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7 19:22:16

文档简介

2021级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1—10:CAACA BCACB 11—20:CDBDB BDDDD
21.(1)秦朝的暴政,文景之治。(4分)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汉朝统治者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出现文景之治。(4分)
(2)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保证了政府的收入;利于生产发展,社会安定。(6分)
(3)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3分)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3分)
22.(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2分)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
(2)南北方政权处于对峙状态;出使活动增加了南方对北方的了解。(4分)
(3)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4分)2021级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卷
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1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 社会组织的复杂
C. 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等级秩序的确立 图1
2.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3.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 “天下为公” D. “王”行使专制权力
4.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都是倡导统治者
A. 推行仁政 B. 以法治国 C. 规范行为 D. 监督民众
5.表1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据此表可知,在此期间
表1 单位:户
都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 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6.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 加强道德修养 B. 追求政治利益 C. 捍卫皇权永固 D. 维护儒家正统
7.东晋建立后,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下列与此局面有关的是
A.曲辕犁使用范围扩大 B.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C.政府安置南迁的流民 D.田庄经济增加政府收入
8.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9.图2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图2
A.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B.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C.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D.体现出三省与皇帝共享最高权力
10.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11.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2.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14.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
图3 中国1500多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如图3中所示的甲时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15.“生女直(真)旧无铁”,他们用马匹、人参等与邻近各族换取来铁。这些铁最有可能主要被用来制造
 A. 钱币       B.兵器       C. 生产工具      D.生活用
16.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7.“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8.符合图4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图4
19.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之学 C.魏晋玄学 D.宋代理学
20.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汉书·食货志》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封建国家交租粟2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每年服徭役20日,不应役,则要纳绢代役,每天折合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叫做“庸”。
——吕克勤等编《中国古代史》
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析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法的作用。(6分)
(3)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6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南朝梁的大臣陈庆之出使洛阳时说)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南北方政权的关系。(4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