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标】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
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
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壹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贰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叁
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
推动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表现和方式)
推动
世界格局变化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
1.人口迁移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各地人们相互往来,推动人口的迁移。
(2)表现:
①美洲族群混合:
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幅减少,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
②其他洲族群混合:
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思考:这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
1.人口迁移
特点:
1.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如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
2.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如欧洲国家向拉丁美洲各国移居人口;
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即亚非欧三洲人口向北美、拉美、大洋洲迁移。
思考:这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
1.人口迁移
材料一:世界的人口格局由此得以调整和重组,在新旧大陆之间益趋均衡。世界范围的人口移徙,有助于形成广泛的物质和人文交流,缩短不同地区人类集团间的发展差距,也有利于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沈坚《地理大发现后流向新大陆的移民潮》
材料二: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改变人口地理分布;
2.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3.促进世界物种交换;
4.促进美洲经济开发。
1.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
2.印第安人灭顶之灾;
3.黑奴贸易罪恶深重;
4.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 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
动物 马、猪、羊、鸡、水牛、猫、骆驼、鹅、蜜蜂、家兔、原鸽、蚕等 羊驼、荷兰猪、美洲驼、火鸡等
植物 小麦、燕麦、大麦、稞麦、葡萄、橄榄、杏仁、苹果、甘蔗、香蕉、梨、西瓜、大豆、甜菜、黄瓜、茄子、大蒜、亚麻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四季豆、向日葵、烟草、辣椒、草莓、木瓜、甜椒等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
2.物种交换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一:其中有些(美洲)作物是欧洲、亚洲和非洲农民以前所知作物的极其有价值的补充。例如,美洲作物玉米迅速传播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和欧洲东南部。……吸收美洲农作物,增加了当时食物供应,通常导致人口相应增长。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材料二: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芋
荞麦、燕麦或者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辉纂修《建始县志》
材料三:1877年首度引入美洲的鲤鱼,已经爆炸性地蔓布,把本土鱼与水鸟赶出许多湖泊、河川。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著,郑明萱译:《哥伦布大交换》
思考: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丰富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使世界人口的增加。
2.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入侵。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
2.物种交换
印第安人受天花折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总结疾病传播的危害
1.危害生命健康,减少美洲劳动力;
破坏经济发展,动摇社会秩序;
2.利于西方殖民统治;诱发黑奴贸易
材料1:天花和其他疾病引发了凶猛的瘟疫,严重摧毁了本地人口并动摇了他们的社会。在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欧洲人颠覆了土著的帝国,建立了采矿业和农业,输入了非洲奴隶劳动力,并在西半球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殖民地。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
材料2: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
3.疾病的传播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
小结一:
新航路开辟
人口迁移
欧洲白人、非洲黑人
美洲
物种交换
欧亚
美洲
马、牛等家畜、小麦等农作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等
影响
丰富了人类食物的种类
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建立了殖民统治
现
表
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大西洋——三角贸易(黑奴贸易)
欧洲
非洲
美洲
手
工
制
品
黑人奴隶
贵金属、原料
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大西洋——三角贸易(黑奴贸易)
材料: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有人认为“三角贸易”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三角贸易”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评述。
“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是一种罪恶;“三角贸易”使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三角贸易”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阅读材料3并结合教材所述内容,概述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的海上商业活动。
材料:欧洲人现在终于能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在印度洋和亚洲沿海进行商贸活动了,他们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因为这个地区的经济比欧洲要繁荣和发达得多,任何人只要能把船驶入这个地区,并且开展部分贸易活动,就能赚到钱。而且,这个地区出产高品质的奢侈品,欧洲人无法自己制造它们。其中,最特别的是印度和中国的纺织品以及中国和日本的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贸易的发展,这些商品不断增多。此外,还有欧洲自然环境下无法生长的食品、药品和的香料,其价格都很品贵,因为它们在中国的需求和在欧洲一样大。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澳门
(中国)
生丝、瓷器等
印度
欧洲
白银
葡萄牙
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太平洋贸易——葡萄牙
日本
白银
生丝、瓷器等
阅读材料4并结合教材所述内容,概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的海上商业活动。
材料:与此同时,新的商业活动在更宽阔的世界内展开。一个被称为“财宝舰队”的护航系统把西班牙和美洲联在了一起,并用金银为欧洲缺乏现金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对奴隶的需求还导致其他欧洲商人来到西班牙殖民地,并使美洲与非洲联系到了一起。用马尼拉大型帆船制造的西班牙商船,每年都跨太平洋,从菲律宾开到沿太平洋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促进墨西哥白银与中国丝绸和瓷器的交易。于是,环球贸易第一次把美洲非洲和欧亚连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
——《世界:一部历史》
西班牙
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等
墨西哥
白银(后流入中国)
菲律宾
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太平洋贸易——西班牙
美洲
欧洲
日本
16世纪1.7万吨
17世纪2.7万吨
3000吨至2.5万吨
(经马尼拉)
17世纪18世纪
16世纪2000吨
17世纪7000吨
16-18世纪世界范围内
白银流动示意图
中国
明清白银需求增加
明清“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出超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3.太平洋贸易——白银流动
欧洲
中国
美洲
果阿
澳门(中)
白银
马尼拉
白银
丝.瓷.棉
丝.瓷
日本
白银
白银
生丝
生丝
丝.瓷.棉
丝.瓷
丝.瓷
中国
白银
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高产农作物传入,促进了人口增长;
2、白银流入,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
3、殖民者侵扰东南沿海,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4、西方传教士前来,“西学东渐”,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小结二: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
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人文地理格局等。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1.先后崛起欧洲国家
先后崛起的西方列强 15~16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
17世纪 荷兰(“海上马车夫”)、英法崛起
18世纪中后期 英国(“日不落帝国”)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葡萄牙殖民扩张:葡萄牙在新航路时代,在经济上是欧洲的大国,但在整体国力上却是小国。葡萄牙国土面积9万平方公里,才100万人口,其中大多数还都是平民。因此葡萄牙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并没有像西班牙、英国或者法国那样大规模的占领他国领土,而是只占领据点。
西班牙殖民扩张: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进程有些蛮横甚至是血腥:掠夺白银、种族灭绝、贩卖黑奴。在西班牙400多年的殖民扩张期间,光从拉丁美洲就运走了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
观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地图,掌握其扩张区域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教皇子午线的出台——瓜分世界的开始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影响:平衡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
西班牙殖民帝国(红色)
葡萄牙殖民帝国(绿色)
西班牙、葡萄牙在进行世界贸易、建立殖民地过程中,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在当时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
(2)荷兰的殖民扩张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非洲:好望角(葡)
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
美洲:北: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尼德兰;
南:巴西
大洋洲:新西兰(荷兰一个省的名字)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西班牙的船只进行海盗式截击。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的地位。
17初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遭到荷兰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从法国手中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同时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势力,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
(3)日不落帝国——英国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有人说:14-18世纪既是“发现世界”的时代,也是“人性迷失”的时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依据是什么?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2.殖民扩张的影响——罪恶
墨西哥的波多西银矿 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
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取了255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野蛮掠夺】
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皈依基督教,并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安的列斯岛原有300万印第安人,1514年减至1.4万人,最后只剩下200人。
1703年英国议会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
【种族屠杀】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
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
【疾病传播】
美国学者杜波伊斯估计:16-18世纪欧洲奴隶贩子向美洲大陆贩运的黑奴共计1500万人。他认为,每运一个黑人到美洲,至少有5个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加上贩运到其他地区的黑人,总计使非洲损失了一亿精壮人口,相当于1800年时非洲人口的总和,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黑奴贸易】
■所谓的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暴的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殖民罪恶:抢人!杀人!害人!卖人!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 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请思考:明明是令人发指的殖民罪恶,为什么还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2.殖民扩张的影响——曙光
①殖民扩张为欧洲提供资本、市场和原料,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②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前亚欧之间的贸易示意图
新航路开辟后亚欧非美之间的贸易示意图
贸易范围---扩大
商品种类---增加
贸易中心---转移
股份公司和证券贸易
---出现
表现?
英.法.荷等新商业帝国
---崛起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1)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亚欧非美之间的贸易情况
材料一:仅以金银为例,1521-1544年,年均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的黄金达到29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16世纪末,世界贵金属开采量的65%为西班牙所占有。
——孙家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作用》
表现?
(金银)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2)价格革命
贵金属增加 货币 商品 价格 货币地租收取者 (封建领主) 商品市场拥有者 (商业资产阶级)
价值下降 贬值 上升
通货膨胀
阶级关系变化
经济关系变化
影响?
经济地位下降
经济实力增长
封建制度衰落
资本主义发展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2)价格革命
(1)对非洲和美洲: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
(2)对亚洲:
一些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如中国和印度);
(3)对欧洲:
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4)对世界: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小结三: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政治格局: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开进入大变革的时代;另外,伴随着残酷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广大殖民地地区人民的苦难,也不断拉大东西方之间的差距。
(4)人类文明格局: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意义)
(2)对欧洲:
(1)对世界:
(4)思想:
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了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造成殖民地落后。
证明“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促进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
(3)对亚洲、非洲、美洲:
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
知识拓展
●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对外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亚非拉地区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种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全球联系的
初步建立
世界格局
的演变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商品流动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殖民灾难
殖民灾难,经济开发
白银入华,受到冲击
迅猛崛起,社会转型
疾病传播
改变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课堂总结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课堂检测
1.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可知是价格革命,依据材料信息“1540年前后”,可知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故选A;垄断组织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工业革命的开展是18世纪60年代以后,均与材料时间“1540年前后”不符,排除BC;依据材料信息“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可知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不是“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
2.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匮。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 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匮”,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引起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得英、法经济发展,而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应排除。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航路开辟后的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生产的棉织品由于份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开始被大量进口,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英国人关注女子的端庄与品行 B. 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
C. 英国人对亚洲产品有抵触情绪 D. 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高于欧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在欧洲非常受欢迎,”、“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故B正确。A项表述不合题意,故排除。CD都是表面现象,故排除。故选B。
4.正如17世纪人们所说的,“西班牙像一张嘴,它进食,咬碎、嚼烂,立即送到其他的器官,除了一瞬即逝的味觉或者偶然挂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自己什么也没留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西班牙
A. 最先开辟了新航路 B. 即将丧失海上霸权
C. 未抓住时代的机遇 D. 野蛮地掠夺殖民地
【答案】C
【解析】A.最先开辟新航路是葡萄牙,故排除A;BD.西班牙在16世纪已经丧失海上霸权,故排除BD;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在完成新航路开辟后,随即进行殖民扩张,但获取的钱财没有用来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拥有消费,丧失了发展的机遇,故C正确。
5.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16世纪以后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这说明16世纪以后英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时间16世纪不符,故排除。
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A.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B.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