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一、目标要求
目标要求 重、难点
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建立速度概念 重点
理解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 重点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
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难点
二、知识点解析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__________;
②相同的时间比较所走的______________。
2.速度(v)
(1)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速度:物体在_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_叫速度。
(3)速度公式:
(4)公式中:S表示路程,单位:m(Km)
t表示时间,单位:s(h)
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5)1m/s=________km/h。
(6)速度公式应用:求速度:
求路程:s=vt 求时间:
(7)测量速度实验:测量路程s和时间t,用公式算出速度。
(8)人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的速度:5m/s。
3.机械运动分类
(1)按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速度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考查方向
1.速度概念的理解
典例一:(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关于运动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运动速度越小
B.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运动速度越大
C.在运动相同路程情况下,物体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速度越大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与运动路程成正比,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典例二:(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把恰好设在水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历2s,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求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四、模拟训练
一、基础练习
1.(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
A.投出去的篮球落入篮筐 B.从树上掉下的苹果
C.地球的公转 D.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2.(2020·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2020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如图所示每个方队从天安门东华表正步行进至西华表大约用1min的时间,东、西华表的距离为96m(不考虑队伍长度),则阅兵方队正步行进的速度大约是( )
A.1.6m/s B.96m/s C.1m/s D.1.6m/min
3.(2021·陕西宝鸡市·八年级期末)运动会上,400m决赛,中间过程小明落后于小亮,冲刺阶段小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大 B.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C.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小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4.(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5.(2020·广西北海市·八年级期中)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s~5s内,小车平均速度是1m/s D.5s~7s内,小车平均速度是1m/s
6.(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甲、乙两个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运动的速度之比是1:3,运动的时间之比是2:1,则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
A.1:3 B.3:2 C.2:3 D.6:1
7.(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关于速度公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公式可知与s成正比,s越大越大
B.由公式可知与t成反比,t越大越小
C.当运动物体的时间一定时,与s成反比
D.速度是运动物体的属性,与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8.(2020·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6.5 ___________。
(2)1节课的时间是0.75 ___________。
(3)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匀速行驶的速度约为38 ___________。
9.(2020·河北张家口市·八年级期中)如何比较物体的快慢:百米赛跑中,观众是以________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而终点裁判员是以________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10.(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者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
11.(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他们的步行速度分别是3.2km/h,110cm/s,67m/min,1m/s,那么他们中步行速度最快的是____同学。
1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象,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______(填“静止”或“运动”)的;当时间t=______s时,两车相距8m。
13.(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五一假期,玲玲一家驾车前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游玩。当汽车行至港珠澳入口处时,玲玲和爸爸都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55km,桥面限速100公里/小时,隧道限速80公里/小时,若玲玲爸爸驾车通过6.75千米的海底隧道用时6min,则车的平均速度应为多少?是否超速?
14.(2020·河北唐山市·八年级期中)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100m,前一半路程用了10s,后一半路程用了5s,那么,
(1)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多少m/s,
(2)通过后一半程的速度是多少,
(3)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5.(2020·甘肃庆阳市·八年级期中)琦琦一家驾车从仪征到无锡去自驾游,汽车以9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镇江,在镇江休息0.5h后再以8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无锡,求:
(1)仪征到镇江,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2)仪征到无锡,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16.(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蝙蝠与测速仪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从而揭开了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生反射。蝙蝠根据接受到反射回来声音的方向和时间间隔,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这种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
科学家受到蝙蝠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超声波测速仪它向行驶的车辆发射频率(一般为30kHz~100kHz)的超声波信号,当车辆向它靠近时,车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增大;当车辆远离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减小。
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信号,并能接收到被测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根据发射和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的时间间隔,测速仪就可以测算出被测汽车的速度。
(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人______(能/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回来超声波的器官是______
A、眼睛 B、耳朵 C、鼻腔 D、嘴巴
(4)当车辆靠近超声波测速仪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测速仪的发射频率。
(5)如果测速仪发射一次超声波信号时,正前方180m处刚好有一辆汽车迎面行驶过来,此超声波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是1s,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___m/s。(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17.(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已知物体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甲,请在图乙中画出与此对应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_____
18.(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请阅读《中国的桥》并回答问题。
中国的桥
近年来在中国的江河大海上,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的桥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在世界桥梁界有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例如:中国云贵两省交界的北盘江大桥,桥面距江面约565米,刷新世界第一高桥纪录。中国江苏省境内的沪通长江大桥,其主跨度达1092米,是世界最大跨度的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这些都是中国桥梁快速崛起的缩影。中国既保留着像赵州桥、洛阳桥等历史悠久的古代桥梁,也在不断建造着刷新世界纪录的新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尤其引人注目。据统计,到2020年末,我国公路桥梁已达到87.83万座、总长6063.46万米;其中特大桥梁5716座、总长1033.23万米。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
你知道全球最长的大桥吗?它就是中国建造的—“丹昆特大桥”(如图所示),全长164.851公里,开车通过全程大约需要2小时。它打破了美国的波弗特海路桥全长109公里最长大桥的世界纪录。
丹昆特大桥是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段特大铁路桥,路途经过常州、无锡、苏州。由于江苏南部处于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地理特征为低洼软土广布,运河、湖泊水网密集。同时由于此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资源较为紧缺。因此大桥的建造使用了“高架桥”结构,它由4500多个900吨箱梁构成。高架桥可减少沉降、节约土地,并避免与横穿铁路的行人及车辆可能发生的相撞事故,大桥有一段9千米的长度穿过苏州市境内,并跨越阳澄湖。建造者为了避免破坏阳澄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对于此段的建设采用了“泥浆外运”的方法,最大限度减小了对环境的破坏。
丹昆特大桥全程跨越了公路,铁路,水路等三种路径,长度、跨度巨大,建造地形十分复杂,中国工程建设者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整个建设过程先后约10000人投入工作,历时3年顺利完工。
目前全球最长的10座大桥,中国有6座。从中国的桥梁建设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我们祖国的发展与强大,真的是~厉害了,我的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桥面距江面的距离相当于______层普通楼房的高度。(请估算并填写整数)
(2)爸爸驾车带小英通过港珠澳大桥,小英记录了汽车在三段时间内汽车的运动情况。回家后,她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成路程随时间变化的s-t图像,如图所示。若汽车在OA段速度为1,在BC段速度为。根据s-t图像分析:1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全球最长的大桥—丹昆特大桥,开车通过全程约2小时,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______m/s。(结果保留整数)
二、提升练习
1.(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60N B.教室的高度约为5dm
C.成年人慢跑速度大约7km/h D.正常人的体温约38℃
2.(2020·全国八年级专题练习)小红和妈妈骑自行车同时从家出发,一起去买东西,途中妈妈突然有事提前返回,小红继续前行,5分钟后小红发现妈妈的钥匙在自己身上,便马上也原路返回,两人恰好同时到家。小红和妈妈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离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两人同行过程中的速度为200m/min
B.m的值是15,n的值是3000
C.小红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相距2000m
D.运动30分钟时,两人相距900m
3.(2021·山东临沂市·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记录的相等时间隔里小车往右运动的情景,则小车刹车过程的运动情景可能是( )
A.B.C.D.
4.(2020·全国)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v与s和t无关,是一个定值
B.由可知,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C.在弯道上缓慢行驶着的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某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都是50km,则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5.(2020·全国)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5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5m/s B.6m/s C.6.25m/s D.7m/s
6.(2021·江苏扬州市·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小球在水平面上同向直线运动的s﹣t图象,选项中是甲、乙小球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照片的一部分,与上述s﹣t图象吻合的照片是( )
A.B.C.D.
7.(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8.(2021·山东烟台市·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______(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从A点到E点共运动______cm的路程,小球从A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此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9.(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的s-t运动图象,仔细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甲车的速度____________乙车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5分钟,甲车和乙车相距______m。在距离O点______m的时候,两车相遇。
10.(2020·全国)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____ c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 m/s,请你说说小球由A到F的过程不是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理由_______。
11.(2021·江苏宿迁市·八年级期末)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鼓楼广场,其中—半路程步行,另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1)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
(2)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2.(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某兵工厂生产了一批新式步枪。为测试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一士兵手持步枪在空旷的靶场瞄准510 m外的靶子射击,枪筒傍边的声波探测器先后探测到两次较强声波,并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如图);已知:第一次是枪响的声波,第二次是子弹击中靶的声波,示波器上每一大格时间相差1 s。求:
(1)子弹击中靶的声音传到人耳处所需时间?
(2)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
(3)子弹飞行的时间?
(4)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13.(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在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活动中,如图所示,小丽、小宇等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A.在内径为1cm、长为5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
B.在玻璃管的最下端用橡皮筋做上标志作为零位置,然后从零位置向上,每隔10cm用橡皮筋做上一个标志;
C.先将玻璃管翻转,使气泡停在最上端,然后迅速将玻璃管翻转并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气泡在零位置时,揿下秒表,依次读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40cm位置的时刻。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___________(选填“运动”/“静止”)的;
(2)小宇同学在分析、评估实验方案时发现,实验方案有缺陷,这个缺陷导致了无法准确地揿下秒表。
缺陷: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
(3)小宇同学修正缺陷之后,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路程s/cm 0 10 20 30 40
时间t/s 0 1.0 2.0 3.0 4.0
①请你用描点法在图乙中画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
②请你依据实验中测得数据,归纳出油中气泡在做___________运动。
(4)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__(选填“快”/“慢”)。
14.(2020·全国)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方便______的测量。
(3)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______(选填“A”、“B”或“C”)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以v3
(4)若选用的刻度只是用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的金属材料做成,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实验中速度的测景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小雨想利用上述的测量方法测某种品牌的蚊香燃烧速度,他用一铁夹子夹在蚊香的B处,如图所示,他用条棉线沿着蚊香从A处绕到B处,并用签字笔在棉线上做两个标记,记下A、B所在的位置,而后将______(选填“棉线拉直”成“棉线留在原处”),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标记间的距离s,接着在A处点燃蚊香,测得蚊香从A处燃烧到B处的时间为t,得到了蚊香燃烧的速度v=______(用上述所测得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15.(2020·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某品牌汽车《驾驶守则》中的部分安全距离表格
其中反应距离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刹车过程中汽车匀速行驶的距离,刹车距离指从刹车到停下过程中汽车减速行驶的距离,停车距离x为反应距离与刹车距离之和.刹车距离是衡量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图中所示的图线分别为甲、乙两不同品牌汽车在同一路面上紧急刹车过程中的实际刹车距离s与刹车前的车速v的关系图象.实验表明,某品牌家用小排量汽车的理论耗油量为每百公里8L,而刹车过程中汽车的耗油量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在车辆较多的路面上应减速慢行,减少刹车次数.
(1)汽油属于________(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
(2)若该车油箱容积为50L,则装满油后最多可行驶________ km;
(3)图中________(甲/乙)车的刹车性能较好,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4)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即汽车行驶反应距离L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一定,则表格中A的数据应为________;
(5)汽车保持恒定功率80kw在平直路面行驶时,其所受阻力大小为4000N,则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为v=________km/h,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推断,这一速度所对应的安全停车距离应为________ m。
参考答案:
典例一
【答案】B
【解析】
A.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由可知,运动速度越大,故A错误;
B.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故B正确;
C.在运动相同路程情况下,物体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速度越小,故C错误;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二
【答案】1500m
【解析】
声音由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
t=×2s=1s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海水的深度为
答:海水的深度是1500m。
五、模拟训练
一、基础练习
1.【答案】B
【解析】
A.投出去的篮球落入篮筐经过的路线是曲线,不是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从树上掉下的苹果运动路线是直的,是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地球公转是曲线运动,不是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是曲线运动,不是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A
【解析】
已知时间t=1min=60s,东、西华表的距离s=96m,则阅兵方队的行进速度为
故选A。
3.【答案】B
【解析】
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故选B。
4.【答案】B
【解析】
匀速直线运动是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时间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速度v﹣时间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A符合题意;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B不符合题意;
C.在2s~5s内,通过的路程为0,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即小车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零,故C不符合题意;
D.5s~7s内,小车平均速度为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根据路程计算公式s=vt,则甲乙的速度比为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ABD.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由公式是速度的定义式可知,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是物体的速度,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越慢,速度与物体的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故AB错误、D正确;
C.由公式可知,当运动物体的时间一定时,与s成正比,故C错误。
故选D。
8.【答案】dm h km/h
【解析】
(1)[1]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比成年人小一些,在165cm=16.5dm左右。
(2)[2]中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45min=0.75h左右。
(3)[3]满载货物的卡车行驶速度较慢,在38km/h左右。
9.【答案】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解析】
[1]百米赛跑时,观众看到谁跑在前面,谁跑得最快,是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2]终点计时员是利用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10.【答案】他们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骑车者和跑步者同时出发,骑车者的速度大于跑步者的速度
【解析】
由图象可知,骑车者和跑步者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正比例函数图象,所以他们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骑车者的时间为30s时,对应的路程是200m,则骑车者的速度为
当跑步者的时间为50s时,对应的路程是200m,则跑步者的速度为
即骑车者和跑步者同时出发,骑车者的速度大于跑步者的速度。
11.【答案】丙
【解析】
对速度单位进行统一,则甲、乙、丙、丁的速度分别为
v甲=3.2km/h=3.2×≈0.89m/s
v乙=110cm/s=1.1m/s
v丙=67m/min≈1.12m/s
v丁=1m/s
则速度最快的是丙。
12.【答案】运动 4
【解析】
[1]由图像可知,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快,乙的速度慢,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2]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
所以,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车相距8m所用的时间
13.【答案】67.5km/h,不超速
【解析】
由题意,行驶时间为
t=6min=0.1h
车的平均速度为
所以不超速。
14.【答案】(1) 5m/s;(2) 10m/s;(3) 6.7m/s
【解析】
(1)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v前===5m/s;
(2)物体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v后===10m/s;
(3)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6.7m/s.
答:(1)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5m/s;
(2)通过后一半程的速度为10m/s;
(3)全程的平均速度为6.7m/s.
15.【答案】(1)45km;(2)62.5km/h。
【解析】
(1)汽车从仪征到镇江的路程:
;
(2)汽车从镇江到无锡的路程:
,
总路程:
,
行驶的总时间:
平均速度:
。
答:(1)仪征到镇江,汽车行驶的路程是45km。
(2)仪征到无锡,汽车的平均速度是62.5km/h。
16.【答案】C 不能 B 大于 20
【解析】
(1)[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故选C。
(2)[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人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3)[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超声波的器官是耳朵。
(4)[4]由短文可知,当车辆向它靠近时,车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f增大。
(5)[5]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s1=v声t1=340m/s×1s=340m
此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s=180m﹣0.5×340m=10m
则汽车的速度为
17.【答案】
【解析】
甲图为s-t图象,由甲图可知,物体在0-2s内通过的路程为零,说明物体静止,即速度为零;2-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
乙图为v-t图象,在纵轴的1.5m/s处作横轴的平行线段,如图所示:
。
18.【答案】188 小于 23
【解析】
(1)[1]北盘江大桥,桥面距江面约565米,每层普通楼房的高度大约为3米,桥面距江面的距离相当于
层
普通楼房的高度。
(2)[2]根据s-t图像可知,汽车在OA段和BC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在OA段速度为
汽车在BC段速度为
所以
(3)[3]丹昆特大桥全长164.851公里,开车通过全程大约需要2小时,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二、提升练习
1.【答案】C
【解析】
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
G=mg=50kg×10N/kg=500N
故A不符合实际;
B.教室的高度约为3.5m,故B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慢跑速度大约7km/h,故C符合实际;
D.正常人的体温约37℃,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答案】C
【解析】
A.根据图象可知,她们同行时,20min通过的路程为4000m,同行时的速度
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小红是第20min后沿原路返回的,则根据题意可知,她妈妈沿原路返回的时刻为
20min-5min=15min
即m的值是15;由可得两人同行时,15min通过的路程
s0=vt0=200m/min×15min=3000m
即n的值是3000,故B正确;
C.根据图象可知,妈妈返回到家的时间
t′=45min-15min=30min
则返回过程中,妈妈30min内通过的路程为3000m,则妈妈返回的速度
由图象可知,小红开始返回时比妈妈返回时多前进5min,由可得妈妈5min通过的路程
s1=v′t1=100m/min×5min=500m
小红5min通过的路程
s2=vt1=200m/min×5min=1000m
则小红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相距
500m+1000m=1500m
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知,小红返回到家的时间
t2=45min-20min=25min
则返回过程中,小红25min内通过的路程为4000m,则小红返回的速度
运动30分钟时,小红离家的距离(即离原点O的距离)
s3=4000m-v2t3=4000m-160m/min×(30min-20min)=2400m
运动30分钟时,妈妈离家的距离
s4=3000m-v′t4=3000m-100m/min×(30min-15min)=1500m
则运动30分钟时,两人相距
故D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小车刹车后做减速运动。
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路程都相同,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越来越小,则是做减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越来越大,则是在做加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忽大忽小,则在做变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A
【解析】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
B.速度的大小等于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但速度大小与物体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故B错误;
C.在弯道上缓慢行驶着的汽车,运动方向在发生变化,不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某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都是50km是指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解析】
通过100m路程所用的时间为16s,则平均速度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由s﹣t图象可知,甲和乙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因此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用时相同的情况下,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因此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A.相同的时间内,甲和乙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甲和乙都做加速直线运动,A项不合题意;
B.相同的时间内,甲和乙通过的路程都不变,则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B正确;
CD.相同的时间内,甲和乙通过的路程都不变,则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C、D错误。
故选B。
7.【答案】AD
【解析】
A.图像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
B.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通过的路程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快,说明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速度一直没变,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8.【答案】加速 8.00 0.10
【解析】
[1]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加速直线运动。
[2]小球从A点到E点的路程为
[3]小球从A点到E点的时间为
平均速度为
9.【答案】大于 50 100
【解析】
[1]由图知,甲从5min开始运动,乙从0min开始运动,乙10min运动了100m,甲运动的时间
10min-5min=5min
通过的路程为100m,即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短,根据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2]乙车的速度
那么第5分钟时,乙车移动的距离为
s乙=v乙t'=10m/min×5min=50m
甲运动的距离为0,
故第5分钟,甲车和乙车相距和乙车相距50m。
[3]由图知在距离O点100m的时候,两车相遇。
【点睛】
本题所用的知识点有:速度与物体运动。
10.【答案】8.00 0.2 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
【解析】
[1][2][3]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小球从D点运动到点F的路程
s=12.50cm-4.50cm=8.00cm
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有2个时间间隔,则从D点运动到F点所用的时间
t=2×0.2s=0.4s
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速度是
v==20cm/s=0.2m/s
由图知道,在相等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11.【答案】(1)AB段;(2)6m/s;(3)2m/s
【解析】
解:(1)从图像上来看,AB段比OA段倾斜度大,说明AB段速度快,所以骑车的是AB段。
(2)AB段的路程
sAB=3600m-1800m=1800m
AB段的时间
tAB=30min-25min=5min=300s
骑车的速度
(3)整个路程s=3600m,时间t=30min,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1)骑车的是AB段;
(2)小刚骑车的速度是6m/s;
(3)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12.【答案】(1)1.5s;(2)2.1s;(3)0.6s;(4)850m/s
【解析】
解:(1)由得,子弹击中靶的声音传到人耳处所需时间
(2)示波器上每一大格时间相差1s,每一小格为0.1s,则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
(3)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等于子弹的飞行时间加上中靶声的传播时间,即
则子弹飞行的时间
(4)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
答:(1)子弹击中靶的声音传到人耳处所需时间为1.5s;
(2)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1s;
(3)子弹飞行的时间为0.6s;
(4)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为850m/s。
13.【答案】运动不应在气泡零位置时开始计时气泡运动不够稳定匀速直线运动慢
【解析】
(1)[1]塞子相对气泡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2)[2][3]实验中气泡在零位置时,揿下秒表,开始计时,此时气泡运动不够稳定,应以气泡运动稳定后的某一点作为起点。
(3)[4]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5]由图像知,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可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
(4)[6]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14.【答案】秒表较小时间 C 偏大棉线拉直
【解析】
(1)[1]根据速度公式,该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测量时间的秒表。
(2)[2][3]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下降得慢,用时较长,方便时间的测量。
(3)[4]A.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据此测量的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时间,计算得到v3的结果不准确,故A不符合题意;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速度并不为零,所以不能经过B点开始计时,故B不符合题意;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以v3的结果比较准确,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5]由于该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比较明显,在严冬季节由于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5)[6][7]小雨想利用上述的测量方法测某种品牌的蚊香燃烧速度,他用一铁夹子夹在蚊香的B处,如图所示,他用条棉线沿着蚊香从A处绕到B处,并用签字笔在棉线上做两个标记,记下A、B所在的位置,由于刻度尺只能测量直线的距离,需要将棉线拉直以化曲为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标记间的距离s,接着在A处点燃蚊香,测得蚊香从A处燃烧到B处的时间为t,得到了蚊香燃烧的速度为
15.【答案】不可再生 625 乙相同的速度,乙的刹车距离小 20 72 50.4.
【解析】
(1)汽油是一种化石能源,故在短期内无法再生,故是不可再生能源;
(2)家用小排量汽车的理论耗油量为每百公里8L,则容积为的油箱装满后可行驶的距离为:
(3)分析图象不难看出,乙车的刹车性能好,因为相同的速度,乙的刹车距离小;
(4)由表格中第二行的数据可以知道: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刹车距离,所以第二行的停车距离为
因为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
已知:,,所以,反应时间
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即反应时间t相等,,所以,
第三行的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刹车距离
(5)由得汽车的速度为:
;
故其反应距离是
则:,故,故停车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