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课件:2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课件:22页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4 12: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水调歌头
苏 轼 漫谈“月儿”名作畅所欲言关于月亮的名句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的《枫桥夜泊》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的《相见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的《雨霖铃》古诗词中,诗人常借月亮或月光来表达一种感情:思念(故乡、
亲人、朋友……)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水 调 歌 头
苏 轼古诗词阅读的五步法: 知:作者
读:诗作
想:内容
品:感情
诵:全诗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精工散文、诗、词、书法、绘画。 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 ”之一。
新党盛时,写诗讽刺新法,被捕离京;旧党上台,奉召回京,不满旧党对新党的全盘否定,复受旧党攻击,外调;后新党执政,横遭报复,长期贬居外地。走近苏轼 他受儒、道、禅思想影响,思想通达,一生虽造迫害,但他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道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蔑视丑恶,消除痛苦,能够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走近苏轼写 作 背 景  他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这首词是他在黄州任期中写的。这时他的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七年没见,中秋对月,难免有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在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 苏 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欣赏品味
这首词在正文之前有个小序,请结合关键字词分析小序提供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①“丙辰中秋”,交代写作时间1076年中秋,暗含了相思之意。
②“醉”,苏轼因何而醉?
③“兼”,可见本词表达的感情不止是思念子由,还有其它。 ⑴词的上阕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思考讨论 (抓住:“问”、“欲”、“恐”等字 ) 上阕:(望月)写景
①矛盾、苦闷的心情:政治上失意,使他心情郁闷,想回到朝廷做官又担心朝中激烈复杂的党派斗争使自己难以容身。
②积极乐观的情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 (2)词的下片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具体表现在哪里? 下阙:怀人(抒情) 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具体表现: ①???“恨”:? 反诘埋怨——为何在人们别离之时分外圆呢?
②?“难全”: 旷达乐观——人月无常,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所难免。
③???“共婵娟”:美好祝福——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情绪,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歌曲欣赏:
明月几时有
(王菲演唱)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