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三垛镇初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七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积分人
核分人
1-5
6-8
(一)
(二)
(三)
(四)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运用(35分)
请将1-5题答案依次填入下面表格内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栖息(qī) 呜咽(yàn) 半明半昧(wèi)
B.归省 (xǐng) 摒弃(bìnɡ) 不屈不挠(náo)
C.腌渍(zé) 跻身(jī) 茅塞顿开(sè)
D.沉淀(dìnɡ) 积攒(zǎn) 咬文嚼字(jiáo)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瑕疵 记忆犹新 眼花缭乱 C.斑驳 走头无路 茫然若失
B.萧洒 美不胜收 摇摇欲坠 D.自诩 谈笑风声 陈词滥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广泛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B】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C】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支持这一做法。【D】认为这样做就有可能防止改善学生书写质量差的状况。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房价过高的问题已成为男女老少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了。
B.听了航天英雄的事迹报告,每一个有志向的青少年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C.看到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我们不禁对科技工作者油然而生敬意。
D.一场车祸突如其来,张丽莉奋不顾身,勇救学生,赢得了“最美女教师”称号。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嫩绿的芽儿》一诗中,作者抓住芽、花、果的色彩特征形象地进行了描绘,全诗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
B.《本命年的回想》是一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散文,文中有关过年习俗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C.《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内容虽不相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蠢人。
D.鲁迅的《社戏》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6.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4分)
得分
评卷人
踏入初中,我们读了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在文学的殿堂里cháng徉,明白了青年应该“发展你自己”,“奉献你自己”;聆听了于漪老师的zhūn zhūn教导……要多读书,读好书;感受了文学的潜移mò 化
的力量……白jū过隙的半个学期走近了你我他。
7.“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是本学期你学过的经典诗文,请补充完整。(9分)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④壁立千仞, 。 (《对联六副》之《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⑤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心诗四首·成功的花》)
⑥漆黑的起伏的连山,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鲁迅《社戏》)
⑦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8. 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2分)
班级开展“我爱文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以下活动:
(1)【文学投稿栏】
为了激发全体同学的阅读兴趣,学校要举行隆重的“我爱文学读书启动仪式”,为了营造氛围,需要悬挂关于读书的名言,请写出你要推荐的一则读书名言。(2分)
(2)【文学小创作】
请参照示例另选事物(如水滴,垂柳、蜜蜂等)进行仿写,要求符合该事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3分)
例: 小草 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花朵的艳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松柏的伟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顽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语交际场】
你在阅读时,有一个问题没弄懂,下课后,你去问刘老师,敲开办公室的门后,你对刘老师说(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讨论区】
学校网站创办了“名著阅读在线”版块,其中 “讨论区”栏目的点击率很高。如果你是版主,请你回复以下两个帖子。(5分)
主题帖一:《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谁?是哪个国家的?(2分)
回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帖二:如何看待《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离家出走的行为? (要求:观点明确,并简述理由)(3分)
回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2分)
得分
评卷人
(一)诗歌欣赏(5 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9.词的上阕写景,描写了“兰芽浸溪”、“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三幅画面。(2分)
10.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说说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l1—l4题。( 14 分)
得分
评卷人
【甲】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 沈复《幼时记趣》)
【乙】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你)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怎么)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⑤,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选自 沈复《闺房记乐》)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é):何不。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⑤属: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盖一癞蛤蟆( ) (2)鞭数十 ( )
(3)方出神 ( ) (4)不亦善乎( )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B.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C. 以针刺死 徐喷以烟
D. 驱之别院 至之市(《郑人买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2)盍仿而效之?
14. 甲乙两段都写了“闲情记趣”,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6分)
得分
评卷人
爸爸奖
①书房的架子高处,放着一只纸箱,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好东西。箱子里是些在一次次筛选丢弃中幸存下来的东西。纸箱中有个特别的午餐袋,我保存了14年。那是个小小的纸袋,袋口用钉书钉和回形针封着。实际上它属于我女儿莫莉。
②莫莉上小学后,每天早上热情十足地给我们大家分装午餐,用的就是这种午餐袋。一天早上,莫莉递给我两个纸袋,一个装着午餐,另一个却用钉书钉和纸夹子封着口,不知内装何物。“另外那个袋子是什么?”我问。“零零碎碎的玩意儿,只管带上好啦。”我把两个纸袋强塞进公文包,匆匆吻了吻莫莉,上班去了。 ③中午急忙吞着午饭,我撕开了莫莉给的另一个纸袋,倒出了里面的东西。只见两条发带、三颗小石子、一枚铅笔头、一个小贝壳、两块动物饼干、一支废口红、一个小娃娃,还有十三枚硬币。我不由微笑:都是些什么宝贝哟!我急着腾清桌面以忙下午的公务,便将莫莉的小玩意儿和我吃剩的午饭一齐撮进了废纸篓。 ④晚上我正读着报,莫莉跑到身边问:“我的纸袋呢?”“我忘在办公室了,怎么啦?” “我忘记把这张纸条放进去了,”她递给我一张纸条,“另外,我想把纸袋要回来。” ⑤“为什么?”“纸袋里都是我最喜欢的东西,爸爸,真的。我原先以为您也许高兴玩它们呢。现在我自己又想玩了,您没把它弄丢吧,爸爸?”莫莉的眼里闪着泪花。 ⑥“噢,没丢,”我忙哄她,“我只是忘记带回来了。”“明天带回来,好吗?”“一定,别担心。”A.她松了一口气,双手搂住我的脖颈。我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我爱你,爸爸!”我久久凝视着女儿的小脸。莫莉把她的珍爱之物给了我——那全是一个7岁孩子的珍宝。纸袋中满盛着亲情爱意。而我,不但忽略了这一点,还把它扔进了废纸篓!天啊!我觉得自己简直不配当爸爸。
⑦尽管办公室离家挺远,我还是赶了回去,在守门人清扫之前拎起了废纸篓。我把里面的杂物一股脑儿倒在桌面上,就在垃圾堆中扒拣起珍珠宝贝来。我把恐龙身上沾的芥末洗掉,又往那些宝贝上大喷了一通清新剂,压掉那股洋葱味儿。我摊平那个棕色纸团,勉强使它像个纸袋,B.我把那些玩意儿装进去,然后像揣着一只受伤的小猫,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回了家。 ⑧次日晚上,我把纸袋还给莫莉。晚饭后,我请她讲讲那些宝贝,她便一个个掏出来,一排溜摆在饭桌上。她讲了很长时间,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我一边听,一边明智地不时插上一句“噢,我懂了”之类的话。 ⑨令我吃惊的是,几天之后莫莉又把袋子送给了我,我感到自己得到了谅解,重又获得了信任,我这个爸爸当得更加惬意。可我没弄明白,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为什么有时得到它,有时却又得不到它。我开始把它看成爸爸奖。于是每晚竭力要做个好爸爸,以便第二天早晨能够得奖。莫莉慢慢长大,兴趣也随之转移,有一天早上,她把纸袋给我后,再没有要回去,我一直把它保存至今。 ⑩我想,在这甜蜜的生活中,自己肯定有时忽略了亲人给予的亲情爱意。一个朋友把这种情景叫做“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喏,那只破旧的纸袋就在纸箱里。很久以前,一个小女孩把它给了我,她说:“这是我最好的东西,给你了。”我第一次得到它时,丢掉了它。不过,现在它属于我了。 (选自《经典美文读本》)
15.请简要概括文中所写的这个感人故事的内容。(3分)
16. 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5分)
A.她松了一口气,双手搂住我的脖颈。(2分)
B.我把那些玩意儿装进去,然后像揣着一只受伤的小猫,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回了家。(3分)
17. 第③段详细罗列袋中所装东西,有什么作用?(4分)
18. 如果你想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父母阅读,试阐述一下你的推荐理由。(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7分)
得分
评卷人
看不见的爱
⑴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⑵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⑶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⑷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⑸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⑹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⑺我怔住了。
⑻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⑼“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⑽“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⑾“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⑿我沉默了。
⒀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⒁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⒂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⒃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⒄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套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⒅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⒆“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向回家路走去。
⒇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9.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以“看不见的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20.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21.第⑵段和第⒁段都说男孩的母亲“安详地微笑着”,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22.文章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从文中小男孩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5分)
三、作文(63 分,其中书写3分)
得分
评卷人
23. 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处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得更猛。现在,你走进初中校门了,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已悄然发生变化了吗?
请以“我在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有必要的细节描写,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②字迹清楚,书写工整。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题目:我在变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运用(35分)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A
C
A
D
(1-5题每题2分,共10分)
6.徜、谆、默、驹(每空1分,共4分)
7.①不知秋思落谁家;②海日生残夜;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无欲则刚;⑤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⑥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空1分,共9分)
8.(1)只要是关于读书的名言皆可。(2分)
(2)内容与所选对象吻合,2分;形式与例文相似,1分。共3分。
(3)示例:刘老师,(或打搅一下,)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可以吗?) (称呼或礼貌语1分;事由1分,共2分)
(4)【回帖一】《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美国的马克·吐温。(2分)
【回帖二】(3分)
示例一:我赞同。因为教会学校的生活枯燥无味,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他的逃离是
对学校生活的反抗,是对自由的追求。
示例二:我认为不对。因为他还是一个孩子,出逃后的生活有一定的危险,会让家长非
常担心,再说,出逃不是长久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选择其它合适的方式来追求自由。
示例三: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的逃离。他对自由的追求,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是可
以理解的,但选择逃离的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二、阅读理解(52分)
(一)诗歌欣赏(5 分)
9.“沙路无泥” 、“暮雨规啼”(每空1分,共2分)
10.本词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积极人生态度。(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l1—l4题。( 14 分)
11.(1)原来是;(2)鞭打(用鞭子打);(3)正;(4)好。(每空1分,共4分)
12.(1)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2分)
(2)为什么不效仿它呢?(2分)
13.C (3分)
14.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善于观察、想象和联想,敢于创新,保持一颗好奇心,发现美与趣,做一个有情趣的人。(3分)
附乙文翻译: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风晴雨露的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6分)
15.(共3分)父亲努力找回被自己丢弃的女儿送的最珍爱的礼物,并视为好爸爸的最高奖赏。
16.(共5分)A.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女儿很在意那些送给父亲的那些礼物,也反映出女儿很爱自己的父亲(2分)。
B.运用比喻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袋受损后的破旧样子(1分),表达了父亲把莫莉的心爱之物带回家去时的小心翼翼的心情,也侧面表达父亲此时非常珍爱女儿送出的爱的礼物(1分)(3分)。
17.(共4分)起强调作用,突出表明在我眼里那些都是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2分),为下文我不重视莫莉的心爱之物将它们丢弃掉的情节作了铺垫(2分)。(内容和结构各2分)
18.(共4分)父母要理解子女、多些沟通、赢得子女真挚的爱。(也可针对家庭教育来谈。只要言之有理,注意说话对象即可。)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7分)
19.“看不见的爱”既指盲童看不见母亲给予的爱(2分),又指母亲给予的爱是细腻的,不易觉察到的(2分)。(共4分)
20.“顿”表述犹豫,害怕刺伤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2分);“轻轻”写出了母亲可怜孩子,无奈的情绪,怕刺伤孩子的心,又怀着深深的爱意(2分)。(共4分)
21.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2分),其作用是突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和信赖(2分)。(共4分)
22.结尾含蓄地点明在母爱的滋润下,小男孩终于打中了瓶子,突出了小说的主题(2分)。启示: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或: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生活阅历,一笔人生财富)。(大意对即可,3分)(共5分)
三、作文(63分,其中书写3分)
1.建议以45分切入,其余参照2012年扬州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书写分单独打,马虎潦草0分,书写工整1分,基本入体2分,整洁美观3分。
3.评分要点:在“三基”(内容基本明确、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达到的基础上,重点看细节描写运用情况。
(1) 一类文(54分至60分)要点:有细节描写,描写传神,很好地凸显主题。
(2)二类文(48至53分)要点:有细节描写,且运用较具体。
(3)三类文(42至47分),要点:有细节描写
(4)通篇未能看出运用细节描写的,36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