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测试
1.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濂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推动这一现象的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A.交通工具的进步 B.通讯手段的进步
C.资本的扩张 D.贸易中心的转移
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马克思这样说的直接原因是
A.启蒙运动的影响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3.据统计,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这两类商品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材料旨在说明
A.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均衡化 B.英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
C.工业国与农业国差距消失 D.科技是世界经济最强动力
4.德国统一之前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文盲率仅5.52%.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据此可知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教育的发展
B.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
C.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
5.工业革命前夕英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地理布局
①英格兰东南部:以伦敦为中心,资金充足,商业活跃,是农业产粮区,人口密集
②英格兰西北部和苏格兰一带:地处高原,气候多雨,多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这种布局!
A.客观上促进两个地区的交通革新 B.促使大量人口向东南部流动
C.促使两个地区间的矛盾冲突加剧 D.制约了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6.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在“机器轰鸣声”里进行了艰苦的抗争。这些抗争有
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英国宪章运动③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④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这强调
A.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亡具有必然性
B.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党已经形成
C.资产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D.工业革命是摧毁资本主义的导火线
8.1848年法国“二月事变”后,马克思感慨道:“巴黎无产阶级力图在资产阶级利益旁边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把自己的利益提出来当作社会本身的革命利益;无怪乎它在三色旗面前降下了红旗。”这说明
A.无产阶级放弃了自身的利益 B.法国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
C.欧洲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D.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9.巴黎公社成立后,曾发布公告规定“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的约束”。这一规定旨在
A.壮大工农联盟 B.发动农民起义 C.建立新型民主 D.践行共产主义
10.马克思指出:“巴黎无产阶级所提出的要求,是必须终止的狂妄空想……当时站在资产阶级共和国方面的有金融贵族、工业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小资产者、军队、组成别动队的流氓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牧师和农村居民。而站在巴黎无产阶级方面的却只有它自己。”这一言论
A.指出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B.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C.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D.鼓励工人阶级开展议会斗争
11.1866年春,伦敦和爱丁堡的制衣工人举行大罢工,资本家从德国、丹麦招募大量工人;同年10月,英国编筐工人举行罢工时,资本家又从荷兰、比利时招募工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性 B.国际工人运动联合的必要性
C.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紧迫性 D.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可能性
12.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将颠倒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又颠倒过来。它重新恢复国家权力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原则,改变了国家控制社会的政治逻辑,消除了资本奴役劳动的政治基础,为劳动摆脱奴役提供了条件。”材料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A.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 B.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C.尝试着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 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基础
13.面对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劳动者往往终生乃至世代贫穷,财富阶层很少直接或间接参加劳动的现象,马克思认为这非但不能否定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人类的社会劳动是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的理论,反而是该理论在阶级社会里的重要例证。据此可知
A.阶级对立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的始终
B.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的诞生
C.古典政治经济学启发了马克思的理论探索
D.亚当·斯密的理论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14.参加巴黎公社的外国战士来自波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俄国、意大利等国家。据统计,仅波兰人就有500人.5月6日,公社拆毁了象征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旺多姆纪念柱,并将旺多姆广场改名为“国际广场”。由此可知,巴黎公社革命
A.得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指导 B.发扬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工农联盟 D.实现了世界无产阶级的真正联合
15.巴黎公社的报纸几乎每天都要刊登人民群众关于各种问题的来信,有些报纸还开辟了读者专栏。公社委员也经常到工人俱乐部等群众团体中去汇报工作,解释公社的各项政策。这是因为巴黎公社
A.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具有工人阶级政权性质 D.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6.工业革命、社会生活
材料一 工业是农村的而非城市的。在此前的两个世纪里,工业已经从城镇搬到了乡下去,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逃避市政和行会的约束,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技术原因。
工业是定期迁移的(这并不是说工人和企业家自己迁徒了)。铁的生产从林区转移到了英格兰中西部地区;丝绸和袜子制造从伦敦转移到了东英吉利、英格兰中部地区以及北部;制盐从达勒姆的海滨地带转移到了柴郡的平原地区。工业的结构是富有弹性的。
——(英)T.S.阿什顿《工业革命》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新的钢铁材料 新的内燃机和汽轮机动力、新的通信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到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
——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三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的转折是从生命能源(即人力和蓄力)为主转向对无生命能源的使用。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其实更好的名字是能源革命。
——(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1)结合所学,从“工业是农村的而非城市的”和“工业是定期迁移的”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途径。
(3)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论证。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虽没有使用“统一战线”或“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样的概念,但统一战线的思想却贯穿全文、熠熠生辉。统一战线的实质是政治联盟,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阶级,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组织的政治联盟。其构成包括基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而形成的目标导向,基于凝聚力量而形成的无产阶级内部及其同其他阶级的联盟,基于确保联盟行动方向与价值导向而形成的对联盟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共产党宣言》被誉为“红色中国第一书”,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源泉,是“我们组织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摘编自刘然《<共产党宣言>中统一战线思想的逻辑架构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 《法兰西内战》作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治理思想与之前的文献相比更加成熟。这种成熟体现在《内战》中,具体来说就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是发展社会治理的前提、国家机器的破旧立新是发展社会治理的保障、服务人民群众是发展社会治理的目标。
——摘编自戴靓、薛天《马克思的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以<法兰西内战>为例》
(1)据材料一,指出《共产党宣言》从哪些角度论述了统一战线的“架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组织统一战线”的经验和教训。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内战》是哪一次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经验总结”?这次运动是如何进行“国家机器的破旧立新”和“服务人民群众”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无产阶级运动取得胜利的“法宝”有哪些?
1-5 DCACA 6-10DADCA 11-15BCCBC
16.(1)农村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源,人员聚集,城市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发展;工厂迁徙又促进了城市发展。
(2)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
途径:殖民扩张(或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3)
观点 工业革命期间,能源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证 工业革命期间,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和蒸汽机的改进,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电机和电动机研制成功,电力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创制,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莫定基础,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17.(1)角度:目标导向;组织同盟;领导权。
经验:组织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取得胜利;组织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教训:国民革命时期,忽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十年对峙时期,“左”倾错误实行“关门主义”,致使革命一度受挫。
(2)运动:巴黎公社。
国家机器: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自己的司法机构。
人民群众:公职人员经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3)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正确领导;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