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2伶官传序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2伶官传序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9 08: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教学,不具纸笔,用芦苇画地作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作者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解 题
【五代即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仅仅存在了53年,但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政治极其混乱。
庄宗李存勖早年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唐朝末年,随父李克用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后袭封为晋王。他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公元923年,于魏州(今河北邯郸市)称帝,建立后唐,后又带兵消灭后梁,定都洛阳,震动南方各割据政权。李存勖后期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李存勖称帝后,“常身与俳优(pái,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当权)”,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四个伶人得以重用。此四人中,唯敬新磨善于讽谏,颇有楚国优孟之风、无恶评,其他三人皆是擅宠乱政、谄媚奸邪之徒。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败北,导致众叛亲离,伶官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伶:乐工,艺人。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艺人 。
《伶官传》:《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后唐庄宗曾重用的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
书序: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相当于今天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在一本书中,前面有序,后面有跋。本文属书序。
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北宋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讲述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对当今皇帝进行讽谏。
写作背景
听读课文
读准字音,圈划出标志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层次,并分析讨论本文的论证说理的特点。
清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1)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第二部分 分析论证
(2)得——庄宗复仇灭敌——成则由人。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3)失——庄宗身死国灭——败也由人。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部分 总结推理
(4)积于忽微,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总起
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
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总结
得出结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结构特点——总分总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翻译第一段 积累重点词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上天的意志,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决定的)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凭借它知道这个道理了。
合作探究
 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文本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立论的根据是什么?
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论据:举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探究得失
2、这种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何好处?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使观点直接明了,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②用总领全文的方式,举庄宗的兴亡史为例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埋下伏笔。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在此之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从第二段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因是什么?
答: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
3.第一段、第二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忧劳可以兴国”。
告知三件憾事,劝勉庄宗完成遗愿。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当他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就功业消息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被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第三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的作为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答: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论证说明。
答: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正面论证,第三段反面论证。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也被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问: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答:①告诫后人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牢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②回应开篇论点,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形成强大的逻辑关系。
①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娓娓道来,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之时,也只是寓含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本文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请讨论、归纳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②感情饱满,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直接提出论点,马上举例论证,然后开始对“晋王三矢”进行叙述,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然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用设问、引用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得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③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拓展延伸
  1、清人王符曾、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是“善用抑扬之法”,你能看出文中是怎样使用这种笔法的吗?
①文中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②第2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观点寓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论点,与第1段论点中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属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③第3、4两段,先论其“壮”和“盛”,属于“扬”;然后评其“衰”,属于“抑”。文中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延伸拓展
2、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首先,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防微杜渐,谨言慎行。
其次,要亲近贤良,远离损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劳的精神。
最后,要有忧患意识,保持谦逊的生活态度。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斯人,吾谁与归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微小的事)
(悄悄地)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如果没有)
(表祈使语气,一定)
(语气词,多么)
(代词,他)
(大概,表揣测语气)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公子能急人之困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兴盛)
(装)
(旺盛)
(强盛)
(围困)
(困扰)
(困厄)
(困难)
(告诉)
(祭告)
(禀告)

与尔三矢
尝与人佣耕
备它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乱易整,不武
为,给,替。介词
和,连词
容易。形容词
轻易。副词
给。动词
而皆背晋以归梁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而其归书也必速
若水之归下也

归附,依附
返回
归还
归聚,汇聚
交好,亲近。动词
代替。动词
1、指出实词虚词意义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抑本其成败之迹
(5)系燕父子以组
一定,祈使语气
推究,探究
一般的官员
抑或,或者; 推究,考察
绳子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2、词类活用
函:
夜、东:
兴、亡:





·
四:
·
忽微: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盒子装
名词作状语
数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名词
被动句
3、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 三 者,吾 遗 恨 也
B、盛 以 锦 囊
C、系 燕 王 父 子 以 组
D、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E、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F、遣 从 事 以 一 少 牢 告 庙
G、燕 王,吾 所 立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