强大。
ii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明朝到清朝,我国的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从中感想或启发有: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闭关自守使文明衰落;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多彩。
【知识点】商业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指南针、火药的应用、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20. 【答案】
(1) i A
ii B
iii A
iv C
(2) 明朝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
(1) i 依据题干材料“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外交”可知,郑和船队的航行是以外交为目的的和平交往。故填 A。
ii 依据题干材料“加强中国在亚洲海域内的商业联系符合中国的礼仪,而派遣船队出洋有助于中国商人扩大他们的商贸圈,但下西洋的目标并不是进行投资”可知,题干表述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填 B。
iii 依据题干材料“1757 年,朝廷宣布广州此后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其次,朝廷支持一种从 1745 年左右在广州地方当局开始的商人担保制度,每个前来贸易的西方商船均须一个中国商行担保与监督。最后,在 1760 年,朝廷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划,规定一年之内外国“番人”能到访中国的时间、抵达后能居住的地方,以及能贸易的对象”可知,清朝时期政府对外商贸易进行了严格限制。故填 A。
iv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故填 C。
(2)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