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测试
一、单选题
1.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自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故事集属于哪一文明成果()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3.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下列关于中古时期亚洲一些国家的相关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5世纪笈多帝国征服北印度
B.7世纪新罗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C.10世纪突厥人建立高丽王朝
D.14世纪末李舜臣改国号为朝鲜
5.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商业同样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A.工商业由国家垄断 B.苏丹是帝国最高主宰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
6.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
A.与封建庄园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B.仿效了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
C.标志日本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D.结束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7.9世纪,阿拉伯帝国银行业发达,巴格达总银行在各城市设有分行,使用金银两种货币。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A.商业贸易比较兴盛 B.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C.经济实力领先世界 D.沟通了各洲之间的联系
8.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淇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选项没有体现该官员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9.中东的巴勒斯坦地区历来是块兵家必争之地。自公元 1 世纪以来,先后曾有哪些帝国统治过该地区
①罗马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拜占庭帝国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继汉字和儒家经典的传入,佛教在6世纪也经由百济传入日本。日本的乐舞、书法、绘画、工艺制作、都城规划、医药、服饰等方面均受到唐文化的巨大影响。材料说明
A.唐朝国力强盛世界领先 B.日本推进改革强化中央集权
C.日本落后移植他国文化 D.日本文化善于吸收先进文明
11.朝鲜王朝除每年定期的科举考试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选官考试,成为“别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这反映出
A.朝鲜王朝完全照搬唐代制度 B.历代朝鲜国王都亲自主持科举考试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 D.中国儒家思想对朝鲜产生深远影响
12.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起源于婆罗门教,至今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印度教衍生出了种姓制度
13.1588年,丰臣秀吉发布了“刀狩令”,为避免农民拥有武器而导致“年贡难人,发动一揆,对给人不恭”,禁止百姓持有“长刀、短刀、弓、长枪、及其他武具”,让他们“只持有农具,专心耕作,以至子孙长久”。这一举动
A.巩固了德川幕府的集权统治
B.使武士垄断确立起对庶民的优位
C.将领主权力直接贯彻到基层
D.导致了武士阶层将军势力的逆转
14.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材料旨在说明
A.商人自觉承担传播文化使命 B.中阿文化交流活跃
C.阿拉伯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 D.亚洲文明领先世界
15.“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孪生兄弟。”由此可知
A.阿拉伯人信奉基督教 B.阿拉伯人依靠迷信向外扩张
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苏丹是阿拉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派遣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据《善于模仿的民族——日本》
材料二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之比较
项目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
经济 土地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赋税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据《世界古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吸收中国大陆先进技艺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之间的关联及由此体现的日本民族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拜占庭帝国对待文化的态度。
1.D2.C3.C4.B5.A6.A7.A8.A9.D10.D11.D12.D13.B14.C15.C
16.有道理,这段材料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了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锁国政策。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在客观上加强了幕府统治,保持了国内和平,同时使国内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文化得以昌盛,但锁国政策也使日木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日益变得落后,最终导致佩里叩关,成为被侵略的对象。
17.(1)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等来中国学习。
(2)关联: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但不是盲目照搬。
特点: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模仿。
(3)注重保存而不是创新传统文化,排斥学习外来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