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8 09: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期。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建立蒙古政权
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灭亡西夏
创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A. B. C. D.
识读疆域图是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基本方法之一,从如图的元朝疆域图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  )
①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②山西是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③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④台湾、西藏在元朝的版图之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其中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明太祖之所以高度评价元世祖,是因为元世祖( )
①结束分裂,完成统一②推行行省制度,治国有方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④废丞相权分六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藏族 D. 汉族
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 财政 监察 外交 B. 行政 外交 军事 C. 行政 军事 监察 D. 财政 军事 监察
元朝疆域“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了(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司制 D. 行省制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地方来管事。这一制度创设于(  )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A. B. C. D.
《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 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 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 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 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1289年, 地处岭北行省的边民乏食。朝廷让近水者取鱼以食。其中由中原迁往当地的汉人依靠积累的捕鱼经验和制作的渔具使蒙古族人民利用天然的鱼类资源渡过了灾荒年岁。这一情景反映了( )
A. 遇到灾荒年,当地只有依靠捕鱼才能生活
B. 中原去的汉人对开放边疆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C. 中原人是因为朝廷的强迫而迁到岭北行省的
D. 岭北行省地区鱼类十分丰富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明清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元朝设立的军政机构有( )
A. 北庭都护府 B. 宣政院 C. 西域都护府 D. 北庭都元帅府
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它的统治范围之内,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这表明元朝( )
A.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二、材料解析题
秦朝、汉朝、元朝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重要时期。依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二……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自是之后,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不过食其所封之邑入,况列侯乎?
——马端临《文献通考 封建考》
材料三元朝疆域图



(1) 材料一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这种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
(2) 据材料二回答,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3) 据材料三回答,元朝实行的是什么行政区划制度?请把A处内容补充完整。元朝为管理B处设立了什么机构?
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 “天可汗”的意思是“各族共同的君主”。
材料二 王善军在《南宋社会中的契丹人》中提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
材料三 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主要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亚人,回族在形成过程中,还大量地融进了汉、蒙(主要是汉)等族的成分。
——摘编自《回族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怎样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材料指出“契丹人”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时期,以“回族”的形成为代表的民族大交融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而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整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政治与血缘的结合”指的是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归纳秦始皇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治理国家。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有哪些创新?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第2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1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